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传统史学向"新史学"发展,历史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口述史学方兴未艾。由于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文献资料的缺乏,口头传说对非洲历史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非洲国家独立后,在非洲本土历史学家的努力下,口头传说的价值得以重新发现。口头传说不仅是研究非洲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提供了从内部解读非洲的钥匙。与欧美口述史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史领域所不同,非洲口述史研究重点遍及政治史、民族史和文化史等领域。非洲口述史不只是对文献档案历史的拾遗补缺,而是历史研究的主体,并且已经成为非洲史研究的亮点和特色。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民间文学中,谚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它与民间歌谣、传说、故事、说唱等一样都是人民口头创作的,并一代一代口头流传下来。据苏联一些学者统计,从十七世纪流传至今的民间谚语约四千条以上。如果以十九世纪语言学家达里所辑《俄罗斯民间谚语汇编》为例,其中包括各种俗语和警语在内,则在三万条以上。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所有谚语都收集进去。谚语和俗语,语言通俗简炼,内容丰富,差不多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情风貌、历史事件、人们的劳动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俄罗斯民族特征……谚语所  相似文献   

3.
刘文江 《民俗研究》2012,(2):136-142
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在人们的口头叙事实践中,其形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种实践性叙事体裁。在口头实践中,人们不仅通过内容的事实判断来相信叙事中的事件,也通过形式的认知来相信它们。传说的中心是一种传统性的确定性话语,而都市传说与谣言则正相反,其中心是非传统的材料。各种实践形式或亚体裁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它们相互构成了一种否定性的、不稳定的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土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文学长处,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就内容和体裁而言,大致可分为神话、传说、童话、寓言、民歌、叙事诗、歌谣、谚语等。由于过去土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民间文学以口头流传的形式代代相传,加以保存。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省“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条例指南》规定,我们大体可以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非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的民俗和民间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一类是以造型艺术为表现形式的民间工艺,如刺绣、剪纸、雕刻等。江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有特色。如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全省搜集了2亿多字的资料;民间音乐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歌,全省发现有12800多首,收入《江苏民歌集成》(上、下卷)的就有1399首;民间  相似文献   

6.
B.A.奥戈特是当代非洲享有盛誉的史学家,被称为"当代非洲三大思想贤人之一"。他主张应该把非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他的史学研究致力于非洲历史价值的再发现与"去殖民地化"。他认为史学研究的宗旨在于"解决非洲现实问题,服务非洲发展",当代非洲文化复兴与国家建构都离不开非洲历史的重建。作为当代非洲史学的重要组织者与领导者,他重视基于非洲本土文化的研究手段与方法的探寻与运用,强调口头传说的史学意义,主张复兴非洲传统记史方法。奥戈特的非洲历史研究及其理念获得了同时代人的认可,也为他所培养的新一代非洲职业历史学家所继承。  相似文献   

7.
正前言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古代书册、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它们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领域,大多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起源、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族性格等,它们的类型多样,有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  相似文献   

8.
当20世纪初,牛津大学教授休·特雷弗-罗珀(Hugh Trevor-Roper)将非洲历史贬为"地球上风景美丽但落后的角落里野蛮部落无意义轮回"时,恐怕欧美史学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20世纪下半叶,非洲历史将发生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围绕对非洲历史的整合建构与分割从两个方向展开,史观、史料和方法都随之取得突破性进展. 20世纪60年代,非洲绝大多数国家获得独立,欧洲中心论统摄下的非洲历史研究成为去殖民化运动铲除的对象,民族主义史学学派兴起,如西非的伊巴丹学派、东非的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他们以口头传说、考古发现为依据,试图"重建"非洲被殖民前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9.
孟姜女口头遗产在中国早已经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民间传说圈。在孟姜女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即以孟姜女口头传承为文化圈的活动空间里,不停顿地用多种形式重复展演和弘扬着孟姜女文化遗存。而山东淄博地区孟姜女传说调查成果充分证明,中心地带传承的口头传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传说中的人物、事件与当地人文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的紧密粘附性。  相似文献   

10.
庙会重建中的文化生产--以妙峰山传说为分析个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成福 《民俗研究》2005,(3):124-141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部分和民间信仰密切相关,对于这些传说,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探讨。安德明指出这类传说首先起到了解释信仰体系的作用,其次,这类传说在解释的基础上又使得信仰观念通过口耳相传而不断传承,并且强化着对神灵的信仰。这些口头传诵,都表达着人们对于神灵及其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观念。岳永逸探讨了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指出不同的庙会传说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它不仅仅记载着神灵的故事、庙会的演绎,也暗含了庙会所在的村落曾经发生的事件与行为,以及村落的人们——庙会时期的香客——对这些事件的记忆与解释,尤其他他们自己生存空间的想象和维护。  相似文献   

11.
我省的民族文学刊物《山茶》,于八七年第三期推出了由王震亚同志记录整理的普米族英雄人物故事《冲格萨》。这部中篇传奇故事以内容宏大,情节精彩引起了许多读者和学者的兴趣。作为生长在当地的普米族青年,我对这部故事也有所知,读罢全文,颇有感触。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普米族历来被视为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用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但由人们口头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却非常丰富,这些作品中有传说故事、神话故事、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然而,普米族有份量较重的大型英雄人物故事或  相似文献   

12.
王杰文 《民俗研究》2008,(3):111-138
在民间文艺学领域,对于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叙事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近些年以来,新的材料不断被发现,新的理论、方法不断被更新,口头叙事研究领域又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传说与历史”的理论思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人们把古代的遗址、遗物、雕塑、古建等都叫做“有形文化财”,以与戏剧、音乐、舞蹈、民俗、口头传说等“无形文化财”相对应.有形文化财(本文以下简称文化财)被分为几个等级,依次为:国  相似文献   

14.
在谚语的珠海中,存在一种论说谚语的谚语。这类谚语,从诸方面论说;合起来,就是一篇“谚语研究”。谚语是什么?谚语是世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的判断性的简短结论。这种话,概括性强,注重哲理,意在讽诫。“最崇高的思想寓于最简短的语言之中。”便是谚语定义的好注脚。谚语乃人类经验的储藏室,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蒙古族言:“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彝族讲:“前代人不说‘尔比,(谚语、警句),后代人难聪明智慧。”不少谚语论说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哈萨克族说:“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炼的话是谚语。”别的民族则说:“谚语——语言中的盐。”生动地说明谚语精粹、隽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当代民间传说中,以鬼魂为主题的叙事类型数量颇丰且深具特色。但受限于封建迷信等观念影响,国内对鬼传说的研究较为罕见,加上鬼传说和鬼故事、谣言常被混为一谈,和都市传说的关系也总定位不明,皆加深了鬼传说的理解难度。虽说鬼传说和鬼故事、谣言皆将鬼魂作为叙事主体,但就叙事结构和叙事功能而言,鬼传说有着不同于其他口头叙事的特征。厘清当代鬼传说和传统鬼传说、都市传说、鬼故事、谣言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地认识我国鬼传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稀少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稀少是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共同作用的结果;否定了湖北麻城孝感乡是湖广填四川重要驿站一说。也否定了隆昌杨氏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的口头传说,得出了隆昌杨氏来自湖南武冈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9年4月在山东淄河镇对孟姜女传说的调查,认为孟姜女传说作为一个在全国普遍流传的传说,之所以在淄河镇呈现出独特面貌,关键因素在于齐长城和淄河。孟姜女传说在淄河镇的传承以口头讲述为主,颇具理性色彩,并没有进入到口头文学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去。由于旅游发展的介入,孟姜女传说和村落历史、风物源头开始有所勾连,因此孟姜女传说在当地的叙事和传承方式可能会逐渐多样化,或许会借助风物和庙宇渗透进民俗生活中去,现在只是刚刚进入到新形势下一个流布全国的传说在地化过程中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8.
关于泉州"圣墓"的真实性问题,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历史学家及伊斯兰教研究学者们聚讼莫解的难题。这主要是由于文献材料不足,论者凭推理揣度,难以圆说。其实"圣墓"的真伪,系乎"圣墓"的建造年代,如果"圣墓"断代有据,则墓主是否传说之先贤自可明白。现在,幸而"圣墓"尚存有早年的柱廊建筑,可以向人们揭示某些往事。本文主要即从建筑史学角度,试就"圣墓"的断代问题发表一点意见;同时对所葬二位穆罕默德门徒的传说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因为教授民间文学的关系,我重点关注了四大民间传说在山东流传的情况,前几年曾作过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调查和微山梁祝传说调查,也写过几篇小文章。这次我到淄河镇去了四天,调查了九个村,了解到淄河这一带孟姜女传说流传的口头文本极富特色。  相似文献   

20.
邢莉 《民俗研究》2008,(4):199-208
我国家喻户晓的口头传说《牛郎织女》被评为国家级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不仅在汉族传播,而且在少数民族区域传播。《牛郎织女》传播的范围有多大,区域有多广,真的很难统计。关于《牛郎织女》传说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是最晚也应该在建安以后到南北朝之间形成(约226—563)。悠悠近两千载,它是如何传承的?其传承的秩序和传承的机制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