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以舟为家,捕鱼为业"于东南沿海沿江湖的水上族群被称为"昼"("蜑""蛋")。秦汉时,疍家人已在北部湾北海(合浦)一带生息繁衍,世人按其从业特点分珠疍(采珠、养珠)、渔疍、蚝疍。本文探究北海疍家人的历史渊源,详细叙述旧时北海昼家的习俗、语言、服饰和传统文化等生产生活方式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杨豪 《文物》1983,(12)
茅岗遗址是一处水上棚居类型的遗址,其经济结构以渔猎为主。这种居住方式及经济结构,在今天岭南水上聚居的"疍家"("疍"音"但",与"蛋"通,古籍习惯称作"蛋"或"蜑")仍有保留。据陈序经《蛋民的研究》中载;其栅棚"后面接近堤岸或矶围,全部基础都用杉  相似文献   

3.
疍家人水居,以舟楫为室,一船载着一家,采珠捕鱼为业。祖祖辈辈过着随水漂流的“水流柴”生活。因常年“浮家泛宅”。故又称“水上人家”。  相似文献   

4.
“山高皇帝远,海阔疍家强。”这里所说的“疍家”,是指在华南沿海及江河出海口附近的水网地带世世代代浮家泛宅的水上居民,又称为“疍民”,尤以珠江三角洲水乡的疍家最为典型。自古以来,疍民以船为家,荡着有篷的“疍家艇”,在水面捕鱼和栖身,又被称为“冰上人”,他们漂泊不定,哪里容易谋生就到哪里去,过着“烟水苍茫西复东”的生活。因此,不少疍民说不出自己的祖居籍贯,甚至连学术界也对疍民的来源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5.
正在2017年端午节期间举行的首届北海市银海全域旅游文化节之风情侨港篇中,3名头戴疍家帽、身穿疍家服的疍家女子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驻足观看,拍照留念,靓丽鲜艳而富有疍家特色的服装尤为引人注目。疍家人及其服饰关于疍家人的记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宋朝的《太平寰宇记》:"疍户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逐水而居。"由此可知,疍家人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水上居住了。疍家人,又称疍(蛋)  相似文献   

6.
正先说疍家人疍家人,虽然算不上一支庞大的族群,但也起源久远。先从疍家人的"疍"字说起。"疍"字从疋(Shū),从旦,旦亦声。"疋"意为"绕行"(为了避开障碍物),"旦"指"(每天)早晨""(每天)清晨"。"疋"与"旦"联合起来表示"每天早晨,水上居民就驾驶小船绕行在水上聚居区里"。本义指每天清晨驾船劳作的水上人家。说"疍家人"最形象的一句话是:以水  相似文献   

7.
孔先生所著:“中国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萌芽問题之研究”發表于你刊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号,(原新史学通讯),五六年又經作著在已發表的看法基础上充实写成“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改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三联書店出版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中。文中曾引清乾隆时人赵翼的“簷曝杂記”中“广东蜑船”一节(註:经检閱原在你刊發表之“中国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萌芽問题之研究”未引该节)孔先生所得出的结论是“从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广州珠江蜑船中的普通脂粉手工业作坊是相当發展的,每船有十余人,‘恃以依  相似文献   

8.
蒋妙璇 《神州民俗》2007,(10):50-51
疍家人赋予沙田民歌生命,沙田民歌拓展疍家人生存空间。疍家人对沙田民歌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没有疍家人也就没有沙田民歌。  相似文献   

9.
正咸水歌又称疍歌、蜒歌、蛮歌、咸水叹、白话鱼歌、后船歌及"叹哥兄""叹姑妹",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疍家生活畅想曲,源自生活、贴近生活,即兴创作。咸水歌唱出了疍家人的海上生活,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表现了他们生活的态度、情趣、愿望以及审美观念,风格独具、活泼鲜亮。咸水歌的来源和发展历程咸水歌名称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疍民生活的地域有关。疍家人生活的地区地处海河交界地  相似文献   

10.
"山高皇帝远,海阔疍家强." 这里所说的"疍家",是指在华南沿海及江河出海口附近的水网地带世世代代浮家泛宅的水上居民,又称为"疍民",尤以珠江三角洲水乡的疍家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1.
我是疍家人     
一位1978年回归祖国的旅越难侨,年逾七旬的昼家后裔,根据祖辈和自身亲历,详细讲述了传统疍家人在生产劳作、衣食行住、语言、口头文化"咸水歌"、信仰、禁忌等方面的特点。回顾往昔家族的动荡漂泊经历,对比回归祖国40年的安居乐业和当家作主生活,不由让人深深感叹疍家人命运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2.
正18-19世纪,正值西方国家拓宽海外市场,进行资本积累之际,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颁布"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西方人聚集在广州十三行经商,活动范围主要在广州河南一带和珠江航道上。故此,他们最先遇到也最为熟悉的女性群体,便是被视作珠江沿岸女性象征的疍家女。18-19世纪西方人记录与描绘的疍家女形象,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疍家女性的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卫所",《明史·兵志》说:"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率5600人为卫,1200人为千户所。所设总旗2,小旗10,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军皆世籍,此其大略也。"据民国《安平县志》卷五:"屯堡(人),即明洪武时之屯军。"故"屯堡"之名似为"屯军"与"堡兵"各取一字的简  相似文献   

14.
正住房问题,折射着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历来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梦想;而历朝有"本事"的人,非但有屋、有华屋,甚而有几套、十几套豪宅者,大有人在。然而,历史上绝非位高权重者人人有其屋的,蔡元培先生就是"无壳蜗牛"。蔡元培是具传统功名者。他以清末翰林之身投身革命,曾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  相似文献   

15.
正宁静以致远——访苏步青先生通过电话,我们从复旦大学招待所赶往苏宅。复旦九舍,有一座安宁沉静的两层青砖小楼,常青的爬山藤,爬满了小楼的墙壁和屋顶,这就是"萝屋"。"萝屋",是苏老为自己的爱居起的名字。初春,"萝屋"外的藤上又已发出紫红色的劲牙。屋外檐下,苏步青先生正在等着我们。  相似文献   

16.
以水为陆的特殊生存环境孕育了别致的婚俗。北海疍家传统娶媳嫁女礼仪习俗,像一篇耐读的故事,有序言,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尾,环环相扣,高低起伏,细腻婉转,又热情激扬。疍家人对生命的崇拜、对情感的敬重、对生活的追求,尽情挥洒在婚俗整个过程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7.
疍民,古称“蜑”、“蜒”、“蛋”,饶宗颐《潮州志》中云:“蜑族本字为蜒,六朝、隋唐时为南方蛮夷之别名,所指至泛.其民初陆居,不限于水,巴东、荆南均有之,故《蛮书》有夷蜑居山谷之语。”疍民最初是在陆地居住.到了宋代.疍民开始从陆居转到水居。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20,(2)
正梁元帝《职贡图》现存四个摹本,最早为唐阎立本摹本。该本原名《唐阎立本王会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唐摹本"),绢本设色,从右至左,依次先用楷书署国名,再绘使者立像。现存二十四国使者立像,首为"虏国",末为"女蜑国",均不见于传世文献。已有学者考证"虏国"为东魏国~([1]),唯"女蜑国"究竟指何国,仍无定说。传统认为,梁元帝《职贡图》,完整本应有三十五国~([2])。但唐摹本二十四国,传世文献最早见于北宋董逌《广川画跋》,云:"秘阁《王会图》,  相似文献   

19.
早在秦汉以前,"富贵寿考"已是中国人生活中朴素的愿望和汲汲追求的人生目标。《尚书·洪范》阐释人生之福的内涵包括:"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基本内涵就是"富贵寿考"。《论语》说,"人有命有禄,命者富贵贫贱也,禄者盛衰兴废也。"《诗·大雅·棫朴》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郑玄笺:"文王是时九十余矣,故云寿考。"  相似文献   

20.
正据黄陂大余湾《余氏宗谱》记载,大余湾先人系余姓大户,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徙而来。其祖先余秀山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开启了大余湾在"龙传龙人人和人上下五千年"大幕下,"石砌石屋屋挨屋绵延六百载"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