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湛山 《炎黄春秋》2006,(12):73-74
我早就想给《炎黄春秋》杂志(以下简称《春秋》)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然而迟迟没有动笔。这是为什么呢?一是手头确实在忙,二是自感积累不足,担心词不达意。但是,当看了第七期《春秋》,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能感动中国吗?》以后,就抑不住激情迸发,信口流出了一首拙诗:圣洁灵魂遍古今圣洁灵魂何处寻?神州大地遍古今。无私奉献伴终生,一心为国更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只为立言又立身。马恩大纛光万丈,科学民主是精髓。传到中国走弯路,哲人慨叹两头真。和平崛起论发展,三民理念争创新。我是《春秋》的老订户、老读者,现年七十又六。在我有生…  相似文献   

2.
孔渊 《炎黄春秋》2007,(10):26-26
为《炎黄春秋》今年第8期勘误:第6页右栏倒16行的"会择院"应是"会泽院"。云南大学建校至今80多年,其主楼一直叫此名。第40页的照片说明"高成贵  相似文献   

3.
《炎黄春秋》2010,(7):87-87
<正>我是《炎黄春秋》的热心读者,看了2010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扼杀人才的‘不宜录取’"一文深有感触,我本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叫裴国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今年63周岁,在北京矿院附中退休3年了。我早年是北京钢院附中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被招工去了青海省,在青海西宁钢厂当工人。由于对"文  相似文献   

4.
秉笔直书 感动读者 我是两三年前接触到《炎黄春秋》的,从此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期必读,读后必有新震撼和感慨。《炎黄春秋》以“勇者不惧、诚者有信”的精神,以求实的态度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它不优柔寡断、不吞吞吐吐,不媚俗,不跟风,而是肯定、否定、揭露、批评,为广大读者劈开一片新天地,使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炎黄春秋》月刊是在北京出版的一份以史为主综合性纪实杂志,由萧克、费孝通、程思远为会长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今年创刊十年了。这个杂志,对中国历史尤其对近代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论述,力求客观公正,秉笔直书,争取给人留下一笔观点正确,真实无误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看到《炎黄春秋》今年第2期发表的段仁汉先生的短文。文章内容是回忆当时他所在单位划右派的过程和自己的责任,同时向受害的叶叔筠和赵洪钧两位同志表示道歉。这可以说是50年来第一次看到公开道歉的文字,实在是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7.
李乔 《炎黄春秋》2006,(9):79-80
《炎黄春秋》是我最爱读的杂志,其爱读的程度,几乎超过了所有的书籍和报刊。这不是夸张,是真的。我自认为是《炎黄春秋》的“红色恋人”,开始是相见恨晚,继而海誓山盟,终至难舍难分。我是七八年前才读到这份杂志的,故日相见恨晚。没有任何人向我推荐,我也没有看到什么广告,但一接触,便放不下。因为我知道,我一展卷,就要和一段真实的历史,一些沉重而又非常重要的、不能回避的话题接触了。  相似文献   

8.
9.
任可 《炎黄春秋》2005,(11):62-62
《炎黄春秋》第10期陈虹的文章第9页两处引文有误。一是说叶剑英为罗瑞卿填了一阙词,表示婉惜。这是作者臆想,而且所引词第三句是错的。当年我是坐在前排听了叶的传达。他说明是套用辛词,并非自己所填。辛弃疾的《贺新郎》原句是:“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叶引用时只将“百战”改为“一跳”。作者把辛词误为叶填,而第三句把“万里”改为“望”更加不通。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在上海《报刊文摘》上读到该报摘编贵刊的一篇文章,题为《杨绛不起哄》,文中写道:1957年,吴晗、肖乾、浦熙修、姚芳藻都去鼓动杨绛大鸣大放,幸亏杨绛不起哄,……这几个人后来都被打成右派……这篇文章有两处失实: 一、我是1980年因编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去拜访钱钟书时,才见到杨绛一面的。在这之前,我从未见到过钱钟书和杨绛。1957年,我与浦熙修根本没有去鼓动杨绛鸣放过。 二、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没当过右派,众所周知,吴晗是因为60年代写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落马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从姚文元…  相似文献   

11.
汪京 《炎黄春秋》2000,(12):75-75
编辑同志 :最近我常常想到 ,人生一世总要多一些良师益友才好。童年有童年时的小朋友 ,坦诚率真 ;青年有青年时的朋友 ,生气勃勃 ;中年有中年时的朋友 ,奋发有为 ;老年当然也有老年时的老朋友 ,坚定稳重。各个时期又会有各个时期的老师 ,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 ,以至读硕士学位 ,读博士学位……但有多少能称得起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呢 ?恐怕不会太多。即使是有不少良师益友吧 ,他们终究不能和你天天聚首 ,得以时时求益。我以为 ,各类刊物这时就是需要的了。刊物 ,不管是高标准考虑还是低标准要求 ,对读者来说至少应该能起一些良师益…  相似文献   

12.
《炎黄春秋》2009,(3):F0003-F0003
2009年2月11日上午,一年一度的《炎黄春秋》新春联谊会在京举行,会议由徐孔主持,杜导正、吴思同志介绍了杂志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炎黄春秋》2009,(2):87-88
我们为什么不忏悔 在《炎黄春秋》2008年第五期上看到了一篇署名文章《我打谷志有》。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少有的一篇作为当事人忏悔和反思“文革”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炎黄春秋》2008,(5):79-80
关于“人定胜天”、“自作孽,不可逭”及其他 《报刊文摘》今年2月25日转载《炎黄春秋》第2期杨慎的文章:《人是不能胜天的——任仲夷同志的一幅墨宝》,文中引用了任仲夷写给作者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5.
这几句顺口溜,是笔者对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纪实性综合月刊《炎黄春秋》的办刊宗旨发的一点感慨。其征订广告中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求实存真,秉笔直书古今大事,爱国团结,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该刊面向现实,纵观历史,着眼国内,兼及海外,翔实记录古今中外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较好地体现了这个宗旨,在期刊丛林中独树一帜,“秉笔直书”的鲜明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6.
我祝贺你们,感谢你们,这个“你们”是指你们全体同志,而不是刊物。《炎黄春秋》不是“你们的刊物”,而是“我们的刊物”,是人民大众的刊物。它不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是与世长存的。在你们诸位仁人智士的驾驶下,正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汇入海洋的!  相似文献   

17.
《炎黄春秋》2004,(3):79-79
我们经常收到读者来信,对我刊给予肯定,指出文章中的问题、差错,提出宝贵意见、建议。这是对《炎黄春秋》的爱护,对我们的鞭策,很有益于我们改进工作。谨向关心我们的读者致以衷心的谢意。希望广大读者一如既往地关注《炎黄春秋》,多提批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不辜负社会各界对我刊的厚爱。下面摘登两封近期读者来信。——编者编辑同志:我是一名普通的读者,接触贵刊才一年时间,但我很喜欢这本集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杂志。第一次见到《炎黄春秋》,就被它雄浑大气的封面、醒目的标题所吸引。那是2003年第一期,记得上面有一篇描写1…  相似文献   

18.
我是《炎黄春秋》的热心读者,又是她的特邀编委。我很喜欢这个刊物,也经常给她投稿。今年7月是《炎黄春秋》创刊十周年,我希望这个刊物越办越好,我想给《炎黄春秋》提四点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炎黄春秋》2004,(9):80-80
浙江省宁波市郑元良:每收到贵刊犹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一次精神美餐。为《炎黄春秋》年年有新进步,提个建议供参考:题材重复虽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只用其新意的部分,其余全部砍掉。要提高稿件录用的门槛,不管是谁,稿件只求新,不追求全面,为老话、废话、可有可无的话亮红灯。刊物有了质量便有了权威。届时作者将按照刊物的要求去写作,而不是刊物去迁就作者。至于内容基本是新的,但有些重复、有些无关紧要的话,编辑应该作必要的文字处理、删节,作者应该欢迎、忍痛割爱。新疆乌鲁木齐市李景强:《炎黄春秋》有炎黄子孙深厚的情感,用春…  相似文献   

20.
从借读到订阅我看《炎黄春秋》一次,我到一位离休老干部家中拜访,见书桌上有本《炎黄春秋》,便随手拿过来翻看,一下把我给吸引住了。我看到《炎黄春秋》中的篇篇文章,似乎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政治、社会、历史、人物等诸多史实。谈古论今,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最吸引我的是敢讲真话。资本主义长处敢阐述,社会主义暴力敢揭露。我今年都71岁了。还首次从《炎黄春秋》中听到暴力社会主义这个词。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就是暴力社会主义。我们千万学不得!可我少年时还一个劲地一心要学苏联老大哥呢。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多少人肃立遗像前痛哭流涕,崇拜得五体投地。现在想想多么幼稚可笑。这是为什么?我们党那时不敢向中国人说真话。不说真话的人也不让别人说真话,一说,我打你右派、右倾,害苦了多少党内外有识之士。大搞一言堂,独断专行。以致于招来十年浩劫,搞得中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教训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