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道天台山     
陶渊明说:"寻佛。"谢灵运说:"问道。"其实是一回事。要问,自然先得寻到; 不过寻着了之后怎么问,问什么,为什么要问,却是一连串的欲言又止。这个"问"字,还真不容易明白: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含含糊糊地用"问,讯也。讯,问也"六个字敷衍; 王力在《训诂学》里底气不足地说"问、闻同音同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问"是"疑的概括"——那么,"疑问"又是什么?不过我一点都不怀疑古人的智慧:拿这个神秘兮兮的"问"字,搭配追求清虚出尘的道教,常常真能问出点有意思的调调来。比如:问道天台山。  相似文献   

2.
王鸿儒 《文史天地》2008,(11):49-52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名著,曾有过这样的说法:真《三国》,假《封神》,《西游记》,哄死人。于是,“真《三国》”中的“七擒孟获”,就被相当一部分人当成了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本文作者依据其掌握的史料指出,所谓“七擒孟获”,不过是小说家的笔法,当不得真的。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3.
《江淮文史》2000,(1):64-64
名小说家张恨水,其作品《春明外史》和《啼笑因缘》曾风行一时.脍炙人口。除写小说外,他还善于书画。他画的墨菊造诣很高。不过,张恨水画画,主要是人雅兴,除送亲友外,从不卖画。但有一次他却破了例,卖起画来。  相似文献   

4.
瓶谈     
丁山 《收藏家》2013,(11):51-58
瓶,形声字,旧为薄经切,平声,青韵,也就是说应该读作"冰"。金文中写作,即两个"人"靠在一起,曰"并",从缶。《说文》中写作从瓦,解释做"汲瓶也"。因此,这两种古文字都是"冰"字音。其实《六书通》写作,读"平"字音,从缶,《方言》曰:"缶其小者谓之瓶",反而跟如今的读释更贴切些。"汲瓶"的出土记录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大抵是个尖底、小口、有系的缶,  相似文献   

5.
元三 《湖南文史》2010,(4):49-50
我1960年春进上海解放日报社时,开始尝试写些杂文。八届十中全会于1962年召开后,我根据全会精神,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精神,撰写了一批杂文,有的发表在《朝花》上,有的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副刊上。  相似文献   

6.
许承宁 《神州》2010,(10):16-19
今年是四大名著翻拍年,也是四大名著重温年。《三国》、《西游记》、《红楼梦》都以大手笔的姿态相继亮相,剩下那部《水浒》也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估计不久之后就能与观众见面。四大名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翻拍四大名著最大的风险就在于是否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而且以往央视版的四大名著是人们心中公认的经典,里面的人物形象也已经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正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每一刻都可能是命运的岔路口,转换方向也只需一个简单的契机,或许一株草,或许一本书。——题记我喜爱读书,同许多同龄人一样,书香一路伴随我成长。我也曾是抱着《格林童话》看着王子与公主故事的孩子,也曾是为《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师傅冤枉而报不平的幼稚小鬼,或许我会这样,一直看着这些美好光明、再坏不过是破坏王子与公主姻缘  相似文献   

8.
刘丽华 《丝绸之路》2009,(18):56-59
《后西游记》是《西游记》续书中影响较大的一部,虽然沿袭了神魔小说的题材,但是它却和现实贴得很近。作者利用西游故事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代表着晚明文人的价值观。小说抨击虚伪道德.否定救世的可能性,价值观的最终走向是消极的,而经济发展、社会风气以及思想界的活跃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我们太念旧     
很难想象,一个8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会没有看过吴宇森的电影。《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和《地道战》、《地雷战》、《西游记》、《红楼梦》、《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混杂存一起,是一个80后影像记忆的标配.  相似文献   

10.
周舒 《中华遗产》2023,(6):112-121
神仙住哪里?古人认为“或藏形洞府,或栖志灵岳”。神魔小说《西游记》也把更多的舞台给了洞府。西游记里的妖魔洞府,非但不是阴森诡异的存在,反而藏着几分洞天福地的诱惑、求仙问道的道心。  相似文献   

11.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这位淮安才子创作的《西游记》小说,主要讲述大唐僧人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游记》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从而形成了经久不衰的《西游记》文化热。也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西游记》“雏形”的探求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2010,(8):24-24
老版电视剧《西游记》里的主题曲是《敢问路在何方?》,但如果孙悟空在世的话,恐怕要问:敢问家在何方了?由于吴承恩原著中对孙悟空的户籍没有提及,于是,孙猴子的户口从吴老先生笔下的一块顽石,相继有了新的版本,山东、甘肃、江苏连云港纷纷跳出来争抢这个名头。最近,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也加入抢夺之中,该县拟兴建一个7000亩的花果山景区,并且直接冠名为"孙大圣故里"。  相似文献   

13.
目前看来,西游学界主要从中原文化中探寻《西游记》故事的演变过程,少有学者从民族的视角去审视藏文化与《西游记》的关系。殊不知,西游学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在《西游记》故事获得重大发展的元代及明代前中期,正是藏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大量传入中原时期。从《西游记》《金瓶梅》等明代小说中出现的藏传佛教元素,足可证明,西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元明时期内地的文学创作。近年来,随着西游学研究视野的拓宽,以及大量藏学文献的汉译,为深入研究西藏文化与《西游记》关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刘庆礼 《沧桑》2009,(5):66-66,76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写的一篇研究抗日战争的军事论著,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有一本出版时间最早的《论持久战》单行本,对人们研究毛泽东著作及中国共产党文献早期出版情况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了《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5.
谈到明清小说名著,通常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名著。如果再加上《儒林外史》就是“五大名著”,这“五大名著”中,可以说有四部与淮安有关。  相似文献   

16.
苦水堡记     
叶梓 《丝绸之路》2012,(23):61-62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写了一处人人心向往之的仙境,那里人畜杂居,自然朴素.然而,对于今人而言,这是一处语焉不详的地方,只知其美而不知其地.与之相反,《西游记》里有一处地方既可与之媲美,又能有据可查,那就是苦水川.《西游记》里是这样记载的:  相似文献   

17.
《封神演义》虽然人物众多,但并不像《西游记》那样,有个主人公孙悟空贯穿全书。如果一定要找的话,在神仙阵营里,哪吒可以算一个。在凡人阵营里,姜子牙可以算一个。不过,姜子牙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根据《史记 齐太公世家》的记载,他出生在东海之滨,姓姜,名尚,字牙。  相似文献   

18.
冯敏 《沧桑》2011,(1):222-223
《读者》杂志自创刊以来,不断取得辉煌成绩,不仅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且创造了西部期刊的发展奇迹,"《读者》经济"、"《读者》现象"、"《读者》时代"也成为学者竞相解读的对象。作为中国最畅销的期刊,可以说《读者》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成功不仅为期刊同行,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本文旨在分析《读者》杂志的成功经验,了解其特色理念,同时也谈一谈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江苏文学大发展时期,大家林立,流派纷呈,作品颇多。代表作有宋濂的《阅江楼记》、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归有光的《沧浪亭记》、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等。长洲(今江苏吴县)人高启,少年时代就以写诗而著名,他是明代初年杰出的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商代祭天帝的火祭“帝”、“”、“”谈起 ,在考察商、周祭祀承继关系等基础上 ,论证了《周礼·大宗伯》所载“”、“柴”、“燎”都是周人的祀礼 ,认为《周礼·大宗伯》的有关文本不存在任何问题 ,认为周礼柴祀日月星辰是西周“天”的观念产生以后的产物。并对柴祀可能为古东夷的“特产”提出了怀疑 ,否认了《周礼》“柴”与《楚辞》“些”同义 ,否认了《楚辞·招魂》中“些”可能是“柴祀”之“柴”的说法 ,重申了《招魂》“些”只是一个语辞 ,认为在楚俗招魂中 ,“些”声音的运用比它本身的词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