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晓洁 《神州》2012,(25):97-97
作为格式塔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阿恩海姆从"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性质充分阐释了他的异质同构理论,其中,运动理论是其视知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恩海姆的艺术心理学同样也使用与书法艺术。根据阿恩海姆的运动理论,我们来反视书法艺术中的运动,书法中的运动基本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书写时书写者具体的肢体运动,第二种就是书法表现的线条章法等所呈现的形式律动。书法正是由于文字是人们表达的简化,而且有着明显的运动轨迹,从而其中所彰显的动感与节奏就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帝王书法因书写者"九五之尊"的特殊地位一直受到人们的珍视。唐太宗、宋徽宗、宋高宗都是帝王书法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创瘦金体书法,名扬四海。近些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清代帝王书法时有出现,且成交价不蜚,尤其是康雍乾  相似文献   

3.
王锦霞 《收藏家》2011,(11):47-48
青州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幅刘墉的书法(图1)。该书法纵63、横30.3厘米,纸本行书五言绝句一首:"三径多春雨,柴门长绿钱;晓来谁踏破,一鹤到街前。"在书法右上角有闲章"御赐海岱高门弟"(图2),落款"石菴",钤白文印"石菴"、朱文印"半轩松月"(图3)。"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陶渊明曾引之谓高朋:"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相似文献   

4.
关于敦煌遗书的书法化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敦煌遗书书法作为敦煌艺术的一个类型 ,研究者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及少量专著 ,大部分问题已形成了共识 ,对少数问题的论断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比如 ,有的学者颇费心思地把敦煌书法界定为“民间书法” ,认为不应该用“文人书法”的审美标准去品评它们。这一看法显然出于这样的担心 :如果以“文人书法”的审美要求来作为衡量标准 ,敦煌卷子中的大部分显然够不上称做为“书法” ,它们也将不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整个敦煌文化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岂非也要大打折扣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5.
王迪 《神州》2013,(32):52-52
书法课程属于对外汉语文化课程教学,但是由于书法课程教学长期游离于正规语言课程教学之外,其作用常常不被重视而成为一块薄弱环节。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和近年来有关书法教学的相关材料,探讨了书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分析了当前书法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一些提高书法教学效果的措施,希望能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6.
清代帝王为巩固政权,重视汉文化的学习,特别看重书法在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地位,重视皇子书法教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重视书学的皇子教育制度;二、视书学为帝王之道;三、皇族优越的习书条件。皇子书法教育极受重视,这是清代皇族善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闫建科 《收藏家》2011,(1):17-22
旅顺博物馆书法藏品数量众多,上自西晋,下至明清,跨越千年,又以明清作品为大宗。其中文徵明的行书似学赵孟,展示了书法端庄秀美的一面;傅山的草书向我们呈现了狂野豪放的一面;郑燮的"六分半书"和金农的"漆书"则令人见识清代中期两位书坛名家新奇怪异的书风。  相似文献   

8.
金科 《江淮文史》2008,(2):97-101
2007年中秋时节,我应母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邀请,前去为巾文系的学生作题为《人在他乡的文学情怀》的演讲。在母校见到有着“安徽郭体(郭沫若书体)书法第一人”之誉的郜锦强先生时,他一下送给我好几本近年出版的书法著作:《郜锦强书法作品选》、《书法创作指要》、《行书创作概要》、《梅花颂——郜锦强书咏梅诗词名句选》,真令我叹为观止,颇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  相似文献   

9.
李梦梦 《神州》2020,(6):31-31,33
在当今书坛,关于书学是否还具有实用性的争论被越来越频繁的推向广大群众的视野。诚然,随着古代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以及现代电子打印设备的出现,书法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小,以至于逐渐淡出寻常百姓家。书法曾经作为六艺之一,其具有的经世致用地位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那么,当今书法对比古代书法是否完全失去实用价值,而流于单纯的审美艺术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米”字格的用法历来在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中有分歧和争议。启功先生主编的、1986年出版的《书法概论》中,第48页对‘米”字格的说明就有误差。启功先生既是我的堂兄,又是我的老师,因而有机会同他面谈这个问题,得到他反复的教授。今天把启功对我所讲和实践的经验详细成文,为后来者在练习书法结构时少走弯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丁晓翁,满族,1937年1月生于沈阳市郊。自幼酷爱书法,从师于高德余先生学习苏(东坡)体字;50年代中期结识书法名家沈延毅先生,沈先生主动收其为徒,苦学魏碑、汉隶;60年代初尤喜郭沫若书法艺术,并得到郭老亲笔国书勉励:"……你的字可以,要继续练下去。"有书法在黄河碑林、开封中国翰园碑林、云南五龙山碑林刻碑上石;有书法被沈阳市文物管理处、桂林博物馆、沈阳张氏帅府、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处收藏;应邀参加过中、韩、日三国书画巡回展、迁安国际书画名家大展并获奖牌、证书;国内外报刊对其发表多篇专访文章,被誉为…  相似文献   

12.
冉前林 《丝绸之路》2009,(22):96-98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而处于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驿站。为了祈福禳灾,抄写佛经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而此时的字体正处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大量佛经抄写形成一种定式。这种抄录经书的字体人们称之为"写经体",时间从西晋至宋真宗景德年间,历700年之久,清晰完整地展现了中国楷书的演变历程,同时形成了"南贴北碑"之外新的一种书法审美风格。敦煌学的研究已蔚为大观,敦煌写经书法也应该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从而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13.
雄浑恣肆大河情──记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王澄先生文/本刊特约撰稿人葛全明栏目主持人:易东升不是每一次机遇都会向你微笑的,命运在捉弄你的同时也在成全你。我信奉"顺顷其自然",但又主张"奋力抗争'!───王澄王澄的名字在国内外书法界早已不再陌生。这位以"魏...  相似文献   

14.
历代书画家、理论家但知中国画受书法之影响,却忽略了中国书法也受着绘画的强烈影响。本文从艺术史角度阐述了书法中引入画法的过程,论证了书画在视源性即形象性上同源;分途独立之后,书法以笔法影响绘画,绘画则以墨色影响书法。从而于书画的本质及其关系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黄山的奇峰、奇石、奇云、奇松,已风传天下,可黄山还有一奇,却鲜为人知,你听说过手撕“书法”吗?就是用两只手撕字。那撕出来的字挺漂亮,可以跟毛笔书法比美。  相似文献   

16.
郑苗 《黑龙江史志》2013,(11):322-322
本文就书法创作中的心理因素进行探索。书法创作的心理因素是受创作目的制约的;还受到书法审美心理的调控。书法创作心理因素构成的重要基因是"胆"。  相似文献   

17.
曾轶 《丝绸之路》2010,(18):118-119
书法课是师范专业学生书写技能训练的必修课程,但是这门课在实施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使教学效果欠佳。在书法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令学生学有所获,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笔者针对这一现状就书法教学内容的改进和创新提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8.
刘知白先生为中国当代绘画大家,其书法艺术也有相当的造诣,却少为人所论及。本文从书法用笔的角度,将刘知白先生之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加以比较,从中分析书法线质和绘画线质在其作品中的一致性,呈现刘知白书法艺术中以画法参书法,笔法互用,心象自出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79,(4)
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明代和清代都出现了一种风格特殊的楷书书体。习惯上,明代的这种楷书被称作"台阁体",清代的则被称作"馆阁体"。 "台阁体"本是对那些御用文人专为皇帝服务的官样文章而称的,其后也用来称官样书派。它和"馆阁体"书法的形成,与我国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当时,应进士试的考生必须用工整匀称的楷书答卷,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台阁体"和"馆阁体"书法便在热中功名的书  相似文献   

20.
仁和 《收藏家》2000,(7):8-15
“满洲入关,典章制度,多仍明旧。而于华夏文艺,尤存情宏奖”。这是马宗霍在《书林藻鉴》清代诸家书法评传中的一段导言。典章制度如此,清代初期的宫廷书法同样如此。清代宫廷书法与宫廷绘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即宫廷书法与绘画都按照宫廷内部自身的发展规律,形成宫廷内特有的风格,与宫廷外书法差别很大。不同之处,即绘画在接受前代绘画遗风的同时,又融进西洋绘画技法,而书法则“多仍明旧”。顺治“以武功定天下”,营造大清帝国。到康熙时开始完善朝纲,同时开拓文化领域,尤其对书法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南书房的建立。《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