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2.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3.
1969年初.我们在“群专”的人员统统被打发到“五七”干校。大同市有两个“五七”干校.党群系统在离城6公里的同家湾猪场,叫“一干校”;政府系统在离城10多公里的奶牛场。叫“二干校”。  相似文献   

4.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部学校”。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培养干部,供干部学习的场所。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情况。“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文化部有两个干校,一个在天津静海,一个就设在湖北咸宁向阳湖。我们是1969年下干校的,从到干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之中。本来,有十几个部打算在向阳湖办干校的,但他们看到这儿的情况以后,大部分改变了主意,到别的地方选点去了。只有文化部“五七”干校仍决定…  相似文献   

5.
“文革”中期,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艺术家、翻译家、出版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经历了为期三年左右的劳动锻炼生活。我当时任黄冈军分区副政委,调来担任咸宁“五七”干校的负责人之一,对当时的情况了解一些,现就记忆所及,略述如下。于校的背景和组织情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写信.即著名的“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黑龙江庆安县柳河率先出现一座被命名为“五七”干校的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文革”前,我是武汉市江岸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其中1963年-1966年上半年,我被借调到湖北省委四清工作队工作)。1967年“一月风暴”后被打倒,成了“走资派”和“三反分子”,不久即去了区“斗、批、改”大队。1970年3月底,领导找我谈话,要我到大队先遣组(也可以说是江岸区“五七”干校先遣组)前往汉南农场参加筹建江岸区“五七”干校。从这以后,到1976年末回武汉市机关重新分配工作,我在江岸区“五七”干校呆了六年多时间。其间分别做过炊事员、搬运工、采购员、生产员、保管员和校长。那段特殊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当年我们这些被…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8.
“五七”干校全称“五七”干部学校。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  相似文献   

9.
在“1357”     
1357,20年前一所普通的“五七”干校的代号和通信地址。那里有一段千奇百怪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在“1357”》真实地记叙了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当时干校学员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令人掩卷长叹。  相似文献   

10.
襄阳旧忆     
我于1963年8月生于山西大同解放军装甲兵学院。装甲兵学院的前身,是上个世纪50年代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装甲兵系。1957年年底,军事院校大发展,军事学院各个系各自单独组建相应的军、兵种学院,装甲兵系扩为装甲兵学院,由南京迁至大同,院长由时任国防部副部长、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大将兼任。“文革”时林彪发布“一号命令”,装甲兵学院于1969年解散,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家属都迁往设在湖北省襄阳地区的军委装甲兵襄樊“五七”干校,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那里度过的……  相似文献   

11.
1970年初,我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的一名干部,同数以近万计的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一起,带着行李和户口迁移证,下放到远在市外鄂南山区的武汉市“五七”干校,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这是我一生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今借《武汉文史资料》的一角,回忆记述“五七”干校的真实生活.为读者了解这一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一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八、胡耀邦同志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胡耀邦同志于1969年4月下放到共青团中央黄湖农场“五七”干校,1972年2月初回北京探亲。经批准此后便留在北京,一是学习,二是治病,三是写检查,没有再回干校。  相似文献   

13.
袁鹰 《湖南文史》2012,(2):34-34
“文革”期间十个春节,几乎没有欢乐可言,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农村“牛棚”里过春节。20多人,挤在一间自己盖的棚子里。干校的“五七战士”们春节前大部分回城去过年,留下少数人看守干校,看管我们这些“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14.
黄伊 《河南文史资料》2014,(1):94-97,93
“文化大革命”期间,团中央被康生、江青之流认为是“修到了家”,连同它的下属单位,都被赶到了“五七”干校,脱胎换骨,劳动改造。同时,胡耀邦同志也被打成“走资派”,跟着大队人马一起来到了干校。  相似文献   

15.
“五七”干校,顾名思义,成员应该都是成年的干部。不,这里上自80岁的老人,下至吃奶的娃娃,十足一个肝胆俱全的小社会。孩子,都是“五七”战士的子女,年龄从几个月到二十来岁不等。如果把全干校的孩子排成一行,准构成一副齐整的楼梯。他们或在下放之初随双亲举家南迁,或在一个月后响应副统师的战略疏散号令,下来投奔父母。他们的到来,给“五七”战士的生活既带来了欢愉,也增添了负累。十三连就有这样一批孩子,最小的才8个月,最大的19岁。有两个上幼儿园,几个上小学,人数最多的是初中生,约有十来个。这些祖国的花朵,小小年…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秋天,在化部咸宁“五七”干校,一个偶然的机会,67岁的冯雪峰和36岁的陈早春成了忘年交。  相似文献   

17.
孙兴盛 《百年潮》2014,(4):20-31
正天安门主席授命1969年党的九大上,王震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不久,便随农垦部到了江西永修"五七"干校。正当盛夏,王震接到周总理电话。原来是,中侨委"五七"干校驻在血吸虫病比较猖獗的地方,总理知道后很不安,专门打电话叮嘱王震:"胡子,这件事派你去解决,想办法换个安全地方。"王震立即赶往进贤县,和县委有关负责人一起赶到中侨委干校,立即向干校军代表和有关领导传达总理指示,研究搬迁事宜。没想到军代表不同意:"下放锻炼嘛,就应该在这个艰苦的地方锻炼。"王震一听就火了:"侨委的  相似文献   

18.
黄湖农场始建于1958年,位于河南省潢川县东北部,潢川、淮滨、固始三县交界的春河与白露河汇流处,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当时,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投资46万元,信阳专区。调拨4台拖拉机,始建国营黄湖机耕农场。1969年3月,共青团中央在此创办“五七”干校。胡耀邦。等一大批团中央领导到农场生活战斗。1973年4月,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同志陆续回京。  相似文献   

19.
1969年,中央军委第一号令(“号令”的主要内容是,为防备苏联以谈判为掩护,向中国发动突然袭击,命令全军立即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北京实行战备大疏散)下达,北京大学2000余名教职员工一齐奔赴江西南昌百里开外的鲤鱼洲,走毛主席号召的光辉“五七”道路,建起了北大鲤鱼洲分校.  相似文献   

20.
正我1965年7月从张家口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毕业留校在院政治部组织处任青年干事。那时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一样开展"四大"。1969年下旬,为响应毛泽东关于办好"五七"干校的号召,我随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从塞北张家口到湖北"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总参三部当时确定了湖北省沙洋农场和钟祥县农场作为部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