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本《韩非子》首篇《初见秦》作者(即文中所谓"臣")的身份问题,是古今"韩非学"中的一桩重要公案。以往研究对该文的文本分析并不充分。《初见秦》文本语境大致对应于秦昭王五十年至五十六年之间,内容主旨是"臣"利用赵楚魏三国合纵抗秦局势,历数魏冉、范睢事秦"不忠",以求得到秦昭王"信""用"。取代范睢而后快的明显企图与对范睢批判的"不彻底"之间的矛盾是其显著特点。《初见秦》的历史语境与蔡泽入秦时间吻合,而该文内容及文本特点与蔡泽入秦目的及其入秦后相关史事、当时的秦国内外局势、秦国对外战略行动调整方向等均可形成对应关系。"臣"是蔡泽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2.
正《史记·高祖本纪》:"二年……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1))《汉书·高帝纪》:"二年冬十月……汉王如陕,镇抚关外父老。河南王申阳降,置河南郡。使韩太尉韩信击韩,韩王郑昌降。十一月,立韩太尉信为韩王……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春正月……虏雍王弟章平。赦罪人。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  相似文献   

3.
针对秦函谷关创建年代及其历史地理背景问题,运用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二重证据法,结合实地考察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桃林之野"是西周时期著名的官营畜牧区,"桃林塞"是春秋晋国为防秦而建立的一道绵延的防御体系。它们虽与秦函谷关有密切的关系,但既不是函谷关,也不是其前身。秦函谷关是战国时期秦国随着实力增长,雄心勃勃向东扩张过程中,为控制这一战略要地,于秦惠文王八年至后元年(前330—前324)在桃林塞东入口创建的新关隘,初为备魏,后为防山东六国。  相似文献   

4.
票据史话     
正秦半两钱:从秦惠文王二年初(公元前336年)起算,至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很广,东起山东、江苏,南抵广州,西至河西走廊,北达内蒙。甚至到达了辽东半岛。可以说,秦半两钱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史记·平准书》载:"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相似文献   

5.
秦统一所确立的政治体制模式,以往习惯使用"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表述。其实,儒家所尊的"大一统"指系之于一,不仅属于经学叙述,亦是逐渐建构的上古帝王世系下的历史叙述。"大一统"政治理念具有包容性:不但对应上古"天子—诸侯"政治模式,且涵盖秦的"皇帝—郡县"政治模式。秦的统一,包含对周室政治成就的承继。然秦并不满足于再现"一统",更远溯五帝,宣扬帝国成立所具有的跨越式、变革性政治成功。在上古史的发展脉络下,"并天下"而非"大一统",或许更能凸显秦统一的军事成就与帝国建立的政治伟绩。秦或许不曾想到,"承秦"而复称"并天下"的汉,在随后转而重视"一统"的政治表述,并将秦从"大一统"政治谱系中加以排除。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7,(1)
长时间来,一些学人往往把阿房宫前殿遗址当作"阿房宫"来说事。实际上,这是对《史记》记载的解读有偏差,也是概念混淆的结果。说明白:"秦上林苑""阿房宫""阿房前殿"和"前殿阿房",这是一个由大到小、依次重叠又独立的四个不同概念。也不能把战国时期秦上林苑文物遗存人为地架空,使之超越秦统一后的15年,从而得出不属"秦"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正矗立于连云港市孔望山秦东门广场的"秦东门"城雕,巍峨壮丽,气势磅礴,且寓意深刻。"秦东门"意即秦朝东大门。关于"秦东门"的专门性研究并不多见,如杨秀春主要对"秦东门"城雕的结构和状貌进行了描写,历史内涵涉及较少,文字简短[1];张向冰主要从"秦东门"的位置和历史样貌两方面,对"秦东门"进行了简要概述[2];彭云对"秦东门"的地理位置和面貌作了简要分析,并认为"秦东门"是一片地理区域[3]。另外有不少研究涉及"秦东门",  相似文献   

8.
举办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早期秦文化是近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礼县博物馆举办"礼县秦文化文物展"是对学界研究成果的展现。本文就"礼县秦文化文物展"按秦族、秦古国、秦诸侯国、秦帝国这一发展脉络的设计思路作一论述,并对其成败之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古代的秦国地处偏远,教育不发达,民智闭塞,高级知识分子寥寥无几,所以崛起的时代较晚。然而,经过春秋战国500多年的风云战火,最后兼并列国、统一天下的却是秦国。在秦国一步步崛起过程中有四位君主起了关键性作用:秦缪公、秦孝公、秦昭王、秦始皇。同时,秦的兴亡与作为外来人才的"客卿"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月7—8日,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文化研究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的"秦的崛起与秦的统一"学术论坛在西北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的50余位专家学者就秦的崛起与统一,秦史研究的新主题、新视角、新方法及林剑鸣教授与秦史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一、秦的崛起与统一及秦史研究的新主题、新视角、新方法。秦统一的意义愈发  相似文献   

11.
汉代文献涉及边疆与民族问题的历史记述中,出现"秦胡"与"秦虏"身份。"秦胡"、"秦虏"称谓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民族意识,亦包涵更多文化信息。所谓"秦胡"之"秦"与"秦虏"指代的身份,涉及中原民族与西北草原民族融合所形成的人群。分析"秦胡"与"秦虏"的民族构成与历史表现,有益于深入认识当时的外交史、军事史与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多民族共同开通与维护的历史真实因此能够更为明朗。丝绸之路交通史的若干情节,也可以通过相关讨论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17,(5)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秦王室的芷阳葬区称为"秦东陵"。本文经过分析后认为,秦东陵原名应称作"芷阳",它的命名与秦帝王陵的命名规律一致,是以陵墓所在地的地名命名。所谓的"秦东陵",只是后人赋予它的一个俗称,并非是其原名。  相似文献   

13.
夹道村秦墓发掘在乾县上述首例,填补了该地秦墓葬空白,亦扩大了关中地区秦墓分布范围;已发掘的4座小型秦墓年代跨越战国早期至晚期;M3"同穴合葬"为研究战国时期葬俗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结合文献记载,这批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与战国秦置"好畤邑"的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何谓横向茬口型半两钱秦半两钱的铸造时期可分为战国时期与秦王朝时期,前者自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钱"至秦灭六国统一为秦王朝(前221年),历时115年,后期随秦王朝的兴衰历时15年,其铸量浩如烟海。在出土与传世的秦半两钱中有两种较为独特:一种直径31至33mm(图一1-4),横向直径一般都大于纵向直径,重3-5g,厚0.6-1mm,钱文方正而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首篇《初见秦》的作者.自汉以来意见纷纭,未有定论.此篇游说秦昭王“亡韩”,而韩非力主“存韩”(见《韩非子·存韩篇》),故断非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入秦(《史记·韩世家》)的韩非所作.毋庸置疑.汉刘向编纂《战国策》时.将其列入《秦策》,以为乃张仪见秦惠文王之说辞.然文中所述诸事都系秦昭王时事,十次称“大王”无一例外皆指秦昭王.故非仪著亦甚明.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总在前行,但能够称得上变局的却不多见。中国的历代王朝更迭,秦始皇将封建制(此处指分封领国)变成郡县制称为周秦变局。此后在秦制模式下的改朝换代,新瓶装旧酒,就只是低层次的治乱循环,就像毛主席所言:"百代皆行秦政制。"沿袭秦制传统的王权专制王朝到了清末,面临又一次历史变局,即变帝王制为近代民国制,亦即李鸿章所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相似文献   

17.
正泰山上下,石刻极多,历史悠久,年代连续,内容广泛,风格各异,可谓一座露天的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而其镇馆之宝,当首推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第一刻,开创泰山刻石之先河,是秦始皇的颂德碑。秦泰山刻石乃书法大家秦相李斯所书,李斯小篆不仅是"汉晋碑铭所从出",更是"古今所师";秦泰山刻石是大秦帝国结束先秦各国各说各话、各书各字的历史,实行"书同文"的典范之作和实物例证;秦泰山刻石是当今仅存的两通秦刻石之一,且是字迹  相似文献   

18.
李学勤 《文献》2004,(2):17-19
1975年末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发现的竹简《日书》甲种,其中有秦楚月名的对照表①,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楚月名自成系统,如秦十月即亥月楚名"冬夕",秦十一月即子月楚名"屈夕",秦十二月即丑月楚名"援夕",秦正月即寅月楚名"刑夷",等等,学者们作了很多讨论.  相似文献   

19.
资讯·国内     
<正>陕西西安:秦王室浴室遗址考古人员在战国时期秦国都城栎阳城遗址内发现了3处浴室,共8个房间。这里可能是秦王宫的后宫区域,浴室专供秦国君和王妃们洗浴之用。浴室墙上铺有陶砖,地板上有地漏,还有完整的排水管道和污水渗井。此次发现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浴室遗址。山西榆社:战国偶尔坪遗址战国建筑遗存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山西省考古研  相似文献   

20.
刘占成  张立莹  杨欢 《文博》2012,(2):47-49
本文依据秦兵马俑坑发现的弓弩遗迹,对秦代弓弩的射程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和研究,通过对出土秦弓弩遗迹基本概况的阐述和秦弓弩所处的历史地位的研讨,通过古今相关数值换算,明确指出:秦弓弩处于中国古代弓弩发展的早期阶段,它属"擘张弩"而非"蹶张弩",射程达不到"百步"。第一次提出秦代弓弩射程为"五十步",即70多米,在50—60米之内具有杀伤力的学术观点,从而得出"秦代弓弩有效射程60米许"的科学结论。为今后研究古代弓弩的射程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