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张振鵾一、一场东亚地区性战争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但是谈到这场战争决不能仅谈中国和日本,还必须谈到朝鲜。当然往往也要谈到其他一些国家,例如,要谈英美,要谈俄德法,等等。不过,朝鲜与其他国家在甲午战争中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与情报。在中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绝调停后,他一方面建议清政府继续抵抗,另一方面却更为积极地支持中日议和,不断为促进议和与换约成功而献策,希望早日结束战争,防止日军攻陷北京,保住他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3.
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美国表面声称中立,实际却偏袒日本。战前一再拒绝中、朝两国的调停请求和英国的联合调停建议,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外交官作为中日两国侨民的战时保护人,一再逸出国际法合理范围,曲意保护在华日本间谍。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美国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又单方面劝说清朝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偏袒日本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借日本之手废除中朝宗藩关系,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同时利用日本削弱英国、俄国等在东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给正处于外交转型中的德国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德国一改过去只关注经济利益而避免卷入政治纷争的传统立场,开始介入远东的权力角逐,这也成为德国远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战争初期,德国表面采取超脱的中立姿态,多次拒绝清政府与英、俄等国的调停提议,实质是鼓励或偏袒日本的战争行为。由于担心战争可能对远东利益格局乃至欧洲地缘政治产生不利于德国的变化,且出于帝国主义追求海外殖民地的贪婪和防范东方文明崛起的"欧洲中心主义",在战争后期、中日谈判及"三国干涉还辽"期间,德国大幅度调整政策,积极推动并参与"三国干涉还辽"。尽管很难明确判定哪项动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出"德国是三国干涉还辽的积极推动者与重要参与者"的结论。研究这一案例,有助于认识此时期德国在远东的外交以及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慈禧太后早已撤帘归政。照理说,慈禧太后与中日甲午战争不应该有什么关系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慈禧太后不仅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而且在某些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极大的影响。本文仅就慈禧后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六旬庆典,慈禧太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态度三个问题作一些考察。长期以来,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影响了海军的建设,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此说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写道:“时西后以游乐为事,目光绪九年经营海军,筹款三千万,所…  相似文献   

6.
陈英 《安徽史学》2000,6(3):44-48
聂士成为晚清军界一颇为重要的人物。对于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以前史学界有所论及,但大多是一带而过,缺乏整体的认识与研究。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就聂士成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作一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前言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当时中国处于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统治下,迅即被国力强弱相差无几的日本打败,最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中国遭受了一次奇耻大辱。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中日关系的发展所产...  相似文献   

8.
9.
围绕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问题和日本酋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中日之争从外交抗议升级为国际舆论争夺战,所用言辞也越来越火爆,例如两国驻英蚓大使都存英圈丰流媒体中将对方说成是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邪恶魔头“伏地魔”。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施亚英1894年7月(光绪20年6月),日本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时值农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值此纪念之际,笔者试对我国史学界有关的研究情况作简要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及其失败的原因来深入分析这场战争对当时以及日后中日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姜秀峰 《沧桑》2010,(1):111-112
两国军事的较量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的综合较量,具体来说则是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等的较量。甲午战争对于中日来讲都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中国之战败,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意志、战局判断、战前工业、军政体制、战争准备等方面的比较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国公报》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对战争进行报道、评论最具影响的刊物,它自身也因此名声鹊起。但其报道、评论,是非参半,真伪互见。就其以英美在远东的利益为价值取向,不惜混淆是非,为日本侵略张目而言,它是应当受到谴责的;但是,当它以较为客观的立场比较中日,尖锐地指陈中国致败的深层原因,并从中引出教训来,疾呼清政府幡然改过,革故鼎新时,显然又具有合理性。此种是非真伪的互见,也决定了《万国公报》的宣传得失两分。战后清政府亲俄,既反映了英美远东利益的受损,也说明了《万国公报》前一取向的失败;而此时勃然兴起的康梁维新派,视《万国公报》为启蒙的教科书,并对李提摩太诸人深抱希望,则反映其后一取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历史是多样性的统一。《万国公报》的这种两面性说明,林乐知诸人终究无法超越自己毕竟代表本国殖民主义利益的局限;但是,于其关于热爱中国的表白,不可轻信,却也无需苛求。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三十多年来,在国内史坛上,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绩斐然可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学术争鸣空气空前活跃,对甲午战争研究提出了不少新课题,对一些老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甚至在某些方面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两国军事的较量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的综合较量,具体来说则是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等的较量。甲午战争对于中日来讲都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中国之战败,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意志、战局判断、战前工业、军政体制、战争准备等方面的比较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17.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企图征服中国和朝鲜而发动的不义之战,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这次战争尽管时间很短规模不大,但它对中日两国的命运以及东方形势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影响。因此,对这次战争进行历史的估量,是很有意义的。一、战后中日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前夕,清廷一位大臣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双方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日本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想在文化上玷辱清国。各国记者涌满大厅的时候,日方突然袭击,向清臣提出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个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教于汉语发源地的人了。”刚才还叽叽喳喳的大厅一下子安静下来。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史学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1)日本为侵略朝鲜和中国挑起的;(2)中日两国在朝鲜争夺统治权引起的;(3)中国政府凌驾于朝鲜王室之上反对朝鲜改革内政而与日本支持朝鲜改革内政引起冲突;(4)中日两国派兵讨伐朝鲜暴乱发生冲突;(5)朝鲜发生东学党(亦称东学教)起义是战争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中琢明教授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他在山边健太郎的指导下查阅刚刚公开的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的陆奥宗光文书,在此基础上撰写《日清战争》等论著。1977年以后,他主要致力于陆奥宗光的《蹇蹇录》的校订工作,由此发现众多涉及甲午战争主要问题的重要历史细节。1993年退休以后,他在研究"佐藤文库"所藏日本陆军中枢参谋本部起草的《日清战史草案》的基础上,揭示了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军占领朝鲜王宫事件的真相。中琢明一以贯之关注的问题是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真正目的及战争的性质。他的研究表明,甲午战争是由日本精心策划和挑起的,战争的目的并非日本官方所宣传的是"为了朝鲜的独立",而是对朝鲜和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