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本土零售连锁超市空间扩张特征与格局研究——以永辉超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锁超市已经成为中国零售商业的主要经营业态,以中国本土大型零售连锁超市永辉超市为例,从空间扩张模式、扩张格局和区位选择等方面对零售连锁超市空间扩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伴随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和零售业的对外开放,永辉超市在1999至2013年15年间空间扩张速度递增,呈现指数型增长态势;空间扩张模式可以归纳为区域深耕式、接触式、跳跃式和复合式扩张四种,经营成熟期以后主要表现为复合式扩张;永辉超市在跨省际空间扩张中进入城市的次序与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弱的正相关性,在省域范围内,永辉超市门店的空间扩张具有首位分布趋向特征。 相似文献
2.
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可以将区域旅游发展调整到最佳状态。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内容可谓非常广泛和细致,涉及了各个层面和角度。本文在分析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及研究内容,将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分类:旅游地空间形态组织、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旅游流空间规律、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并逐一对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综合超市连锁体制的建立主要由物流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采用作支持。综合超市的发展存在管理的标准化差异、资金短缺、高级管理人员缺乏等诸多制约因素。随着综合超市连锁发展的深入,未来的经营创新点应当是超市和百货的融合、促销标准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品类管理重要性的突出。 相似文献
4.
宁夏回族社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地理学研究社区的主体内容为:社区的空间结构及人地关系的变化对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宁夏回族农村和城市社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社区空间结构的变迁态势和变迁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发展过程具有一种长周期内的重复态势。地理环境是空间结构存在的大尺度控制和自然基础。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包括秦以前结构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秦以后结构的融合、扩散和模式化,反映中国古代地理政治化和政治地理化的两个阶段。结构模式的静态分析,初步揭示了结构的一些重要功能特性,主要有强大的整体功能,独特的边缘效应和通过圈层同构,结构复制所展现出来的稳定性的复杂表现。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的分析,是大尺度的整体轮廓研究,随着空间结构研究尺度的细化,可进一步对中国古代政治过程的诸多特性做出结构主义的揭示,从而推动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城市结构增长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空间现象,而一直引起各方面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对西方各学派相关研究方法及成果的系统考察,从结构增长、空间组织、增长过程三个方面,以若干具体的原理,对城市空间结构增长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释,研究了新经济环境、技术要素的相关影响,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这一基本原理。本文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了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制造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动力。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化历程,然后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定量分析了1996-2001年北京市制造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了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旅游资源类型及其地域组合、空间结构规律的研究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规划的基础。在分析甘肃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统计(SPSS)和地信软件(GIS),对甘肃旅游资源类型的地域组合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的分析。首先对甘肃旅游资源以县域为单位,结合甘肃旅游资源特点,参照郭来喜等新拟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选取23个景型指标,依据其在景区的重要程度分别赋属性值,经专家打分,最后得出各单位景区的各景型指标的属性值。在此基础上把景区的各个景型要素视为多维空间的数轴,由属性值构成指标空间,每个景区都是一个向量。在多维空间中有一个数据点,依据\"点\"与\"点\"间的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将全省旅游资源分为5个聚类;然后依据旅游规划的最大福利原则,进行旅游景点的空间聚类分区,将甘肃旅游资源分为7个区,然后将上述聚类和空间聚类在地图上进行叠加,研究其空间组合规律。得出甘肃旅游资源的类型空间组合特点;最后对甘肃旅游资源集中性进行探讨,得出甘肃旅游资源有沿交通线和河流的线状集中、依据中心地级别的等级集中、依据某个中心节点的节点集中和大的区域集中特征。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涉及内容复杂。文章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导入了区域旅游的概念,从旅游空间要素的识别与分析入手,接受了Pearce Douglas的观点,认为区域旅游供给的五大空间影响要素: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从旅游规划、基本距离、旅游地区位等角度对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阐释。指出由于缺乏范式的指引,国内外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研究体系较为松散,绝大多数研究者被实践性问题或者潮流牵着走。对区域旅游活动发生地的区位进行考查,显示出对城市这一空间经济实体的极大依赖。同时,指出旅游地宏观区位因子和可进入性是衡量旅游地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运用TDD理论对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12.
13.
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对区域与城市社会、经济及文化系统影响迅速加深,从而使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本文首先回顾了经典的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然后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空间结构的点、线、面在内涵及形态上的相应变化进行了解释。对于点要素而言,其规模、功能、地位及不同点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而线要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促使了信息流对空间结构作用的强化,不同网络之间的互动日益重要。这些又导致面要素出现了如智能区域等新的空间组合模式。最后,指出了空间结构的成长与变化是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需要针对特定地区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旅游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旅游系统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组合不同。合理组织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认为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模式,目前正处在放射与凝聚共存模式阶段。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出重点开发建设淮河风情旅游带、皖江城市旅游带、徽文化旅游带和合黄联动旅游带四条旅游轴线,在现有三大旅游板块的基础上构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四大旅游板块,形成新的\"点-轴-区\"旅游空间格局。提出通过提高政府统筹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旅游市场营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因素对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考察历史区位和社会文化对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的影响,分析了城市商业区对商业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方式,并总结出其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住宅作为城市的重要职能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一直关注城市居住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全面阐述西方居住空间研究的理论、方法、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有关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展望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运用第二次经济普查单位地理编码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就业密度变化特征,并对就业中心功能进行了分析。北京市就业中心整体上仍呈现单中心格局特征,多中心格局虽有显现但并不明显。本文共识别出中关村片区、金融街片区和CDB片区等三个就业中心片区和上地、首都机场、曙光街道等十二个就业次中心。依据专业行业就业人口数量指标、区位熵指标,就业人口占同行业比例指标,将北京市就业中心分为7种类型,即大型企业集聚型就业中心、临空经济集聚型就业中心、制造业集聚型就业中心、批发零售集聚型就业中心、商务商业集聚型就业中心、金融集聚型就业中心、科研教育集聚型就业中心。传统就业中心因集聚效益、集群效应和锁定效应使范围进一步扩大,密度显著提高,中心功能也日益复杂,细分行业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日常体系理念的农家乐旅游空间功能结构提升研究——以蓝田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的增长,具有独特空间结构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文章从城市日常体系原理出发,提出城乡结合部\"城市-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成为乡村旅游结构的核心。在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空间布局规律的基础上,以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农家乐旅游为对象,提出了基于\"城市日常体系\"理念的农家乐旅游空间功能结构及相应的六种农家乐旅游业态模式,并将其应用于蓝田县农家乐旅游提升发展的具体规划中,为我国城市郊区农家乐旅游规划及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探讨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深圳市的就业空间结构存在就业密度下降、集聚程度不强、制造业占绝对地位、服务业郊区化等现象,而规划和市场是推动其演变的主要力量,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将呈现以下的演变趋势:(1)从\"带状组团式\"向\"网状组团式\"转变;(2)制造业转型导致就业规模缩减;(3)服务业郊区化促进中心外围组团发展;(4)高端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