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剑  李灿 《四川文物》2010,(2):78-78,F0003
2009年10月5日,在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八组农户的永久性农房建设挖天然气管道施工现场,当地农民挖掘出一件器型奇大的青铜器。什邡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后赶到现场,确定此件青铜器为虎钮錞于(封三),并对现场进行了勘察。  相似文献   

2.
錞于,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錞于的铸造始于春秋,绝于东汉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迁,在那“雅乐废缺”的年代,“自蜀得之的錞于,已成为绝世古物。”但个别民族直到宋代还有铜鼓与錞于合奏的风俗,总之錞于使用的历史时间很长,流传地域也较广,然而汉水流域发现甚少,安康出土的这件虎钮錞于,可谓初见。这件虎钮铜錞于,是一九七四年在安康  相似文献   

3.
巴族蜀族彝族之虎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族蜀族彝族之虎考辨钱玉趾巴族蜀族都崇虎。唐人樊绰《蛮书》卷十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歌,白虎之后也。”潘光旦《湘西北“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说,巴人信白虎图腾。巴出土的巴族器物中虎纹较多,小田溪墓葬出土有虎纽于,湖南也发现有巴国虎。枝江出土的巴人柳叶...  相似文献   

4.
最近承蒙湘西朋友告知,在湘西的大庸、吉首、靖县又新发现了一批虎纽錞于,个别錞于上还有一些图案符号.这样,在湘西一带先后发现的虎纽錞于,据统计,其数量近四十件,这些古代青铜乐器在湘西地区的陆续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南方的民族和湘西的古代历史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本文试就新发现的这批虎纽錞于作些简要的介绍与论述;并向专家和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5.
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幸晓峰已知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障于14件,其中环钮于1件,小障于(明器)1件,虎钮于12件。小于是1986年4月成都无线电机械工业学校基建工地出土。通高7厘米,同出一批战国青铜器,定为明器①。文献记载四川发现于两例。《周书·卷...  相似文献   

6.
甘肃康乐出土的古代铜印侯丕勋1987年,甘肃省康乐县五户乡曹家沟门村,出土古代铜印一方,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瓦片。这方铜印印面3.15×3.l厘米;印体薄厚不一,一角厚0.3、其对角厚0.2、另两角均厚0.25厘米;印有鼻钮,钮净高0.9、下宽1.1、...  相似文献   

7.
錞于,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錞于的铸造始于春秋衰于东汉。在“魏孝武帝被高欢所迫西迁,雅乐废缺”的年代,自蜀得到的錞于,已成为稀世的古物。个别的民族可能延续的时间较长一点。总之,錞于使用的时间很长,但汉水流域却发现甚少,安康出土的这件錞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之物。这件虎钮铜錞于,是七四年在安康县土产公司废旧物资中拣选出来的。据了解出土于安康五里月河北部,拣选时下部残缺,现已复原(图版壹)。  相似文献   

8.
虎钮錞于用初探邓辉于,是青铜文化中带有区域色彩的民族文化精品。器形庄严,铸技精湛,时代跨越了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从东向南沿长江流域而上传播与发展有其自己的轮廓。然而,有关于的用途,古史文献中记载十分有限,仅《周礼·地官·鼓人》中云:于是一种古代乐器,...  相似文献   

9.
1981年8月,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县万溶江公社双合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在黄土园的麻园整屋场时,掘出一个窖藏,出土虎纽錞于四件、铜壶一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0月,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金盆村农民郑金华,在书房咀菜园,掘出一块正方形的青石板,发现有窖藏铜器,立即报告了乡政府,县博物馆闻讯后,及时派人赶赴现场清理,窖穴为正方形,离地表深150厘米,为铜(钅享)于两件横卧窖穴中,头朝东平放,器身全用黄土填实,窖穴为正方形,离地表深150厘米,(钅享)于出土处距县城西北85公里。两件(钅享)于均为合范铸造,造型为肩部隆起呈圆鼓状,器身中空,腹横截面呈椭圆形。顶端椭圆形侈口平盆,平盆外圈均铸凸弦纹一道中立虎钮,器表呈浅绿色,比较光滑,铸造精制,造型生动。根据器形的大小,虎钮造型的不同分为两式。  相似文献   

11.
建始县青花乡石柱河南侧二台地反洼坡上发现一件器形别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桥形钮錞于。重4公斤,通高370厘米,空径170厘米,上大下小,状如碓头,顶端上铸有椭圆形盘。盘中立一桥形铜钮,以作悬挂之用,钮高20厘米,钮部刻有羽状叶纹及对衬形云纹。这件器物是1983年7月一次暴雨时坡地崩塌而暴露出来的。社员曾令安、曾令品先后发现,都疑是坟内什么物,怕拣回家  相似文献   

12.
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钮錞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及涪陵县文化馆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和发掘了三座墓葬。小田溪二号墓除出巴文铜器之外,又出虎纽錞于一(见本期《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图二一)、钲一(同上图七左)。錞于形制特小,无纹饰。钲亦较小,上有巴文作(?)形,下并列二篆文"王"字。錞于与钲同时出土,过去在安徽宿县和寿县都曾发现过。《国语·晋语》卷十一(赵宣子曰):"是故伐备锺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  相似文献   

13.
1987年2月,丹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征集到一面桃形青铜镜,也称青铜说法镜。(图见封底)该镜出土于丹棱县唐河乡龙鹄村九组,现收藏于丹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这面镜外形如蜜桃,铜质呈青色,纹饰、铭文清晰可见。特别是表面涂敷的一层锡汞剂完好无损,镜面光洁平整,色黑发亮,光可鉴人。镜高20厘米,宽16厘米,外沿厚0.7厘米,重为1175克。镜背顶端有一半球形钮,钮下部有一小孔,钮直径1厘米,孔径0.5厘米。钮孔相对处为对称的阳线刻流云纹两朵。镜钮下方雕刻佛教说法  相似文献   

14.
迁西县出土“假司马印”1994年11月22日,迁西县尹庄乡大付庄村民付桂民在其麦田挖排水渠时,出土铜印一方,立即送交迁西县文物管理所。此印瓦钮方形,印面阴刻篆书,印文为“假司马印”,边长24厘米,厚08厘米,带钮通高2厘米。按汉代“司马”为主兵的...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博物馆藏有一组錞于,是1962年2月于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兴区木树乡出土的。当时共出土錞于五件、残钲一件、残甬钟一件,除其中一件锌于残损过甚,未能保存,其余都由我馆征集收藏。  相似文献   

16.
迁安市文物管理所近年来征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现于迁安市博物馆展出。本文挑选了其中有代表性、较为珍贵的9面铜镜做简单介绍。1、缠枝石榴纹葵花镜残,1984年迁安镇芦沟堡古墓葬出土。此镜原为圆形,残存部分近似扇形。直径约27.3厘米,缘厚0.6厘米。外缘呈葵花状,钮已缺,钮  相似文献   

17.
古代印章见于著录的颇多,但多不明出土时间和地点,这就给考证带来一定困难。近几年来,洛阳博物馆收集了几批古代印章,这些印章多出土于洛阳附近,现选择一些官印作一报道。一、孟津出土的窖藏铜印 1972年3月,孟津县长华公社李窑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在育红薯苗筑火炕时发现一窖铜印。在县文化馆的大力协助和贫下中农的积极支持下,我们对现场进行了调查。铜印是藏在距地表0.60米深的一个圆形坑内,放置散乱,没有任何包装。出土时有被无意丢失的,经过收集整理,总计七百九十七枚。这批印章的形制均为正方形,边长2.4—2.5、厚0.9厘米,鼻形钮,钮高1厘米,印的重量不一,印面阴刻篆文。按不同印文可归纳为六种:  相似文献   

18.
章敏行 《中华遗产》2009,(1):118-133
因为有三峡大坝工程,才有三峡文物的抢救,也才有了修建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最初由头。这是惟一一座处在外省却冠以“中国”二字的博物馆,足见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鸟兽尊、虎钮錞于、景云碑、乌杨阙不过是其万千珍宝之一沙,却足以令我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巴渝文化之风。  相似文献   

19.
广西柳州市博物馆在1957年收藏的一件虎纽锌于,引人注意,特为简介。錞于通高54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盘首直径28×26、肩部直径32×28、足部直径20×18厘米,纽长12、宽8.5厘米。器壁厚,器重14.5公斤。铜色青绿有光泽。纽作猛虎形,虎身遍饰雷纹。纽前及左、右侧盘上分别有近似  相似文献   

20.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出土一件玉鹰虎饰,与同墓的玉雕风格迥异,却与龙山-石家河化玉雕风格一致。从玉雕工艺及化交流方面考证此件玉鹰虎饰为史前遗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