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庭坚宜州书艺略记祝万里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别署山谷道人,后多称之为黄山谷或者山谷先生。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生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治平年间中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再迁吏部员外郎.崇宁二年(公元110...  相似文献   

2.
正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历仕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官至尚书右仆射,卒谥文忠。史载张商英"负气俶傥,豪视一世"(《宋史·张商英传》),因直言上疏多次遭贬。神宗时为王安石所荐入朝,却并不赞同王安石变法,更支持文彦博、司马光等人。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友善。徽宗时曾弹劾蔡京,并代蔡京为相,大力改革弊端,劝徽宗节俭,时称忠直。  相似文献   

3.
北宋《神宗实录》五修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神宗实录》五修始末吴振清北宋《神宗实录》的反复修纂是北宋晚期一大公案,北宋之后,围绕《实录》的斗争犹未平息,随南宋的建立,又发生了一轮新的较量。因为《神宗实录》关涉到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以及对元党人的论定,故而伴随朝廷内部各政治集团权势消长,从而...  相似文献   

4.
洪武四年殿试日期现有两说:一是以《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为代表的“二月十九日”说(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本,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二是以《明太祖实录》为代表的“三月乙酉朔”(三月初一)日说(卷六二,洪武四年三月乙酉朔)。笔者同意二月十九日说,理由有三:一是《登科录》具有相对原始档案性质,且所记十九至二十三日的诸事日期环环相扣。二是该年会、殿试时间前后衔接。据载,二月十八日会试结束,中书省将结果禀奏皇上(《明太祖实录》卷六一,洪武四年二月壬申条)。因此,次日殿试完全可能。三是处于明初草创时期科举制度尚未定型。如洪武三…  相似文献   

5.
《罪惟录》列传四载: 潞王翊穆,穆宗第三子,与神宗同母。隆庆元年册封,国卫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2页) 1.“翊穆”误,应为“翊镠”。(1) 《明史》、《明实录》、《墓志》等为翊镠。(2) 明太祖朱元璋定制,其子各系每代第二字有定,第三字则用木、火、土、金、水偏旁字。潞王这一代第二字应为翊,第三字应为金字偏旁字。2.“穆宗第三子”误,应为“第四子”。(1) 《明史·潞王翊镠传》:“潞简王翊镠,穆宗第四子”。(2) 《明穆宗实录》卷17:“隆庆二年二月乙酉,皇第四子生”。(3) 《弇山堂别集》卷33:“(潞王)穆宗  相似文献   

6.
陈乔 《文物》1962,(11)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生于北宋庆历五年乙酉(公元1045),距今已917年。他是江西分宁人(今修水县),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十九岁举进士,当时苏东坡很赏识他的才学,交游甚厚。与秦少游、晁无咎、张文潜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山谷诗文声名颇著,而书法独具风格,造诣尤深。后世评论宋代  相似文献   

7.
汉文本《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订误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文本《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订误二则佟佳江《清史稿·太祖纪》:“乙酉……夏四月,征哲陈部,大水,令诸军还,以八十骑前进。至浑河,遥见敌军八百凭河而阵。包朗阿之孙扎亲桑古里惧,解甲与人,太祖斥之曰‘尔平日雄族党间,今乃畏葸如是耶!’去之”。《清史稿·诸王...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悠久,古代史籍浩如烟海,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历史巨著。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北宋仁宗时中进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开始编纂《资治通鉴》(原名《通志》)。神宗时,擢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曾被贬宫陕西。熙宁四年(1071年)起长期住在洛阳,全力编纂《资治  相似文献   

9.
正《明史·瞿汝稷传》载:"永顺土司彭元锦助其弟保靖土司象坤,与酉阳冉跃龙相仇杀。汝稷驰檄元锦解兵去,三土司皆安。"(1)校勘记云:"冉跃龙,原作‘冉御龙’,据本书卷三一二及《明史稿》传一八六《酉阳宣抚司传》、《神宗实录》卷五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词系年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可先 《文献》1998,(4):50-66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祖籍金华(今浙江金华).庭坚治平四年(1067)及进士第,调汝州叶县尉.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79,(5)
潞简王朱翊镠,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四子,神宗朱翊钧的同母弟。"生四岁而封"(册封为潞王),"万历十七年之藩卫辉"(今汲县即明代的卫辉府)。万历四十二年暴薨,谥曰简,葬于卫辉府西五龙岗,即今  相似文献   

12.
秦祖永,字逸芬,又字撷芬,号桐阴、桐阴生、楞烟、邻烟、邻烟外史等,金匮(今江苏无锡)人,清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生,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卒。道光三十年(1850年)拔贡,曾在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官,后又任广东碧甲场盐大史。他深研画学,尤精画论,对古代绘画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是清代的绘画理论家,著有《桐阴论画》、《桐阴画诀》,辑有《画学心印》等。秦氏于画学极有个人见解,文笔隽秀。他在书中泛列逸品为最多,对文人画的创作思想与创作要求阐述尤为详尽,所论有创见,对我们研究古代画理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价  相似文献   

13.
<正>《宋会要辑稿》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典籍之一,点校本《宋会要辑稿》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尽管整理者已校正其中较多的讹误,但仍不免遗漏。兹就地名疏误,提供三例。1.《宋会要辑稿·礼二〇》之25:"樊哙祠。在太平州建昌县。神宗熙宁八年六月,封威利侯。"(1)按,"太平州"误,当作"南康军"。据《宋史》卷88 《地理四》,太平州(治今安徽当涂县)辖当涂、芜湖、繁昌3县,不领建昌县。建昌县则隶属南康军(治今江西星子县)。(2)考  相似文献   

14.
陈志平 《收藏家》2005,(7):11-15
黄庭坚《寄岳云帖》,原迹乃“楮上小横卷”。明代郁逢庆编《书画题跋记》卷四和汪硐玉《珊瑚网》卷五皆有著录,并载有陆游和胡长孺跋。明清时刻入《快雪堂帖》和《黄文节公法书石刻》,今唯存拓本。所录文词内容为三言诗二首。  相似文献   

15.
李永茂,河南邓县人。在南明永历初,官拜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明史》、《明史稿》及《南疆逸史》皆无传。李清《三垣笔记》也未言及。其弟李充茂,为他写有《行状》一篇,流传极罕。王夫之《永历实录》有《李永茂……列传》,与《行状》大相径庭。今按《行状》,列其生平大略如下。李永茂,字孝源,号约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生,十五补诸生,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举于乡,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成进士,授北直隶大名府浚县知县。在职五年,因镇压农民起义军、抵御清军、抑豪强、治灾荒有功,崇祯十五年(1642  相似文献   

16.
《南齐书·天文志》中的天象纪事,在纪时方面还存在若干谬误,今本(中华书局点校本)校犹未尽。笔者不惴谫陋,略述管见四十余条,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1.(建元)二年闰正月乙酉,日黄赤无光,至暮。 (208页) 谨案:“闰正月”误。据《高帝纪》、《资治通鉴》卷135《齐纪一》,及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是年闰九月。闰九月甲子朔,乙酉值二十二日。此失校,当据改。 2.永明元年正月壬辰,是日至十五日,月三晕太微及荧惑。 (210页) 谨案:是年正月庚戌朔,无壬辰。 3.(永明)五年二月乙未,自九日至是日,月三晕太微(210页) 谨案:是年二月丁巳朔,无乙未。考《魏书·天象志》二,有“太和十一年(南齐永明五年)三月丙申月三晕太微”。是年三月丙戌朔,初十日乙未,十一日丙申。南北史官所记当是一事,疑此“二月乙未”作“三月乙未”。  相似文献   

17.
一、卷166《韩观传》:“明年(洪武三十年)复从杨文讨平吉州及五开叛苗”。(4480页,中华书局点校本)按:“吉州”应作古州,形近而讹。古州,今贵州榕江,明属贵州黎平府。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9:“洪武三十年三月,古州洞蛮林宽自号小师,聚众作乱……。”古州蛮乱事,又见《洪武实录》卷255、《明史》卷3、卷316、《明通鉴》卷11。  相似文献   

18.
李建中《同年》、《贵宅》二帖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开封)人。太平兴国中进士,历官刺史、金部员外郎、西京(今洛阳)留司御史台、判太府寺等职,有文集三十卷行世。他是北宋早期的代表书家,《宋史》本传说他"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黄庭坚推崇他的  相似文献   

19.
吴政  邱翠云 《沧桑》2012,(3):50-52
学术界对黄庭坚被贬宜州一年多的生活境遇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他刚到宜州就获得较好的待遇,后来受到宜州太守迫害,在怨愤困苦之中病逝。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笔者根据黄庭坚私人日记《宜州乙酉家乘》等文献所记,考证黄庭坚在宜州羁管十七个月的际遇应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前七个月为被严管阶段,中间八个月为受尊敬阶段,后两个月为被疏远忧愤而死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正《宋史》卷三二〇《彭思永傳》記載其"治平中,召爲御史中丞"。此處所言實誤。按:程顥在《彭公行狀》中稱:"留金陵歲餘,復召權御史中丞……今天子踐祚,正拜御史中丞。"(《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四)"今天子"指神宗,故彭思永在英宗治平年間爲"權御史中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〇六治平二年(1065)冬十月甲寅條,對彭思永任命的原因有較爲詳細的記載:"翰林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