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歌圩是壮族民间一种重要的大型化活动,以热烈、欢快、场面浩大称,成为中华化园林中的奇葩。歌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点,是壮族明世代相传、积累沉淀的结晶和瑰宝。然而,何谓歌圩?歌圩缘何得名?学术界认知尚未一致。本拟在胪陈各家之言的基础上略谈个人看法,以向智请教。  相似文献   

2.
歌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圩”也叫“歌墟”是盛行于壮族地区的群众传统歌节。“歌圩”历史悠久,在宋人《太平表宇集》中,便有“聚会作歌”的记载。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渐趋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解放后,歌圩成了文化娱乐、体育比赛和物资交流相结合的民族节日。歌圩日期各地不一,一般在每年春秋二季。节期一至三五天不等。还有不定期的小型歌圩,一二十人即可进行。歌圩上,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尽情歌唱,歌声此伏彼起,昼夜不停。青年们更陶醉于“对歌”之中,他们的职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包括: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  相似文献   

3.
说起“三月三”.现代人很多都认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这和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部电影有关.《五朵金花》以风趣的手法描写了云南大理蝴蝶泉的民俗故事。一曲“大理三月好风光”的歌曲脍炙人口.至今还为当地拉来了源源不断的旅游人群。其实,白族把它叫“三月街”,实际在农历的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壮族的歌圩节才真正是“三月三”.传说是纪念歌仙刘三姐的。  相似文献   

4.
《神州》2006,(3)
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异常丰富。许多民族能歌善舞,常常以歌代言。三月三歌节、春堂舞、火猫舞、扁担舞、绣球舞、铜鼓舞等都独具风情;侗族的“抢花炮”、仡佬族的牛魂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芦笙踩堂、京族的唱哈节、仡佬族的拜树节以及上刀山、下火  相似文献   

5.
壮歌作为壮族的民族文学,是一种正处于消亡边缘的民族文化。它对壮族人民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是一种值得世代传承的体现民族特色和凝聚力的文化。要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从转变认识、政府重视与引导、办好歌圩、培养歌手、加强教育渗透和鼓励等途径去实现。  相似文献   

6.
刘三姐歌谣     
《文史月刊》2012,(4):2-F0002
<正>"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  相似文献   

7.
旅游情报     
正河北正定:景区景点有序对外开放连日来,河北省正定县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分时开放正定县南城门、隆兴寺、荣国府等9个景区。景区采取定时消杀,扫码登记、体温检测、网络购票等形式,保障游客安全游览。(新华网)今年"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将在线上开展"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各族人民的节日。据了解,今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集中活动时间为3月26日至4月26日。据介绍,针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具体情况,今  相似文献   

8.
武鸣县志续志要突出记述物质文化遗产、龙母文化、语言文字、节日、饮食、服饰以及山歌、歌圩等等壮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9.
正12月16日,为期一个月的"古岳非遗音乐季暨壮族歌圩文化(南宁)生态保护区推广与展演系列活动"在南宁古岳坡正式开幕。本次活动季在南宁市、中国人民大学和青秀区古岳坡三地联动,共举办六场音乐会、二场研讨会和一场音乐大师课,超过100名艺术家、演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遗音乐表演和非遗技艺展演活动,20多位国内非遗专家和文化学者参加论坛和研讨会;5位艺术家在古岳坡开办了第一场音乐大师课,大约有3000多人参加了音乐季的各种活动。活动开创了基层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的新模式,体系性策划为非  相似文献   

10.
在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就要杀一条牛、一头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很隆重。为哪样要奠祭娅拜?一讲起她来,大人小娃都会掉眼泪呢! 这事不知发生在哪朝哪代了。那时,这地方的人,大部份居住在丫翁山上的毛根寨,官家经常派兵到我们壮族寨子扰乱。毛根寨的娅拜,见官兵经常来烧、杀、抢、掠,百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非常气  相似文献   

11.
客家商帮是壮族地区重要的商业群体,他们是迁入壮族地区的客家人中的佼佼者.客家商人在壮族地区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买卖、创建圩市以及经营工矿业等活动,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壮族与客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农历三月切三,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都要举行“三月三”民族风情节,以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甫江峡谷,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该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吸引有识之士、游客到南江投资开发和观光旅游。南江布依族、苗族乡“三月三”民族风情节 神奇峡谷 美丽南江@晓林  相似文献   

13.
“陇端街”是云南省富宁县壮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当地有人呼之为“风流街”。“陇端”是壮语。陇是下,端是田坝,意思是下田坝赶街。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田坝街”。赶“陇端”在每年农历的正月至三月间举行,届时,人们穿着新衣,打着花伞,跳着唱着从四面八方涌向赶街地点,人山人海,非常热闹。“陇端街”起源于何时,今无史料可考,民间传说有三:(一)、相传在唐朝时候,壮族地方有南北两个部落,南部落有三个王子。北部落有三个公主。三公主聪明美丽,三个王子都来向她求婚。三公主提出要对歌许亲,说哪个对歌赢了她,她就嫁给哪个。南部落的三个王子请了九十九个壮族男歌手,在家教唱山歌九十九天;北部落的三公主也请来九十九个壮族女歌手,在家教唱山歌九十九天。转眼到了新春正月,青竹吐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为发挥民族节日的正能量作用提供了契机。结合广西"三月三"节日的实际,并参照新疆、西藏拉萨和四川凉山等地民族节日的好做法,可从站在《实施意见》的高度提升"三月三"节日地位、站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度推进"三月三"节日活动开展、站在时空的高度积极搭建"三月三"节日活动平台、立足地方特色打造和拓展"三月三"节庆文化品牌、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三月三"节日持续健康有序有效地推进五个层面充分发挥广西"三月三"节日的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连山民歌     
连山境内壮、瑶、汉各民族均有独特风格的民歌,内容丰富,流传甚广,有“出门三步起歌声”之俗语。壮族居民用壮话唱的称壮歌.亦称南歌;瑶族居民用瑶话唱的称瑶歌:汉族居民用连山方言唱的称连山山歌。现在,壮、瑶、汉各族民歌也统称为连山山歌。  相似文献   

16.
朱香 《风景名胜》2021,(8):0139-0140,0143
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文化强国作为一种振新发展战略,把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设计新趋势。本文从民族元素的角度出发 , 归纳壮族民族元素的概念 , 论述壮族元素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价值与意义 , 通过对广西民族博物馆案例研究 , 总结出基于广西民族元素下建筑设计的设计原则。最后结合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实际设计案例验证了广西民族元素的运用。当代建筑的设计发展与民族元素的结合越来越成为文脉传承的设计方向,运用更多历史文化及其背后包含的文化心理与人类的文化精神来发展建筑设计 , 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扬与传承。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广西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1991年广西壮学学会成立起,才十几年的时间,壮学研究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语言文字、信仰、思想文化、经济、制度等领域,成果颇丰。然而,这些研究多着眼于整个壮族群体,而鲜有从地域划分的角度来分析壮族文化。实际上,根据语言、地域等的区别,广西的壮族可分成南壮、北壮。  相似文献   

18.
广西除了是山歌大省还是民族大省、旅游大省,汇聚了壮苗瑶侗,仡佬毛南等十二个时代居住的少数民族外地的民族,然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极少。在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政府不断开发了一些民族旅游纪念品,如编织有"壮族歌娃娃"系列产品,三姐故乡、壮乡民歌节、苗寨风情等字样的民族包。金丝绣球、竹筒酒等,但这些东西基本上只在民歌节期间畅销。往往游客来到广西都希望带些伴手礼回去馈赠亲友,而南宁的民族工艺品、纪念品无非主要有绣球、壮锦、民族服饰等,大部分都是外地生产,绣球和壮锦虽然特点浓郁,能代表广西的地方和民族特点,但品种太少、销量不多、显得单调,覆盖面不广。  相似文献   

19.
简介本书是一篇从中国云南到印度阿萨姆地区寻找日本文化源流的民族考察记录。原书共有三章,第一章“四季如春的云南高原的人们”,第二章“泰国和缅甸北部的高地人”,第三章“印度那加高地的旅行”。作者认为,云南和阿萨姆山岳少数民族生活风俗中的高床式住屋,神社或宫殿的屋脊上用各种树木做成的装饰圆木,神社前的兽状牌坊,人们纹身和剪发,歌圩,万物有灵观,山岳信仰,红米和谷灵信仰,然后是农具和木、竹、稻草的器具以及各种发酵食品等稻作复合文化,同古代日本的生活风俗相似。于是,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有趣的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以"那"字组合的地名就是广西壮族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那"字组合地名不仅包含水田的意思,还包括与"那"相关的其他事物,并蕴含着壮民族的情感思想。通过对广西30个县市"那"字组合地名的抽样统计与分析,归纳出广西"那"字组合地名具有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与壮族分布密切相关的特征。"那"字组合地名的命名和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壮族人地共生、"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以及语言文化,是壮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