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官场腐败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崇祯年间,吏治腐败,官场黑暗,封建统治机器的作用严重蜕化,不少甚至完全瘫痪。这是导致明朝统治崩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自从国家形成以来,君主对民众的统治主要依靠各级官吏。官吏负责传达执行君主的命令,直接管理广大民众。官吏是否尊主奉法、尽职尽责,直接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尤其强调吏治,他认为“明主治吏不治民”,“吏者,民之纲本也...  相似文献   

3.
首先,包世臣认为,为官要为民爱民,而要为民爱民,就必须通民情,为民兴利除弊;其次,他主张慎选官吏,把培养和选拔好的官吏特别是州牧县令视为整饬吏治的关键,因为州牧县令的为政好坏,是为民爱民,还是残民以逞,是兴利除弊,还是贪赃枉法,无不关系着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再次,他认为官吏要精通吏事,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施政能力和统治技巧,他还就此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第四,他要求清除腐败,认为清除腐败是整肃吏治、缓和当时尖锐社会矛盾的当务之急,并就如何清除腐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官员的选举与铨任制度,决定官僚队伍的质量、权力的分配、人才的配备使用、官员的选用数量以及会否产生“冗官”现象等多方面的问题,与王朝的统治、吏治乃至治乱兴衰有直接关系。清代官员的选任制度基本沿袭时代,在某些方面有所损益或发展。另外,清王朝是以满族为主体满汉联合统治的政权,在官员的选任上也体现了这一特色。本文拟对清代官员的选任制度作综合性考察,总结某些特色,并阐述其对清代政治的影响。一、官员的选择途径清代选拨官员主要通过科举和学校,由学校入仕者可不经过科举,国家专设有培养士子直接进入官僚队伍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的乡治理想与洪武年间的乡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对广袤的乡村进行统治,这是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不敢忽视的问题,明初,朱元璋对此曾作过认真的思考并在其施政中体现出来。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粗线条的描述,藉以说明这位颇具代表性的封建皇帝究竟想在他统治的基层社会建立一种怎样的“秩序”,以及这一“秩序”的特色、影响和其本身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有金一代,能吏不乏,循吏迭出,百有余年,吏治始终可考,是其官吏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自开国后,特别是当其成为“专制域中”的北方大国后,统治者比较注意吸取历代王朝的统治经验,“上下皆以吏治为重”,不断加强对各级官吏的考核管理,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时代特点的考课、廉察制度。所谓“升转之格,考察之方,井井然有条不紊,百有余年,才具不乏”。不但对改善、提高国家行政管理效能,维护官吏队伍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动荡与乡约格局的畸变“乡约”做为一种区域性的基层教化组织形式,历来均以儒教的精神感化为其运作的核心功能。“乡约”制度形成之初,基本遵循蓝田吕氏兄弟制订的约文“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或违约者亦书之”。多少带有民众自发聚合的契约性质,一些地方绅士也往往以“乡约”的纯粹教化精神做为区别于世俗吏治的主要标帜。清初,一些上层统治者开始以宣讲圣谕的形式强行介入“乡约”的传统组织,使其正式转型为吏治的附属机构,乡约的纯粹教化功能发生了畸变。“乡约”性质的转变固然与“吏治”原则对基层乡  相似文献   

8.
孙嘉淦与雍乾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嘉淦是清代雍、乾之际的著名官员之一。他代表着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庞大官僚群中的典型化官僚。这种典型化官僚既是清代封建统治的得力工具,又是其政治基础之一。他们起过一种维护和延续这种统治的作用,但是他们却阻止不了封建社会晚期封建贵族政治上的腐朽化。本文仅就有关孙嘉淦的某些传记材料,对清代雍、乾时期政治特征和官僚机构腐朽化问题作一些基本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周中明 《古籍研究》2002,(4):113-119,127
“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这是我们评价古代作家作品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姚鼐作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不只其作品在历史上曾有过“为天下之至美”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即使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可见其不只有受“封建正统观念’’牢笼的一面,更有和当权的封建统治者相矛盾的一面。尽管其运用的思想武器,主要还是传统的儒家仁政理想,但其文章的主要思想倾向,毕竟不是歌颂封建统治如何美好,  相似文献   

10.
县级是清代国家机关的基层,其主官知县则是“亲民之官”,他既是国家赋税的主要聚敛者,又是司法的初级审判者,他们在本地区劝农赈贫,兴养立教,维持治安和稳定,按清代规定,知县是正印官,在正印宫负责制的当时,知县对地方政治的影响很大,实关系到吏治民生。故对其选用比较严格。然而,知县的选用又是流品最杂,无论是“正途”还是“异途”出身,均有可能破任用为知县。乾隆七年(1742年)廷试进士有条制策云:“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非无清官也,夫人而为清官也”。谓人而为清官,是绝不可能的,但反映出君主对吏治的重视,并且结合严刑峻法以整肃之。在流品分明,等级有序的当  相似文献   

11.
周中明 《古籍研究》2003,(3):100-104
如果确实如某些学所说:“姚鼐的学、学术活动完全符合清廷思想化政策”,那么,姚鼐岂不就是个对清廷唯命是从的应声虫,“和统治一鼻孔出气”的传声筒,为维护封建统治效劳的奴才么?然而,据笔对姚鼐作品的认真解读,却发现尽管姚鼐的思想体系仍属于封建主义的范畴,但他却毕竟是个对清廷越来越具有离心倾向的疏离,是个对自我的主体性和个性自由的热烈追求,是个敢于正视和反映现实的学家。不信,请看事实。  相似文献   

12.
早在十三世纪,欧洲还处在封建社会中期,还是封建割据和宗教统治一切的黑暗时代,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就于1295年建立了议会。当时称之为“模范议会”,又叫做巴力门(Pa-rliament)。所以,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就有了议会的国家。十七世纪中叶,除了荷兰外,欧洲各国还都处在封建统治的时代,而英国便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英国开始建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所以,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就有了议会制度的国家。英国的这种议会制度,后来成为许多资产阶级国家效仿的蓝本。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英国议会称之为“议会之母”。  相似文献   

13.
明朝的灭亡与其“官方隳裂,吏治窳敝”分不开。清朝前期统治者深知这个教训,都在不同程度上整顿过吏治。其中,事功最显、影响最大的,是清世宗对吏治的整顿。 乾嘉时史学家章学诚说:“我宪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时势然  相似文献   

14.
谢晓鹏 《安徽史学》2021,(2):105-111
抗战时期,在河南等广大沦陷区,日伪当局出于配合日本侵华战略、增加日伪财税收入的需要,大肆推行一系列烟毒政策.然而,该政策在当时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增加日伪财税收入的同时,一方面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威胁到日伪的统治秩序,特别是影响到伪政权的吏治和公职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清嘉庆朝,统治中国已经150多年的满清吏治已然出现很多积弊和腐败现象,从结构上来看,腐败最严重之处,一在漕运,二是赈济。很多政府中的蠹虫不顾百姓死活,侵贪公帑,胆大包天。其实,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乏清官廉吏,但在当时,即便这些官员想做得稍好些,也不容易,"苟有切求民瘼者,转不得安于位。"嘉庆十四年(1809年)就发生了一起贪污腐败利益团体合伙谋害反贪官员的案件,此案令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到底是何原委?  相似文献   

16.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民党的政治、军事形势急转直下,正如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给马歇尔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除去蒋委员长的直属亲信人员和某些高级军官外,没有多少中国人继续心悦诚服地支持他了。这个政府,特别是蒋委员长……愈来愈众叛亲离了。”就连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也不得不承认,蒋介石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秋了”……  相似文献   

17.
鄂尔泰的西南治理对象,除了少数民族土司与普通民众外,还有一个特殊群体——“汉奸”。由于“汉奸”既威胁到清政府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深入,也暴露了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地区吏治的松弛,鄂尔泰在雍正帝的支持下对其进行了两次集中打击。同时,鄂尔泰企图通过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在贵州苗疆地区杜绝“汉奸”的进入,但是这种极端做法不仅没有消灭“汉奸”。而且影响了民族之间的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18.
论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汉十一位皇帝,除文帝葬霸陵,宣帝葬杜陵外,其余九位皇帝都葬在咸阳。丧葬制度是当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反映,汉代帝陵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陵墓制度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因而历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即西汉帝陵的安排是严格遵守《周礼》的规定,实行“公墓”制与“昭穆”制的①。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提出以下异议,以祈指正。一、西汉帝陵没有实行“公墓”制据《周礼》记载,族葬墓有两种,一种叫“公墓”,一种叫“邦墓”。“公墓”是王室国君等贵族的墓葬,归家人掌管。“邦墓”是“万民所葬地”,归…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之后,杨增新接替袁大化主政新疆,其执政之初便面临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难题,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统治地位,杨增新采取了一系列吏治改革措施,对当时和以后的新疆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慈禧太后在垂帘听政初期,忧虑官场腐败给清王朝统治带来的危机,对吏治进行了大力整饬,采取了鼓励大臣谏言、处置贪官污吏、严格考核官吏等系列举措,一度整肃了纲纪。慈禧太后整饬吏治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王朝统治,保住个人权力,这就导致出现名实不符的异化现象,使吏治整饬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