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欧阳修生当北宋中期,任过最高军事副长官枢密副使和副宰相参知政事,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纂修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是杰出的历史学家;他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中的佼佼者。或许正是由于他在上述领域中的成就,掩盖了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建树,以至他在整理古籍方面的贡献,历来很少有人论及。实际上,欧阳修长期在馆阁任职,别朱紫,校秘文,代表了那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他对于古籍整理和古籍整理队伍  相似文献   

2.
周祖谟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古典文献学家.北京人,生于1914年,193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1939年至1945年任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副教授多年.1946年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兼文科研究所秘书,《国学季刊》编辑委员.1950年转为教授至今,并任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自1939年迄今,他在大学任教已有五十年,著述甚多,已出版的文集有《问学集》、《语言文史论集》、《语文论集》.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六种.此外尚有数种未出版者.这里只介绍他在古籍整理与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各位领导同志,同志们: 很对不住,这样重要的会我没能参加。我只好写一点书面的意见。这两年,我没有做什么工作,没有什么实际经验,这些意见也只是一些主观的想法,不一定对,请同志们批评。 以下,想谈四点意见。 第一,关于研究工作的意见 我们的工作,人力有限,经费有限,我们又是教育单位来进行这项工作的。我们应当面向教育的需要,在总体上,比较有系统地,有重点地进行工作。所谓面向教育需要,就是说,可以提供教材用,可以供高中和大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参考用。研究性的作品,不止是知识性的,总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谓有系统是说在计划的总体上,不要过于分散,要在多数的项目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谓重点,要有全国性的重点,要有一个研究单位或几个研究单位联合起来的重点,可以算得上是重点的项目。写议定书  相似文献   

4.
5.
章学诚在史学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1738—1801)号实斋,清浙江会稽人,是我国封建时代杰出史学家之一。他在简述史学问题上,提出了一些精辟卓越的见解。《文史通义》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书纂集了他研究史学的心得,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这都为史学研究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校(?)通义》折衷校(?)诸家之说,畅论求书,治书等方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又替史料的搜集、鉴定、编次等工作,提供了很多具体意见。他在我国史学上是有一定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6.
我想谈两个问题:一是对会议的一点感想;二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古籍整理工作的批示,部里一些领导同志的指示,以及会上委员们发表的意见,谈谈今后工作的打算。 首先是对会议的感想。我是第一次参加会,是一个新手,又是外行,能有机会接受在坐各位我国古籍整理界的专家、学者的指教,向老师同志们学习,实在得益非浅,十分荣幸。整理研究古籍的古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可以说有几千年的历史;说年轻,经十年浩劫,重获新生,现在又得到党中央的特别关怀、照顾,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高校建立了二十二个古籍研究所(室),四个专业,培养训练了五百多名各种类型的人才,出了六百多项科研成果。不仅在古籍整理历史上,这样的纪录是空前的。而且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来看,这也是先进的。这是一种很高的速度,是一项十分突出的成绩。由于“初战告捷”,就为今后古籍整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从事这个事业的同志的信心和决心。有一件事情很说明问题:今年高校自下而上提出的古籍整理研究的项目申请书就有一千多份,这是大家积极性、信心、决心的一个证明。今后只要我们进一步全面地正确地领会并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古籍整理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研究离不开古籍自从有了对于历史的研究和撰述,就不能不重视古籍。孔子在讲到杞国和宋国的历史时,曾感概于“文献不足”(《论语·八佾》)。他说的“文献”,自然包含着古籍。司马迁撰《史记》,条件比孔夫子时好多了,那时“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遗文古事”,无疑也包含着许多古籍。可见,从前人的经验来看,历史研究是离不开古籍的。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历史研究不应仅仅是人类社会表象的记录,  相似文献   

8.
拙著《意林全译》、《穆天子传全译》、《燕丹子全译》三书系国家“九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第二批,原书皆是第一次全面整理问世的,故笔者不揣冒味,将此三书奉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傅璇琮先生,以期得到指教。傅先生于百忙中拨冗赐函,让我就此三书的译注写一篇古籍今译的体会。傅先生抬爱、提携之美意难违,故将著此三书的占滴感受坦陈于读者。首先,关于“全译”的体例。拙著三书出版后,曾有师友、同仁对书名“全译”不以为然。有人认为“有校有注,为何名之日‘全译’?”也有人认为我是把“全译…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中国的古籍历史悠久.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某个历史时期.古籍当然可从理解为古代的书籍,但比书籍广泛.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先有文字,后有书和其他文献.距今五、六千年前,西方和东方都发明了文字,后来才有书.西方的泥版文书、纸草文书,中国的陶文、甲骨文、金文是否可以称为古代的书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古代语词比较简单,文字也比较少,一字多音多义和多字同音近义的现象比较普遍.故最古老的书其字数一定不多,篇幅也一定很短.如《弹歌》仅四句八个字:“断行.续竹.飞土.逐肉.”可知古代书的篇幅不会太长.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古籍整理领导小组:1984年3月成立,组长刘云沼。吉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83年9月成立,组长霍明光。吉林省省属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协作组:1984年6月成立,组长李澍田。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中国古籍整理研究专家.他在我国古代文化学术方面的整理研究,成绩卓著,留下丰富的宝贵的遣产.鲁迅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很早,涉及的方面也广.1895年,15岁的少年鲁迅,就在课余搜集抄录古书,泛读野史杂说之类图书,如《蜀碧》、《鸡肋编》、《明季稗史汇编》等.还热衷于搜集抄录一些古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林文庆博士的事迹,已有专文专传介绍,如洪炜堂的《林文庆博士》、陈育崧的《林文庆降》、凛然的《清季新马华人的民族主义运动》、凌云的《清季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尊孔运动》、凌云的《十九世纪新加坡华人杜会改良运动》、凌云的《鲁迅与厦大校长林文庆的冲突》、麦冬的《从香港脚  相似文献   

13.
14.
一代雄主汉武帝执政时期,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如日中天,进入了全盛时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犹影之随形,走进了复兴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永远孕含着迷人的魅力,经常拔动着人们的探索心弦。可是对于与之鼎足而立的文化领域,尽管为后世交口称颂,却往往被人忽视,尤其是对汉武帝本人在这期间所起的作用,则缺少应  相似文献   

15.
刘敞(1019-1068年).字原父.北京临江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人、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曾拜翰林院侍读学士.集贤院学士。他自小博览群书。“读书心语理解”.尤爱治史,“治之乃精”,负有盛名。欧阳修每于书有疑.则“折简来问”,膺服其博①。世称为“公是先生”。刘敞仕宦20载,广泛搜集先秦彝鼎.考释铭文,发现历史上现实中灼夏商周“三代制度与先儒所说不同②”测以金石证经补史.掀起一股“寺石”之风,轰动朝野.影响及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台湾学者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说,金石学“为世所重.盖敞(刘敞)之力…  相似文献   

16.
弗兰茨·梅林(1846—1919年)是德国著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又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著作宏富。在史学领域中他的著名作品,如1892年的《莱辛传奇》、1897—1898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史》、1910—1911年的《中世纪末期以来德国史》和1918年的《马克思传》等,都是学术界所重视的。他力图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创造性地考察普鲁士的历史,第一个把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作为全  相似文献   

17.
朱希祖于20世纪初期排满革命和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紧急关头,致力于南明史研究,旨在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以激扬民族大义,挽救民族危亡。他广泛搜集大批南明史籍、整理校勘为善本;在考订方面上,注意考辨诸版本之间的关系,尤重视鉴定伪书、审定作者派系属性,进而鉴定其史料价值与不足;主张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撰成有系统的《南明史》等。这些学术工作不仅整理、保存了大量南明史籍,解决了南明史籍上的众多疑窦,而且为此后的南明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和持续影响。虽然他编纂的《南明史》没有成功,但同样留下具有一定价值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18.
书法,是为中国所独有的一门艺术学科.它以自己的千姿百态的艺术生命和穷极变化的风格神韵所产生的规律和法度,经由继承和创新过程而形成并著于世.书法,因汉字的书写特征所具有的艺术传统,是历经几千年的漫长的继承和创新而取法、取势、取意,且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操、意志、风格、素养和时代精神的.书法,其艺术形式,表现在久经不衰的书体演变中.几十种以至近百种书体在应用的基础上,又规范为盛行的篆、隶、真、草、行及诸杂体,伴随着社会进步和艺术创作的时代需要而日臻完美.  相似文献   

19.
干支纪时与古籍整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纪时方法.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天干顺序的单数与地支顺序的单数、天干顺序的双数与地支顺序的双数,依次排列组合出六十种不同的配置形式,然后再依次循环,周而复始,以至无穷.由于甲子分别为天干、地支之首,所以一般把一周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由于这种排列组合的方式是固定的,所以十天中的每一“干”在一周中可以配置六次;十二地支中的每一“支”在一周中可以配置五次,因而出现了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从天干说,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从地支说,有甲子、戊子、庚子、壬子,却永远不会出现甲丑、乙寅、丙卯、丁辰等等天干单数与地支双数或天干双数与地支单数相互排列组合的配置情况.所以,六十甲子中的每个“甲子”的干支是固定的.  相似文献   

20.
1981年以来中央对古籍整理特别关怀。1981年9月17日中共中央曾出发出整理古籍的指示。同年7月14日陈云同志也有关于古籍整理的指示。此后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如成立一些机构,培养一些人材,出版一些有关整理研究古籍的书籍和刊物。有了一些成绩,但就全局来说,成绩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