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十三日(9月28日)下午3时,年仅49岁的杨深秀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神态自若,慷慨就义,同时被杀害的还有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成千上万的围观者,目睹这悲壮的场面,禁不住挥洒热泪.这六位维新志士,史称“戊戌六君子”.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后期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止境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激起了人民大众的强烈反抗情绪,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的刺激下,1898年的中国开展了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福州人林旭在这一运动中,直接参与新政、发表言论、鼓吹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  相似文献   

3.
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王照向清廷的"自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投案,其中的内情也不能完全依据其自述来解释。现存台北故宫的清代档案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原始依据;当时津、沪等地的报刊,特别是《大公报》对案件的连续报道,体现出舆论对王照的声援和同情,为今人分析事件原委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研究表明,王照流亡日本期间与犬养毅的一次笔谈,揭露了康、梁伪造密诏的内幕,其中夹杂着革命、保皇两派斗争的政治因素,而笔谈的传播,客观上澄清了光绪帝参与"围园密谋"的冤情,在朝野各界产生了广泛共鸣,使王照庚子年回国隐居及后来主动投案成为可能。重建史实,梳理王照"自首"问题,有助于重新认识这位维新志士在晚清史上非同寻常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近代化报刊,源起于西欧中世纪后期到资产阶级开始夺取政权那个时期,约为16~17世纪这段时间里。  相似文献   

5.
李时灿与河南近代教育报刊高尚刚在河南近代教育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先行者和教育改革家──李时灿。是他第一个改革了河南书院教育,创设了河南近代最早推行进步教育的读书学社;是他担任了第一任河南教育总会会长,第一任河南省教育司司长;是他首倡设立了河南近代第...  相似文献   

6.
黄伟 《岭南文史》2008,(2):19-24
近代上海是广东人的第二故乡,也是广东戏的第二故乡。早在明末清初,即有大批潮汕人移居上海,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兴建了粤籍同乡组织一潮州会馆。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又有大批广肇两属的广东人随洋行北上定居上海。有资料显示,咸丰元年(1851),上海县城里有广东人八万左右,多于江苏和浙江人。[1](P434)到了二十世纪初,上海的城市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伟  虞文俊 《安徽史学》2010,(2):127-128
报刊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在剧烈变动的近代中国社会占有独特的地位.关于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笔者认为以1949年为界,前后有两种不同的写作思路.1949年之前的报刊史研究水平最高的著作无疑是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该书以时间为经,报刊发展为纬,开创了以报刊为本体之报刊史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光华 《史学月刊》2007,(3):129-130
广告是各类报刊扩大收入、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目前,各种商业广告已为不少学者用作史料,并作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蔡朝晖:《浅议广告的史料价值——以〈申报〉广告为例》,《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2期;胡俊修:《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档案》,2003年4期等),但各类私人广告(如婚启、同居、报丧、警告、悬赏、鸣谢、招领、家务等)仍没得到充分利用。这类广告多由普通民众发布,因而更能折射出某一时代生活习  相似文献   

9.
近代报刊盛行,发表于报刊的诗文,在作者结集中,或原文收录,或被增删,或刊落未收.对于报刊文章的考察,既有利于确定文集中作品的发表时间,也有助于对作者思想演变的考查.本文就梁启超的情况为例,具体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戊戌时期的新兴报刊与近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戊戌维新运动是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文化事业随着政治浪潮的冲击和社会经济的推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仅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新兴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它同近代文化发展的关系,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1.
李飞 《东南文化》2016,(3):103-109
传统时期的古物观念,近代以来由于西潮涌入而发生较大改变,自"体"和"用"两个维度,开始了从私藏到公藏,从私利到公益的转变。自晚清开启的这个历史过程,最终以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建立为结果。而早期博物馆的创设,大多也因处理古物问题为契机,此遂奠定了今日中国博物馆偏重古物,重视文物,名曰博物馆,而实为古物馆的历史大格局。  相似文献   

12.
191 7年苏联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组织起来 ,成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 ,他就以一股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活跃在中国的各个阶层 ,各个领域 ,在新闻报刊业 ,他也积极以报刊为阵地 ,为武器 ,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同各种各样的反动势力 ,反动思想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上海党的中央局、北京、湖北等地的党组织 ,及时派人到河南开展工作 ,河南在国内是较早开展活动和建立党组织的省份之一。开封 ,河…  相似文献   

13.
王淇 《黑龙江史志》2013,(14):46-47
近代报刊中的香烟广告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世人传达出多元化的生活信息,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消费行为、价值理念等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本文试图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报刊的香烟广告,分析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纲常礼教和封建伦理犹如磐石把中国妇女深深压在社会的底层。在男尊女卑、无经地义的传统观念下,很少有人关注广大受奴役,遭残害的中国妇女。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潮勃然兴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高举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大旗,以宣传西方文化为主,向中国社会进行了广泛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宣传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同时,第一次把中国的妇女问题提上社会问题的议事日程。提出了要进行社会变革必须首先变革妇女社会地位的一系列思想,掀起了戊戌维新时代的妇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学与近代报刊在学术史上有着很深的渊源。19世纪初报刊传入中国,无论是学还是术都未臻成熟,必然要向中国传统学术吸取养分,且近代报人多有史学学术背景,由此形成近代报刊史家办报的特点。本文拟从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史论及良史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报刊史》是五十多年来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阐述中国早期和近代报刊的发生、发展的专史。方汉奇著,198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书从唐代的邸报,一直写到“五四”运动前的《新青年》,前后一千多年,重点在近代部分。该书评点了大小各种报刊五百多种,报人近千名,是继1926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后的又一部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17.
就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以报刊为核心的传媒无疑是面向西方、东方的窗口。通过传媒看世界,其结果往往取决于报刊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读者心态及其社会地位,也与报刊把关者的媒介素养等密不可分。对国人而言,清末民初面临政治转型,其时报刊无疑是近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架构有重大影响。分析近代报刊功能,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调适。  相似文献   

18.
1966年9月4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余心清先生,走完了他那68年的风雨人生路。2006年恰逢他逝世40周年。  相似文献   

19.
韩恢(1887—1922),字复炎,今泗阳县史集乡韩圩村人。幼时读过私塾,但因家境贫苦而过早辍学。1909年,22岁的韩恢毅然离乡南下,在镇江投入赵声、冷通部队(南洋第九镇三十三标)当兵。不久随军开往南京驻防。新军中赵声、冷通、柏蔚、倪映典、熊成基、林述庆等人都是较早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会员,他们对韩恢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解体。在这一轰轰烈烈的斗争中,来自博山的蒋洗凡凭借其干练果决、有勇有谋的卓绝才能开始崭露头角,赢得时人的瞩目与尊重。一、东渡求学蒋洗凡(1881-1915年),原名衍升,字锡藩,又字洗凡,以字行世,山东淄博博山大街报恩寺村人,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蒋洗凡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