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律多元性研究目前在西方法学界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学者的研究工作揭露了土著社会群体在国家所发布的法律外展开的保持法律自治权的策略[1].法律多元论是否适合描述清朝法制?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尤其当我们谈到对边疆民族法的时候[2].事实是清朝扩大了国家的版图并巩固了对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熊丽芬 《收藏家》2011,(9):41-46
在云南省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中,有一些明清之际的作品,用传统技法表现了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如反映明代云贵地区苗族节日歌舞斗牛盛况的《斗牛图》;清代苗族的《百苗全图》、《百蛮图》;傣族的《写经图》、《骑象图》;  相似文献   

3.
熊丽芬 《收藏家》2011,(10):63-66
第7图:绷子(纵29、横22.4厘米)画面上有两个妇女席地而坐,中间摆着一盘食物,其中一妇女正用左手取盘内食物,右肩扛着猎枪。另一妇女正在对面指手划脚说话,后边放着把长刀。她们皆用红头巾缠头,穿粉白色对襟长袖衫,蓝色大裆裤,四周山峦起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藏于内蒙古赤峰市博物馆的一份蒙文档案<理藩院行文>进行了汉译和考订,并据此对清代"备指额驸"制度形成时间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是乾隆二年.  相似文献   

5.
张晋藩 《清史研究》2002,25(3):17-25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 ,不仅其经济超越了前代 ,在法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对清朝法制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及其发展阶段与特点作了详尽的阐述 ,论述了清朝法制发展从兴起、成熟到衰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现居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来源于乌梁海蒙古部落。而乌梁海蒙古则来源于汉朝时期的匈奴。本通过清代喀喇沁左旗蒙档案,以及历史献记载,结合口碑资料,对此进行考证。从而填补了蒙古族历史源流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民族学关于民族发展演变理论提供了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7.
明未民族战争尤其女真的崛起,是明未农民起义的有力策应。努尔哈赤从起兵始就把矛头指向明王朝,但在具体战役的实施和轻重缓急的安排上极其谨慎。他与蒙古修好,使矛盾缓和,先统一内部,以防备明朝。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为长久发展,在内政上采取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措施,包括:创建八旗,实施军政合一的制度;建国后,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西去占领辽东;发展农业,以解决各民族的生计问题;改革政治,加强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再加上以德治人的统治个人素质等综合因素,是后金军事上战胜明朝,政治上打败蒙古,使整个蒙古社会转型的重要害观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如果从史学思想的角度考察问题,就会发现我国传统史学经历了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转变的过程。这两种史学思潮在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各方面都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揭示由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转变的内涵及其意义,有助于阐明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中某些内在规律。可以进一步深化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杨林生 《东南文化》2000,(1):117-120
本文对清朝统治者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当时文物古迹的规定和措施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评论,指出了清律保护文牛勺古迹的特性及其积极历史意义和不足之处,期于对今天加强文物保护有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英 《收藏家》2009,(9):11-16
人物画自元代开始,已呈下降趋势,到明代更是每况愈下。正如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清徐沁《明画录》记载,在明画家八百五十五人中除一些山水、花鸟画家兼善人物外,主攻人物画的仅九十六人。  相似文献   

11.
清代玉牒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皇家族谱,记载翔实,装帧华丽。玉牒有着严格的编修制度,其内容为我们揭开许多清史之谜,了解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玉牒为我们研究清史、满族史尤其是研究清代宗法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丰富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的玉米种植史研究范式不同,本文从气候突变、山林经济角度分析清代浙江省玉米种植史料的生成,认为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的几次洪灾促使地方官员和士绅提出玉米引发水土流失的观点,道光年间降雨量增多又推动其形成更为完整的玉米为害表述体系,进而影响地方志的书写。清代江南木材需求量扩大,繁荣了浙江山区的杉木种植业,推动棚民采取刀耕火种法和林粮间作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玉米也因具有根系发达、穿透力强等特点而取代传统杂粮成为新的"花利"作物,承担起维系劳资双方利益分配机制的功能,但却没有成为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更不会直接促成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3.
岑春煊是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他出身名门,少年得志,深得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宠信,官列督抚大员,梗烈自恃,遇事锋发,以直谏负时望;维新立宪,直至反对帝制、赞成共和,成为孙中山的重要合作者,但晚节不保,幻想南北军阀和议,被孙中山评价为“见识思想均极愚陋,断不足  相似文献   

14.
谯慧 《收藏家》2012,(3):22-24
铜牌符是古代表明身份、作为凭信的铜铸符契,它们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现介绍数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清朝的法律对待族群之差异,这是研究清代满汉关系的重要议题。清代统治者常说满汉一家、不分满汉,利用汉化政策掩饰,似乎看不到满汉的区别。从户籍制度的管理上可以看到,清朝统治旗人与汉人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从乡村到都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子明 《史学月刊》2002,1(8):63-70
传统的绅士群体与乡土有着不解之缘,具有分散性、地缘性和业缘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近代以后,绅士群体纷纷涌人并定居于都市。这种状况不利于知识精英与农村社会大众的沟通和联系,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化的发展。然而,对于近代中国的有限人才资源的集中,促进城市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法制改革中,袁世凯是积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上书请求变革法律,积极推荐修法人才,并参与新法内容的讨论;他极力主张多渠道地造就和选用法律人才;他利用直隶总督的地位和权力,将法制改革的许多措施在直隶施行,对推动当时中国封建法制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脱序到整合:清末外省财政机构的变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清季外省财政机构通过裁局改制,经历了由纷乱无序到财权相对统一的重要转变。裁局改制前期注重节流主义,后期相对重视制度改变。光绪末年的财政改制主要是督抚司道的自发调整,宣统年间则是来自清廷“裁局改制”谕旨和度支部的督催。外省督抚虽遵照谕令实施变革,但却力图控制财政实权。度支部统一财政、强化各省藩司实权的愿望受到督抚的表面应付,实难如愿达到目的。由于机构整合过程中受到各种制度和人事影响,通过改制设立的省财政机构明显存在新旧杂糅的特征,在分科办事、职员构成和运行习惯上,未能与旧传统彻底区分。清廷和各省在财政机构的改制上,尚存在着“能力”与“努力”的各种约束,改制结果并不纯粹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9.
20.
在清朝建立以前,内蒙古地区就已经有了少量内地汉民迁入垦殖。清朝以来,内地民人大规模迁入蒙地垦殖,其粗放的经营方式和无序的活动,对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