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吾林  吴新华  戴涵琦 《旅游》2015,(4):90-95
每个灵魂都有尊严,事实上,每座建筑也一样,有魂,有尊严。泉州的古建筑物太多了,市区是个6.62平方公里的古城,至今仍原生态地保留着大量历史原貌建筑,处处可见"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的老建筑。这些存世千百年的老灵魂,沐浴在今天的阳光之下,本身就是一段传奇,更何况,它们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城市的建筑,形塑了城市的表情。泉州民居建筑不光是只有宫殿式大厝,还有土楼、木楼(吊脚楼)、洋楼(骑楼)和蚵壳厝等,在建筑分类上则还有宗教建筑、宗祠家庙等,它们折射了泉州人多元的文化与生活。  相似文献   

2.
泉州是名侨乡。自唐以来,泉州人纷纷出洋谋生。如今已经有600多万泉州籍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身处异域,但关爱家乡。编修地方志作为一项服务当代,功在千秋的历史性宏伟化工程,也得到了他们的热心关注和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泉州古城     
《福建文博》2020,(1):F0002-F0002
泉州古称"刺桐",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历史。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与特质,也是激发爱拼敢赢、开拓进取的泉州人书写历史、缔造今日、开创未来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4.
明朝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廷机(1541—1616年),字尔张,号九我,福建泉州新门外(今属鲤城区浮桥镇)人,为政以“清、慎、勤”著称于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在泉州民间关于李九我的传说非常多。值得一提的是。李九我与永春有着很深的因缘。他是永春锦斗林家的女婿.曾在永春生活四年多.留下不少诗文。  相似文献   

5.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泉州人庄际吕参加科举考试,会试、廷试皆第一,高中状元。这是自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曾从龙中状元四百多年后,泉州人又一次独魁天下。庄际昌还成为有明一代惟一的泉州籍状元,以及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相似文献   

6.
洪少霖  戴涵琦  蔡永怀 《旅游》2015,(4):100-103
古街老巷的时光,属于童年,属于记忆,也属于一个城市温暖的慢时光。泉州的古建营造技艺传承千年,有着显明的特殊性。自晋代永嘉年间,部分衣冠士族便南渡入闽,沿泉州晋江两岸聚居。他们不仅带去了中原文化,也在泉州传播起原本属于中原的建筑文明。有这么一句形容泉州城的话:"半城烟火半城仙"。据资料统计,历史上曾经出现在泉州市区的寺庙有500座以上。可以这样说,泉州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小巷至少都有着一尊神佛存在,而且那尊神佛都长年甚至数百上千年在那儿享受人间烟火。泉州人,大都就那样与神佛相近而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德化窑千手观音像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评价德化窑,自明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  相似文献   

8.
说起泉州的土楼,就连泉州人都感到惊奇。因为在世人眼中,土楼已然非永定莫属。泉州土楼在哪里?什么样?笔者在跟随泉州社科联土楼课题小组经过几次翻山越岭的实地考察后,拟对泉州土楼的成因、特点等问题进行粗略的思考,并通过与永定土楼的比较来找寻泉州土楼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1988年我来到海交馆工作,现在是海交馆的第五任馆长。我认为自己很适合在这个馆工作,因为它和我的祖先的历史有关。我是地地道道的泉州人,但祖上是从阿拉伯过来的。我的祖先来到泉州后,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22代了。我们有族谱、祖墓、祠堂,所以整个宗族历史脉络很清晰,我们家族本身就是海丝的见证。海交馆是1959年建馆的。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郑振铎来到泉州,看到泉州民间收藏了非常多的外国侨民  相似文献   

10.
元末福建行省泉州路的卢琦,主要在永春、宁德为官,由于其能体恤民情,关心民众疾苦.维护地方安定.使民众安居乐业,深受当地民众之爱戴,被誉为“卢永春”,名满闽粤。其事迹在《元史》、《八闽通志》、《闽书》、《泉州府志》、《永春县志》、《永春州志》、《惠安县志》、《宁德县志》等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但目前学界有关卢琦的研究成果甚少.仅零星出现在一些地方性普及读物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述。本文试对卢琦在永春、宁德等地为官时的爱民思想与政绩作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与海丝相伴     
正祈风"在我小时候这里是一片平川,海潮就在九日山脚下,再往前走就是台湾海峡。"胡家其是泉州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在他眼中,九日山附近是泉州最早的物资集散地之一,这里是德化瓷出口贸易的必经之路。此外,安溪的茶叶、永春的山珍海味、荣昌铁铸等货物,也都是先运到这里,然后再出海。而外面进口的货物也是在这里登陆、卸货,再往内陆运送。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正读罢"文史博览"微信公众号2018年2月9日推送的《你吃过忆苦餐吗?来,这里有一场忆苦思甜大会》一文,我深有感触。这种忆苦餐,我小时候也吃过一次,还听过一些关于之前吃忆苦餐的老人忆苦的情况,与文章所述情况类似。我吃过的那次忆苦餐,大概是在我五六岁时。记得当时是在生产队的养猪场,饭里加了一些苦菜,  相似文献   

13.
《旅游纵览》2014,(4):1-5
近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被网友誉为"顶级吃货之作"。无论是南国的精致小吃,还是北方大气的饮食习俗,都引发了无数人对美食的追逐和向往。那么,就让我们跟随《舌尖上的中国》来一趟美味之旅吧。爽爽贵阳吃起来来到贵阳之后,才发现这里吃得种类各式各样,肠旺面、豆腐圆子、黄粑、糕粑稀饭、腊肉、猪脚、米豆腐、土豆饭、玫瑰冰粉、烙锅、豆米火锅等等,还有奇特的丝娃娃。按照我贵阳朋友的说法,单是夜市小吃就可以带你吃五天不重样的。光是种类多还不够,吃起来够过瘾够带劲才能和"爽都"贵阳这个称号相匹配,够爽够过瘾的幕前幕后绝对主角就是辣椒。  相似文献   

14.
明代泉州人旅居东南亚的谱牒资料分析郑山玉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伴随着海外交通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先民乘槎浮海出洋谋生,乃至移居海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般认为,泉州的海外移民(亦即华侨)肇始于唐至五代,而自宋以还,泉州华侨的出现则已日益成为普遍...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关于福建南少林寺在哪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南少林寺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近日,一方清朝初年的僧人墓志铭在福建泉州永春县现身。令人震惊的是,这方墓志铭上两次出现“少林寺”字样!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和大量资料求证.认为永春历史上确实曾存在过一座“少林寺”。  相似文献   

16.
吾林 《旅游》2015,(4):84-89
从来没人说过泉州大。在中国版图上,那不过是个弹丸之地;在地球仪上,你甚至辨不清哪个点是它。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却装了满满一城的历史;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汇聚了佛教、道教、儒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明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九大宗教;就是那么一个小小地方,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世界级"非遗"4个,国家级"非遗"31个,成为全国唯一的"非遗大满贯"城市。游人来泉州,根本不必花心思去找什么景点,随便到大街上晃两圈,你就能碰到各种活色生香的文物古迹。它们大大咧咧地出现在身旁,既不牵你的手,也不开口,  相似文献   

17.
永春西较场位于县城西部,原是古代兵员操练武术、骑射较艺的场地,民国年间改建为公共体育场,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人民体育场。岁月匆匆流转,从民国至解放后,在永春西较场(公共体育场、人民体育场)上演过一幕幕历史画卷,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壮怀激烈,也有血腥恐怖;有荒唐的闹剧,也有时代的呼声。可以说,它与时代紧紧相系,默默地见证了永春百年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18.
在闽南永春,经过旧城改建后,许多古大厝消失了,但如果你在新城区走一走,仍可发现一些有规则的长方形石块被随意放置在新居旁的空地上。而在永春乡村的古宅旧居内,也散落着不少这样的石块。这就是技勇石,永春人俗称它“义勇石”或“练武石”。技勇石大多没有什么雕饰,如今虽已无用武之地,但却默默地见证了永春历史上尚武风气之浓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向台湾岛的移民。历来以闽人居多;闽人之中,又以泉、漳二府为最,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明清时期。大陆人民向台湾的几次移民高潮中,泉州人捷足先登,人数最多,主要分布于台湾西部的沿海地区。据1926年台湾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台湾汉人83%的祖籍在福建,其中泉州府籍的移民所占比例达44.8%,晋江籍移民占相当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14世纪初由意大利传人泉州自的基督教方济各会,在泉州存在了60年之久,它们在泉州不但有总教堂,还建有分教堂,有过三任主教,发展过不少教徒,这一时期,是泉州方济各会的兴盛和活动频繁时期。泉州继北京之后,成为全国第二大天主教区,在基督教传教史和中欧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