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美国为主要战略对手,保卫国家安全和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二是60年代中期到  相似文献   

2.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英学者对二战期间美英东亚政策与战略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美英东亚政策、东亚军事战略以及中国抗战对美英两国东亚战略的影响等方面。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在冷战大背景下,美英学者的研究明显烙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7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缓和以及档案材料的解密,美英学者的研究开始走出传统观点的束缚,出现了与以往认识不同的观点,研究内容也更为细化;90年代以后,英美学者的研究与之前又有所不同,尤其在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关系上,出现了肯定中国抗战的声音。由于英美学者研究偏好的问题,关于美英东亚政策与战略,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初,在香港史研究热潮的引领下,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探讨美国与香港的历史关系。受"新冷战史"研究的启发,一些学者着重研究美国涉港情报、文化活动和美国政府对港禁运政策,为美港关系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研究方向。以传统国际关系史研究范式书写美港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讨论美国政府如何介入涉港问题,进而制定和实施香港政策。因视角、立场存在差异,中国内地、香港和美英两国的学者,就罗斯福对香港战后地位所持态度、香港日军受降之争、美国对港政策转折点等问题,形成了不同意见。本文根据两类研究范式,梳理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剖析学者们就若干重要问题形成的共识与分歧,呈现美国视野下转变中的香港价值。  相似文献   

4.
时平 《郑和研究》2004,(3):68-70
近百年的郑和研究,学术界围绕着郑和及其下西洋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逐渐由历史领域中的专题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分学科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使得郑和研究呈现学科不断融合及拓宽的趋势。随着郑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王景弘的研究也愈来愈重视,发掘并考证了一些新的材料,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可见,对王景弘的研究,是郑和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已经成为郑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时期,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呈现出北方安全、东南方严峻的基本态势;6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十分险恶;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所改善;进入8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阶段性特征表明,国际格局和周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两大外部因素,中国对外战略和综合国力则是两个重要内因。事实证明,内因比外因重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初期,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先后两次访华,恰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了一次重要调整。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与蒙哥马利进行的多次会谈中,毛泽东等对中国的内政外交进行了全面阐释,并就国家安全、与西方关系、核政策等战略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释放出外交政策调整的信号。而蒙哥马利两次访华后对中国的客观描述,实际上是对中国形象的一次正面宣传。这一切都为中国在60年代中期掀起第二次建交高潮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宫力 《史志研究》2001,(4):27-34
本着重考察中国从60年代到70年代对越南抗美救国斗争进行的大规模援助及其促动因素,以及在这一背景下中美关系所发生的微妙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对越南的支持与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对越南的武装干涉不断升级,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所致;中国对越南抗美救国斗争的有力支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越南战争的最后结局,而且对当时的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宏波 《世界历史》2006,2(6):74-83
一战后的欧洲安全问题是影响两战之间欧洲政治、经济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实行不介入、不承担政治责任的孤立主义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成为促使欧洲安全问题复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而引起的欧洲动荡局势危及美国的经济利益。因此,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在坚持原有政策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以维护其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实行官方不参与,不承担政治责任,但以经济的、非官方的形式参与。1925年美国在洛迦诺公约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充分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欧洲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交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其间有多次大的外交政策调整.与对美、苏主要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变化不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更多地表现出连续性.在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时,中国一直认为自己是这些国家群体中的一员,而且常常把这些国家当做一个整体看待.但实际上中国与这些国家内部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与主要大国,特别是美、苏关系和中国战略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呈现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对抗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苏联与尼泊尔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尼援助计划也随之启动。由于受本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苏联对尼援助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尼援助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其在南亚的战略影响,防止尼泊尔加入西方阵营,同时希望孤立中国以及在尼泊尔培养一个亲苏政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特别是1968年8月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影响,使毛泽东进一步明确地把苏联作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准备完成其从与美国和苏联同时对抗到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外交战略的调整,其间的关键性思路就是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对抗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苏联与尼泊尔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尼援助计划也随之启动.由于受本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苏联对尼援助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尼援助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其在南亚的战略影响,防止尼泊尔加入西方阵营,同时希望孤立中国以及在尼泊尔培养一个亲苏政权.  相似文献   

13.
30年代末、40年代初澳大利亚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澳大利亚对日政策的演变是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对外政策变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澳大利亚自本世纪初成立联邦政府以来到30年代中期的澳日关系发展作一简略概述,着重探讨澳大利亚对日政策演变的诸原因,并全面论述澳大利亚对日政策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与海湾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深受国际体系、地区格局的影响,同时也与自身外交战略的调整密不可分。在冷战时期,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深受冷战体制的影响,海湾政策主要取决于中国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海湾地区格局变化和中国自身的战略调整对中国的海湾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与1958年革命后的伊拉克建立了外交关系;70年代,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实现了外交关系正常化。促使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最重要因素与苏联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压力和美国国内外的政治压力是分不开的。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及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的冲突使毛泽东开始考虑调整中、美、苏的战略关系,鉴于与苏联矛盾的扩大,因此与西方发展关系成为一种必需。1968年,美国对华政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述最初是由西人进行的。1830年代,西人中的对华激进派通过对清朝排外政策及其弊害的强调,为武力侵华政策提供正当性证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中西关系史的建构。西人这种政策论辩还导向对国际法与自然法、中西文明地位与价值的论述,同时鸦片问题也触及道德层面的思考,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西人对鸦片战争及其意义的阐释。与此相联系,他们将相关论述延伸到对清代社会形态与中国历史分期等问题的讨论,并以进步史观为依托,形成对中国历史未来走向的认识,中国近代早期以清朝"自强新政"为中心的变动在此种观念背景下得到评论与书写。上述论点与史观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的一系列著作中,逐渐沉淀为具有较长远影响的早期中国近代史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了裂痕。到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由于“珍宝岛事件”和抓捕苏联间谍案的发生,中苏关系一度剑拔弩张。本文作者在那一特殊年代曾供职于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亲历了当时的一些事件。  相似文献   

18.
1949-1986年,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经历了由为国防现代化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演变.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发展尖端技术的主要目的 是为国防现代化服务.从70年代开始,在国家安全环境显著改善的背景下,中国尖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开始有所调整.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将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世界各国相继制定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诞生.从尖端技术到新技术再到高技术,党和政府选择的重点研发领域不断调整,在追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适应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9.
钟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为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日用陶器。通过对陶器形制的分析,与随枣走廊及周边地区材料的比较,大体判断这些陶器年代在西周早期至中期偏早阶段。由此推定叶家山大部分墓葬的年代在西周早期,但M46和M55可能晚到中期偏早。叶家山墓地日用陶器体现出强烈的周文化因素,也包含了本地因素和部分商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宋廷在南丹州地区的统治政策从初始时羁縻到中期经制再到后期羁縻,其政策转变是众多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文章对这一政策变化过程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些变化既是宋朝各种政策合力作用所致,又是宋朝多股政治势力较量推动,还是各种社会问题累积的结果。南丹莫氏对宋朝体制产生极大政治认同,民族间也在交往交流中实现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