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河南出土的汉代陶建筑明器,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同时对建筑明器的起源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报讯 :由河南博物院编著的《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一书 ,2 0 0 2年 1 0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该书约 2 0万字 ,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的定名与分类研究 ;第二部分为河南汉代建筑明器类型学与年代学研究 ;第三部分主要是围绕明器的起源。演化及建筑明器在汉代流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所反映的技术与装饰艺术成就问题进行了极有意义的探索 ;第五部分为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日用品类型分期表。由于建筑明器以往仅有个别研究文章 ,或散见于…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时代,此时期建筑群的布局和木结构、砖石结构建筑技术已趋成熟,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位于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的河南,营造业的成就尤为突出。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汉代木构建筑  相似文献   

4.
旅顺博物馆收藏有陶屋、陶楼、陶厕所猪圈等类型的建筑明器。长期以来,未曾对此进行过系统地研究,以致在器物的类型、名称及用途上说法不一,莫衷一是。本文从考古类型学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研究,以正模糊不清的分类模式,从而进一步探讨汉代大连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孙新民 《华夏考古》2012,(2):3-13,121,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2年。60年以来,本所配合国家、省、市建设项目,相继开展了大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并为解决学术课题进行了一系列主动发掘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考古发现及重大学术突破。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裴李岗文化研究、仰韶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夏商文化研究、古代冶金研究、古代陶瓷研究等诸多重要考古研究课题中取得突出成就,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科研合作硕果累累,编著出版大型考古报告专集、图录与论文集、学术专著180余部,在专业刊物上累计发表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简讯、研究论文和其他文章250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建筑类明器,有屋、灶、仓、水井、猪羊圈等,多为陶制,少数为铜、青铜所制,反映了该地区汉代人民的生活情况。这类建筑明器接近当时的实际建筑,结合考古出土的铺地砖、瓦等建筑构件看,其多样的纹饰与当时岭南地区本土的气候和建筑技术,以及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有莫大关系。前人的研究已对陶屋形制特点、陶屋与岭南建筑发展关系等方面作了一些讨论,如《广州出土汉代陶屋》把广州出土的汉代陶屋分为栅居式、曲尺式、三合式、楼阁  相似文献   

7.
张忠培教授德高望重,著作等身。以严肃认真和以身作则而著称的几十年教学生涯,桃李满天下。今年8月5日,欢度七十华诞。学生们踊跃撰写文章,向导师汇报各自的成果,衷心祝愿他们的老师健康长寿!老人检阅亲炙弟子们,在不同的地方所取得的成功,是最浪漫的事情,这也是中国学术界的好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了《北宋皇陵》、《舞阳贾湖》等一批考古学报告专集,出版了《河南考古四十年》、《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等多部学术研究专著。展示了河南作为文物大省的学术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而最新出版的《安金槐考古文集》,已于1999年9月9日在“庆祝安金  相似文献   

9.
最近,吴春明和林果两位先生合著的《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一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1997年度专项任务——“福州城市考古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对闽越国都城的研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其它都城考古研究不同的是,对闽越国都城的考古研究,首先必须要解决其地望问题,然后探讨都城的发展史。但是,闽越国都城的地望历来成为学术上的焦点,在当前直接的考古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避免陷入重复的不必要的争吵而确定福州是其都城所在地,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作为一国都…  相似文献   

10.
李琴 《中原文物》2004,(3):87-88
为突出反映河南省考古工作在支持经济建设方面的工作成绩,系统展示我省建国以来配合重点项目和基本建设的考古成果.2004年4月28日,由河南省文化厅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承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2家河南文博单位协办的<考古硕果建设丰碑--河南重点项目和基本建设考古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陶仓楼类型划分基础上,认为河南汉墓出土的陶仓楼至西汉晚期在豫中地区首先出现,为二层带腰檐建筑.西汉末至东汉早期此型陶仓楼向高层发展,区域由豫中扩展到豫北地区.东汉早期豫西、豫西南地区出现二层无腰檐陶仓楼.这时期河南陶仓楼数量和式样增多,分布范围广泛.东汉中期为陶仓楼繁荣期,豫北地区出现带附楼的院落式陶仓楼.东汉晚期各区域陶仓楼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越南境内院落明器在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并延续至三国初年,院落的主体房屋由平地式演变为干栏式,院落的布局由前庭后屋式结构演变为房屋三面环绕中庭的结构。越南境内汉墓出土的院落明器在干栏式结构和城堡式设计方面既受到两广地区汉代典型建筑明器的影响又形成了自身的地域特点,此外以天井为中心的院落平面布局以及房屋独特的制作技法也体现了鲜明的本地特色,东汉晚期至三国初年具有越南境内地区特色的院落明器直接输出到两广地区,上述文化交流现象产生的原因与东汉时期两地密切联系的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3.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永城市酂城村发现四座汉代墓葬,在汉基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几件动物俑造型生动,有凤、鸡、狗等,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汉末三国丧葬中若干问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表现在丧葬制中的厚葬与薄葬、礼俗的繁芜与节俭,因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前辈学对丧葬问题通常将两汉和魏晋划分开来研究。然汉末三国时代的丧葬习俗,是整个封建社会最为简朴的,自有特色。尤其值得注意是各集团的统治对自己的后事均提倡薄葬,崇尚简朴,给当代人树立了节俭的榜样。而这种耳目一新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又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5.
高蕾 《中原文物》2001,(5):64-72
本文对河南出土石磬的时代、分布、形制、纹饰、音乐性能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石磬的发展繁荣阶段主要集中于商代(特磬)和东周时期(编磬),形制纹饰表现为由粗糙到精致、由素面→绘纹→刻纹→刻铭的发展趋势,音乐性能则体现了所属时代音乐理论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杰 《华夏考古》2011,(3):109-113,149
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骨签是研究汉代工官制度的重要资料,关于其性质,学界还有不同的争论。本文主要探讨了骨签的性质,认为骨签的正式名称应该为“揭”,并对骨签的用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试论汉代的仓囷明器与储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汉墓中出土的陶质仓困建筑明器,以及汉画像中所见的粮仓建筑资料中撷取若干,初步探讨了汉代地上粮仓建筑的形制以及当时的储粮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明歌 《华夏考古》2002,(4):107-108
河南地处中原 ,扼东西南北交通之要冲。境内群山起伏 ,大河纵横 ,平原辽阔 ,深得天时地利之便。河南历史悠久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方神奇的热土上。日月交替 ,沧桑更迭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由于战争的频仍 ,王朝的兴衰 ,人民的迁徙 ,河南又成为各民族交融汇合的熔炉。漫长的历史岁月过去了 ,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旧石器时代文化 ,南来北往 ,东播西传 ,都需经过河南沃野 ;新石器时代文化 ,河南名列前矛 ,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 ;夏商周…  相似文献   

19.
吴杏全 《文物春秋》2009,(1):59-65,72
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中共出土了铜灯20件,本文从造型、铭文、工艺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逐一探讨介绍,并就其功能、结构、造型及装饰艺术等分析了这批灯具的主要特色与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20.
张卓远 《华夏考古》2013,(1):126-133
我国的砖石结构墓葬起源于东周,西汉中晚期后日渐成熟并流行。木结构技术在西汉早期墓葬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中晚期仍对墓葬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东汉中晚期,随着我国墓葬结构技术的发展,砖石墓葬又吸收木结构技术的合理因素,使画像石墓的细部结构和室内装饰具有很强的仿木结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