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世高 《湖南文史》2013,(10):44-45
1958年的浮夸风从夏收起,秋季发展到高峰,各地各种高产卫星频频上天,上报大面积的单产亦比往年翻了几番,上级领导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粮食生产极为乐观,陶醉在粮食大丰收的喜悦之中。于是,大办钢铁,大办水利,  相似文献   

2.
追寻狂热时代的历史痕迹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写入史册的"最高粮食亩产"纪录,是1958年11月山西省侯马市新绛县原东方红公社行云庄"干部和社员的伟大创举":亩产红薯1139789斤的"卫星大王"!一张发黄的高产喜报,一张费尽心力,辗转10余条线索,花大力气  相似文献   

3.
陈世高 《文史天地》2013,(12):75-76
1958年的浮夸风从夏收起,秋季发展到高峰,各地各种高产卫星频频上天,上报大面积的单产亦比往年翻了几番,领导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粮食生产极为乐观,陶醉在粮食大丰收的喜悦之中。于是,什么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交通,连食堂也大办,敞开肚子吃饭,吃饭不要钱,青壮炼钢去,留下幼与姑,晚秋作物无人收获,粮食浪费不少。  相似文献   

4.
王永华 《百年潮》2012,(6):35-39
三年困难时期,江西省同全国一样,粮食总体短缺。但是,为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调拨任务,江西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的精神,遵循“先中央后地方,先外省后省内,先重点后一般”的粮食调拨原则,始终把外调粮食置于优先位置,圆满完成了外调粮食的任务。两千万赣鄱儿女从国家大局出发,宁可自己节衣缩食,甚至饿肚子,坚持调出大量的粮食支援兄弟省市,在共和国历史上写下非常感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文史博览》2013,(11):72-72
读《文史博览》2013年9月刊文《大清王朝的粮食安全》很有感触。自古道,民以食为天,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清朝统治者做到了这一点。对比起来,我认为当今我国对粮食重视不够,粮食安全的风险度高。就粮食的生产来看,近几十年来,土地的消耗太多了,除国家建设所需土地外,其他各种名目的非法占地也相当多。就笔者所在的县而言,  相似文献   

6.
1958年夏、秋,《人民日报》连篇累牍报道全国各地农业生产大丰收、产量放"卫星"的新闻。7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平均亩产7320斤的最新、最高纪录。因7月以后小麦已经过了收获季节,看来西平县小麦高产"卫星"之最已成定局。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9月22日,还是《人民日报》,报道青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8,(12)
武进县有个东洲社,俱乐部在县里摆擂台,三天办个博物馆,把总路线的红旗大展开,社员听了劲头大,坚决要把卫星射。  相似文献   

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家庭承包经营的实行和推广,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尚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家在这一时期采取提高粮食收购价、限定粮食征购数量而扩大进口粮食等特殊政策,为农民多劳多得的承包积极性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和可行条件。另外,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考察,"四三方案"引进大化肥成套设备的投产,成倍地增加了单位化肥施用量;籼型杂交水稻和高产小麦的研制成功和推广,将粮食亩产大幅度增加,都使得农村经济改革如虎添翼,取得了粮食产量连上新台阶的巨大成就。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1958年是当代人们所说的“三年困难时期”的起始之年。这一年掀起了两大高潮,一是“大跃进”高潮,一是人民公社化高潮。前者以大办钢铁、大放高产卫星为主要内容,后者则剥夺了广大农民在耕作土地上的自主经营权、实行“大呼隆”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1958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河南省西平县卫星人民公社第四生产大队创造了小麦亩产量7320斤的全国高产纪录,这是农业战线上放出的第一颗小麦“卫星”。一卫星公社第四生产队长、共产党员陈炎理作为创造小麦高产“卫星”的组织者,被评为模范人物,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也开始对这个先进队刮目相看。1958年秋,全国科联科普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炎理出席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他以《揭开了“7320”之谜》为题,介绍他们试验田小组放卫星的“经验”。这个发言稿引起以刊登学术性论文为主的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通…  相似文献   

11.
1958年上半年,毛泽东多次在会上批评周恩来、陈云,说他们反冒进泄了六亿人民的气,是政治方向错误。于是拔白旗,插红旗,大跃进在全国兴起。大跃进突出一个快字,说高速度是灵魂,是压倒一切的中心环节。原来的指标不能用了,都得改。例如粮食,第二个五年计划原先定的是年产五千亿斤,一下子改成了七千亿斤。在大跃进高指标的强劲压力下,全国一些农村开始虚报粮食产量、竞放粮食高产“卫星”。6月,一位著名科学家推波助澜,断言土地所能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离碰顶还远得很,稻麦的亩产量不会只是现在的二千多斤或三千斤,而是二千斤的二…  相似文献   

12.
《山茶》2011,(8):101-103
衣食住行,还是食为天 刚结束对国宝四川的拍摄,就把我的PRADO普拉多送到4S店保养。任务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前些天负责“五谷变迁路”选题的责任编辑说北方的降雨开始了,旱情有所缓解。河南粮食产区的冬小麦正在收割。  相似文献   

13.
亳县统购统销反右倾的严重后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对农村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当时的政策是:“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和“多缺多供应,不缺不供应,什么时间缺,什么时间供应”。这个政策在安徽亳县深得人心,广大农民踊跃把余粮卖给国家。在以后的几年里,购了过头粮,回销粮卡得较紧,但农民口粮尚可吃饱。1958年“大跃进”以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粮食统购统销是在高估产下的高征购,在低标准和时有脱销的情况下统销。1958年———1960年,三年粮食统购统销情况是:1958年全县农业人口71万,粮食实产4.55亿斤,征购任务3亿斤,完成15119万斤,占任务的50.39%,商品率33.8%,人均负担…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原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西北平原。“大跃进”的1958年,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下,亳县和各地一样,普遍大放农业高产“卫星”。之后,县委为显示伟大成就,责成有关部门编出了一部农业高产“卫星”史书——1958年《亳县农业丰产经验汇集》,上报下发,广为流传。当时我在县人委(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被县委指定为审稿人之一。现就史书《汇集》出台前后的那些使我们子孙后代难以置信的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明代太湖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粮食产量、粮食消耗状况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明代后期太湖流域的粮食面积比重确实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由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的消长实际上是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一次大调整,粮食生产的专业化水平随之有了很大提高,平均亩产有了较大的增长,就整个太湖流域来说,仍是国内一个重要的余粮区;明代后期太湖流域从其他地区大量输入粮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的赋税负担极为沉重。  相似文献   

16.
1985年我国发生了粮食大减产。该年粮食总产量37911万吨,较上年减产2819.7万吨,降幅达-6.9%。这是自1959—1961年"大跃进"后,又一次粮食大减产。这一次粮食大减产,使人均粮食产量从390公斤跌回到358公斤(按当时的收入水平和营养水平,粮食供需平衡的标准是人均原粮385公斤),打破了粮食问题已经过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史志》2007,(1):I0006-I0006
<正>2005年,我省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全省粮豆薯播种面积14834.1万亩,粮食产量720亿斤,粮食商品量为502.9亿斤,均创历史新高。为全面做好粮食购销工作,搞活粮食流通,促进农民余粮的顺畅销售,把农民粮食生产大丰收变成农民收入的大增收,省粮食局组织指导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推进深化粮改的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个中心,全面履行粮食部门工作职能,全省粮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一、写信诉实情,惹下塌天祸 1958年大跃进时期,我正是风华正茂的20多岁的青年,任湖北省应城县(现为市)共青团县委书记。开始时我也是大跃进的积极分子,也干了一些蠢事和笨事,但自从解开了"卫星之迷",弄清楚放的高产卫星完全是弄虚作假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粮食商品化是清代康熙中期以后国内商品经济发展中一个很突出的问胚。由于清代人口骤增、高产作物推广、城市经济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灾荒等因素,促使了粮食大规模地投入市场,在国内市场各类商品交易中,粮食一跃越过布匹、盐等商品交易量而居首位。据估计,国内粮食流通价值额达1.3亿两白银,约占国内商品流通总额的39.7%;而表现在粮食市场结构上,清代粮食贸易已冲破封建社会“千里不贩籴,百里不贩樵”的狭隘传统贸易,形成了以地方  相似文献   

20.
钱江 《炎黄春秋》2011,(6):56-60
本文所言"卫星",特指1958年6月始于中国媒体的一系列令人瞠目结合的小麦、水稻和大炼钢铁等高产新闻。此前不久,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了与之对应,国内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