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早在1940年,晋源风峪风洞出土100余通镌刻于武周时期的《大方广佛华严石经》(简称:华严石经)迁回晋祠保存。因受历史条件限制,风峪风洞遗址并未完成遗址清理发掘工作。直到上世纪60-80年代,晋祠博物馆陆续在遗址附近发现《华严石经》残石,现馆内陈列展出《华严石经》130余通。史书记载《华严石经》刻石应有160通,因此还有大量的石经刻石散失佚落。2016年在晋源村民家中发现的石经碑刻,应是《华严石经》残损刻石。  相似文献   

4.
1978年,洛阳汉魏太学遗址东南约18公里的偃师焦村之野发现一块刻有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之曹魏正始石经残石,6行19字,经文“家……勤劳……不则……昔在……宁……外”,为《尚书·无逸》篇开首,复原后知为正始石经第廿石中心偏左部位残石。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古的史书《尚书》,它两千多年来被尊奉为儒家的经典,现在它与儒家群经都恢复了它们作为重要古代史料的地位。为了研究《尚书》这部重要史料,需要了解它各种情况,首先是它的版本情况。而它的版本始终与群经版本结合在一起。它们的版本又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版刻本流传以前,都有一个长时期的“石经”刻本的时代,后来的版刻本就是从石经出来的。当石经时代,所有读书人读它们时,要到太学去抄石经,或仿抄它的传抄本。而由于群经有今古文之异,不同时代的石经反映了不同的文本,所以历代石经有着颇为复杂的情  相似文献   

6.
三、唐石经唐石经,又专称《开成石经》、《雍石经》。此石经开始刻于唐大和七年(833),成于开成二年(837)。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共二百二十七石。刻《易》、《书》、《毛诗》、《三礼》、《春秋三传》等九经及《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种,计160卷。附《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二种。(至清康熙三年陕抚贾汉复补刻《孟子》九石,康熙廿二年,麻尔图又刻《大学》、《中庸》二石。但《孟子》在唐时列于子而不列于经,《大学》、《中庸》则原刻在《礼记》中)。《尚书》用根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6,(6)
陕西华阴西岳庙所存西晋《华百石都训造碑》残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拼联,其碑文可以进一步释读,尤可与《水经注》所载内容相互印证。碑文对碑中提及人物生平有所补充,通过碑文亦可对造碑者身份与汉晋守庙"百石"有进一步认识,该碑造、立分刻现象则可能与西晋时局有关。  相似文献   

8.
《文献》2021,(4)
汉石经《鲁诗·大雅》诸篇的诗次是近代以来石经研究者与经学研究者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前辈学者的努力下,随着石经残石的渐次出土,《鲁诗·大雅》中《生民之什》的碑版与篇次已愈发清晰。而通过对《鲁诗》校记残石的缀合,则可进一步复原出汉石经《鲁诗·大雅》"第三什"的篇目与诗次,整个《鲁诗·大雅》的分什情况亦因之而基本明了。在此基础上,结合汉石经碑图复原的阶段与历史,可以发现,上海博物馆藏《鲁诗·大雅》残石在碑版上与新出土汉石经残字相矛盾,观其行款,基本确定此石当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面世后据其碑图排列所作的伪刻。  相似文献   

9.
三体石经刊刻于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虽然残存的字数有限,但仍能大致反映出<尚书>在石经刊立时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其中包含的异文,更是对今本<尚书>的理解和校读尤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迁碑》立于汉灵帝中平丙寅(186年)。最早记载见于明都穆《金薤琳琅》。碑不知何时埋没土中,至明初山东东平农民犁地时,始在地下掘出,遂为官府移置州学,1964年移藏泰安岱南炳灵门。碎石精美完整,高3.15、宽1.02米。碑文为隶书阴刻,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署立碑官吏姓名及出资钱数。碑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篆书。碑文内容是一篇辞藻华丽的"谀墓"文章,宣扬张氏祖先及张迁为毂城长时的所谓政绩。碑字书体朴厚雄强,为东汉碑刻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1.
《乾隆石经》自开刻迄今已二百余年。本文详引史料,对《乾隆石经》刊刻经营、所涉人事、重修奏修等诸多事项作了全面而系统地考述,既补前贤所未及,亦多有发明。  相似文献   

12.
天水市博物馆现藏清宋琬主持摹刻《少陵流寓诗》原石共三块,其中一块已碎为四部分。现简要介绍如下。残石均为陕西富平产石灰岩石质,质极坚细。每块纵36厘米,横48厘米,厚8~11厘米。细线刻横框,纵24厘米。每块石右侧有编号,用小真书标志该石所在顺序。残石一,行草书。为全部《少陵流寓诗》之第七,内容为《秦州杂诗》第十六首后二十二字、第十七首、第十八首、第十九首前十七字。  相似文献   

13.
位于太原南20余公里处悬瓮山下的晋祠,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古迹,记载着西周至明清几千年的历史,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刻和铸造的精湛艺术,堪称珍贵的文化宝库。著名的《华严石经》就珍藏于此。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吐鲁番及于阗出土有《尚书》写本60件,主要为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写本,是研究中古时期《尚书》文本的重要资料。文章从隶古定《尚书》文本的发现、《古文尚书》的版本与分卷、《尚书释文》原貌、《尚书》与唐代科举、中原文化西传的实证史料诸方面对这批《尚书》写本所反映出的中古时期尚书学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尚书·尧典》最后一句中“陟方”两字。一直没有从训诂的角度给以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陟方”应该读为卜辞中的“ 方”,即征伐方国的意思。《盘庚下》有一句话,今、古文本的差异很大,本文根据战国秦汉的文字材料,对异文产生的原因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唐《杨元卿墓志》为近年来洛阳出土的重要墓志之一。志主杨元卿参与李唐破叛臣吴元济事,正史失载,此段史实可补史证史。另撰文者裴度,为有唐一代名相。书丹者权璩为唐代著名书法家。篆盖者舒元舆为唐代篆书名家。三者皆为朝廷显要,文坛俊彦。故该志之发现对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尚书》、《逸周书》和佚书20多篇,其中清华简《金縢》能和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直接联系。从清华简来看,现在不能证明,也不能反对孔子编百篇《尚书》之说。但是清华简足以说明东晋以后的古文《尚书》没有历史根据。清华简中,《尹诰》、《尹至》篇有很多的用词和语法同今文《尚书》中的《夏书》和《商书》是一样的。清华简里没有《尚书》和《逸周书》的差别,因此我们对《逸周书》里面若干篇书的估价,还应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尚书》是我国最重要的古典文献之一,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个部分,涉及到政治、思想、哲学、宗教、伦理、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等领域,范围广泛。其核心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罚”、“保民”。本文谨就其“明德”之“德治”思想作些探析,以期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源头的释绎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正>石经是我国文字石刻中的一项重要类别,是指古代刻在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我国古代镌刻的儒家经典石经,有《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广政石经》《嘉祐石经》《南宋石经》《乾隆石经》等,零星刻经多为《孝经》。佛教刻经在北魏开凿石窟风气影响下出现,其形式主要有壁面刻、摩崖刻、碑版刻、幢柱刻等。现存佛教石经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北京云居寺《房山石经》。  相似文献   

20.
《蜀山图哥矢》拓本为我国元代赵孟频书迹,其尾页还附有明代陈继儒、李流芳,清代陈奕禧三人跋。全本刻工精良,拓印清晰,不失为一件书法、刻工、拓印三绝之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