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跳“查玛”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玛”是藏传佛教中的宗教舞蹈,广泛流传于我国蒙古族同胞聚居的地区。在历史上我辽宁省阜新、朝阳等地区都曾举行过仪式隆重、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跳查玛活动,其中以阜新瑞应寺的跳“查玛”最为著称。所谓跳“查玛”即是表演者头戴鹿、牛、狮、犭孔、海螺、蝴蝶、天将、度母等面具,扮成“各路神灵”,表演“除妖祛邪”的过程。跳“查玛”是以喇嘛教(又称藏传佛教)寺庙为中心的宗教大典,是宣扬喇嘛教教义的载体,也是喇嘛教寺庙里的舞蹈活动。可以说它既是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舞蹈艺术。跳“查玛”积淀着千百年来蒙…  相似文献   

2.
“曹盖”(或叫“跳曹盖”,一说“咒乌”)和“十二相”(或叫“跳十二相”,一说“咒偶”,也有按白马语直译为“挫喔”),都是我省境内白马藏族一种民俗祭祀舞蹈,也是一种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木制面具艺术。虽然、曹盖与十二相都是白马藏族的民族习俗,是在春节及春耕、秋收后的祭祀舞蹈,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色彩,(?)象特征,跳演时不同的习俗与身式,它们不是一种舞蹈和面具艺术,而是属于不同的两种民俗舞蹈和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3.
陶涛 《中华遗产》2007,(2):158-158
1919年农历正月末,北京雍和宫举行盛大的“跳布扎”,即“打鬼”,是春节庙会的“压轴戏”,喇嘛们扮成天神,以驱逐邪魔。“打鬼”是北京民间俗称,在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旧时  相似文献   

4.
豆豆  李树家 《世界》2008,(3):25-27
1木制面具挂饰一定是因为韩国的面具舞,半个世纪前,韩国就有带面具舞蹈的习惯,或人物、动物、或神灵、鬼怪。我们当然不会跳这种传统的舞蹈,但是两个挂在墙上的小面具还是一定要的——没有舞蹈的本领,也要有舞蹈的用心。  相似文献   

5.
今年秋季开学,全国所有中小学生每天都必须要跳校园集体舞,其中男女生手拉手共跳的华尔兹将成为高中生的指定舞蹈。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教育部组织创编的  相似文献   

6.
在这一次采访《文成公主》实景剧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小故事,整个工作组在确定要编排文成公主时,就满西藏地跑,到乡下去收集各种舞蹈和音乐素材,卓舞、藏戏、打阿嘎这些舞蹈全都是当地人一遍又一遍地跳给编排舞蹈的人看。  相似文献   

7.
刘丽超 《神州》2012,(17):201-201
藏传佛教舞蹈存活在仪式中,存活在每一尊佛像的形象中。藏传佛教每年都会有很多重大的法会举行,大法会上僧人会跳传统的羌姆,他们的舞蹈并非即兴,舞蹈都是有一定顺序和叙事性。然而,作为舞蹈这个视角看佛教仪式,对于每一种佛像的形态采集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采集的佛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十、乐寿堂前的芭蕾舞会 慈禧曾说过要容龄等表演舞蹈,容龄确也琢磨过。遇到慈禧烦闷时,她就随便做几个芭蕾舞的动作给慈禧解闷。往往是德龄弹钢琴,容龄跳,容龄曾专门受过舞蹈方面的训练。有时是德龄和容龄两人跳交际舞给慈禧看。交际舞本应一男一女相互牵手搂腰翩翩起舞,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由容龄、德龄表演。虽然慈禧觉得某些舞段譬如华尔兹很好看,但终究对交际舞没有什么兴趣。她有时觉得芭蕾舞的某些动作很好看,要求容龄重复一遍,容龄就把这个动作重复跳二至三次,所以容龄在清宫所跳的芭蕾舞只是几个简单动作的重复,已经不是在法国所学的正统的芭蕾舞。容龄还计划根据中国的传统舞蹈结合外国的芭蕾  相似文献   

9.
对斯里兰卡舞蹈最初的了解是小时候跳的《罐舞》,那时候,它可是东方歌舞团的一个保留节目,经常演出,最后舞蹈普及到了幼儿园。我至今还记得那绵软的音乐和忸怩的身姿,斯里兰卡也成为我的一个向往。  相似文献   

10.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1,(23):38-39
回族宴席舞主要流行于甘、青、宁地区和新疆昌吉回族聚居区,它是广大回族人民在喜庆佳节时所跳的一种舞蹈。  相似文献   

11.
“戛洞”是傣族青年男女交往时,很喜欢跳的一种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戛即舞,洞是圆和圈的意思。跳“戛洞”时,参加的人可多可少,但一般总要有一位有一定名气的艺人或小伙子为领舞者,由他口含哨子,对  相似文献   

12.
正傩舞(跳五猖)亦称"五猖会""跳菩萨",是至今仍留存下来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舞蹈,是对西汉张渤(民间称"祠山大帝")开凿长兴荆溪河,引流至广德的功绩表达崇敬与缅怀之情而创作的艺术表演形式。流传至今以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一带的"跳五猖"规模最为盛大。"跳五猖"表演人数众多,道具、华盖、面具、服饰都以红、蓝、黄、黑、白  相似文献   

13.
《山茶》2011,(8):36-36
蜂桶鼓舞是双江地区布朗族独具风格的传统舞蹈,因以蜂桶鼓——这种在形状上描摹民间养蜂所用蜂桶的打击乐器为主要道具而得名。演出时,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毛巾。  相似文献   

14.
钟馗小考     
钟馗打鬼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钟馗既能打鬼,遂被神化为辟邪的神:绘成图像,贴在门上,便是护门守院的门神;挂在室内,便是镇宅的“魁星”;端午节给孩子带在身上,不仅能“辟邪”,而且能“祛灾”.于是,钟馗在我国民间,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研究我国古籍中由物到人的钟馗,不能不说是研究我国民俗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桂南“跳岭头”是含有军傩成分的民间傩戏。“跳岭头”,又称“跳大排”“跳大庙”“跳鬼僮”“颂鼓舞”等,因多在野外的岭坡上进行而得名,一般在农历的八到十月间(多为中秋节八月十五左右)举行,是人民用以祈求丰收、人畜平安和祛邪纳吉的聚祭祀、舞蹈、戏剧于一体的传统民俗。它广泛分布于今钦州、防城、合浦等地,其中,又以钦州为盛:它在钦南区的康熙岭(壮)、久隆、黄屋屯(壮)、那思、  相似文献   

16.
祁门傩舞     
正祁门傩舞,是主要流行于黄山祁门县一带的民间传统舞蹈,源于古时腊月里劳动人民用来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人们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比臆想中的疫鬼更凶猛狰狞的傩神,跳着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傩舞在历史上以明清为盛,后来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内涵也  相似文献   

17.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3):57-61
是流行于陕西合阳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因其演出形式为“舞蹈调动”,“曼延跳唱”,伴以“社火”的锣鼓、铙钹、唢呐,百姓习惯性地称其为“跳调”、“调调”、“杂戏”、“踏戏”。按其拳术吟诵与武乐伴奏,当属锣鼓(铙钹)杂剧之列。  相似文献   

18.
阿细跳月     
“跳月”是我国西南云、贵地区彝、苗、壮、布依等族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其中的“阿细跳月”独具特色,名闻遐迩。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传统民间歌舞,又称:“跳乐”、“打跳”、“打歌”、“跳歌”等。其来源,有这一个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山火,烧了九天九夜,地面被烧得滚烫。阿细人扑打大火,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大火终于扑灭了,人们歌舞欢庆,模仿打火时的样子,跳着脚跳起来,便形成了“跳月”的舞蹈动作。后来发展为群众性节日喜庆歌舞,并成为青年男女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其歌  相似文献   

19.
苗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说来是自由的。他们主要是通过对歌来表达爱慕之情,选择称心的情人。解放前,黔西北苗族每年春季,都要举行一次“跳花会”。跳花会又叫“踩花山”。这是当地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男女老少都穿着美丽的服装,带上最可口的饭菜,聚集在树木葱笼、花草锦绣的平地上,愉快地度过这一天。“跳花会”是苗族男女青年寻求配偶的最好机会。伴着鼓笛声,他们欢乐地跳起各式各样的舞蹈,或者对山歌。男青年吹奏着竹笛,女青年相俟  相似文献   

20.
狼舞者     
《山茶》2010,(3):172-172
这种表演“简直太逼真了,真难相信他们仅仅是披着狼皮的人。”一位观察者在1914年这样写道。跳因纽特狼舞的舞者会在舞蹈中向被捕杀的动物献上敬意.因为他们相信将这些动物的灵魂送上西天能确保以后捕猎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