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戊戌启蒙四大家中,梁启超与严复的关系最为复杂。就相互评价来说,梁启超始终推崇严复,至少尊敬有加,而严复对梁启超的态度却在戊戌政变前后反差极大。与梁启超对严复始终如一的推崇相比,严复在戊戌政变后对梁启超的攻击显得格外令人瞩目。探究梁启超与严复的相互评价,不仅可以直观两人的思想异同,而且可以深切感受戊戌启蒙思想的内部分歧。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以文学新民的特殊功绩。文章认为,梁启超比其他同时代的思想家更明确地意识到:新民救国,不可不借重文学的力量;思想启蒙,不可没有文学的鼎力相助。在促进文学与思想启蒙牢牢结盟的过程中,梁启超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正是从民族自新的思想启蒙中,梁启超获得了文学革新的激情与灵感;也正是附着于民族自新的思想启蒙之上,近代文学革新才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与辉煌。  相似文献   

3.
<正>陈独秀是公认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他为什么从民初政治运动转向文化启蒙而创办《青年杂志》?他在进行五四启蒙运动时是否忘怀了政治救亡?他为什么在五四政治运动后迅速从思想启蒙再次走上了新的政治救亡之路?他为什么会放弃欧美民主主义理念而接受列宁主义及无产阶级专政?这些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思想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从政治救亡走上思想启蒙,再从思想启蒙走向新的政治救亡,是五四时期陈独秀走过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一陈氏人权说有多义性“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在救亡唤起下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明星”的陈独秀的启蒙思想是这场运动的精神。在1915年9月15口创刊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代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与人权”遂成为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基本方向,这亦是陈独秀启蒙思想的菁华。此后,在七卷以前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对资产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2月5日至8日在广东江门举行。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研究和教学人员数十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学术会议主要讨论了梁启超与启蒙思想的问题。交会议的论文二十多篇,涉及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为寻求救国之道路,在1901—1914年间先后5次东渡日本。日本是青年陈独秀思想启蒙的起点,正是在日本留学期间陈独秀产生了中国启蒙运动的想法,由此拉开了他一生革命运动生涯的帷幕。  相似文献   

7.
一胡适与陈独秀两人交谊甚深,这是谁都知道的。但他们的关系的由来与发展,以及他们思想见解上的异同,似不曾受到足够的注意。陈独秀办《新青年》,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先进的知识分子。胡适与陈独秀也是因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与康有为齐名的变法维新中心人物、中国近代史上的学术大师。他热情宣传启蒙思想,猛烈抨击清王朝的腐败黑暗,提倡民主,弘扬科学。尤其是他的《少年中国说》,渴望祖国富强,激励民主进步,赫赫功勋,至今为炎黄子孙赞叹。其实论学著,精深丰厚,给中国的思想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9.
章士钊与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个性都很强的著名人物,两人交往密切,早年曾一起革命,后因思想主张差异甚大而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0.
张三南 《安徽史学》2021,(2):146-153
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陈独秀可谓是梁启超、孙中山之外,“民族主义”论者的又一代表人物,学界对此不应忽视.仅限于关注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不足以再现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全貌.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体现了其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与多方求索,充分说明他是中国最早论述民族主义的思想精英之一.担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中期阶段是其论述民族主义最为丰富的时期,诸多论述呈现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后期阶段既体现了“可贵坚持”,又流露出了“消极意识”,同样值得关注.陈独秀的政治生涯曾犯有重大错误,但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总体呈现的是一幅为民族解放不断求索的路线图,在维护民族大义方面是真诚的,其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多论述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与梁漱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与梁漱溟徐光寿,陈家骥陈独秀与梁漱溟是“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在思想革新和文化改造方面,他们都提出了发人深思的主张。本文拟从两人微观的关系考证、宏观的思想比较和综合的分析判断三个方面,作些探讨与阐释。一陈独秀是“五·...  相似文献   

12.
陈联俊 《安徽史学》2008,1(3):81-85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很有必要对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进行研究.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与社会;社会发展.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二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董根明 《安徽史学》2002,3(4):60-64
从热衷个人冒险行为、否定民众运动到倡导思想启蒙和国民运动;从反对党派政治到致力于民众基础之上的政党运动,陈独秀民众运动现的这种嬗变过程是近代中国思想界不断推陈出新、紧扣时代脉搏的产物,也是陈独秀个人勇于创新、孜孜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是政治舞台上一个十分活跃的人物。关于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是非功过,历来就有不同评价。有的认为梁启超从伪装革命到公开反对革命,始终是革命派政治思想上最危险的敌人;有的则认为梁与革命派殊途而同归,革命派固然居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之首功,梁启超亦应“侧身一席”,因为他间接地促成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究竟梁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如何?弄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辨明梁启超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功过是非,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梁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右翼的阶级特性。  相似文献   

15.
吴虞的现代道家观简明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既有如严复、陈独秀、胡适等积极引介西学的思想家,也有如康有为、吴虞等自觉接通中西,借旧学来阐发新知的思想家。康有为主要活跃于清末,着眼于儒学传统的重新开掘与历史转换。吴虞主要活跃于辛亥革命后,尤其是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6.
如何评价陈独秀对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认识,以及他在“五·四”运动后期至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内的思想变化,是近几年陈独秀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有人认为陈独秀系统地形成了“二次革命论”的理论体系;有的认为陈独秀并没有形成“二次革命论”的系统理论,与此相反,陈独秀所主张的倒是“一次革命论”。上述两种观点笔者都难苟同。下面仅就陈独秀如何对待中国革命发展阶段这一问题的认识作一分析,来探讨一下陈独秀这一时期思想认识上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高峰 《文史春秋》2008,(11):63-63
龚自珍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仅是一位以诗文名世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给予他高度评价:“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相似文献   

18.
双重政治文化认同的困境——解读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小青 《安徽史学》2001,(1):38-40,46
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解读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困境。笔者认为,在近代国家观念建构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两个层面上,梁启超的政治文化认同出现了分离,即双重认同,这使其民族国家思想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使自己陷于两种选择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19.
拙作《陈独秀早期的两组“佚诗”考析》一文(见《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考析》),对陈独秀在1908年至1910年间的思想与活动,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近读《安徽史学》1985年第五期,上有《亦谈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一文(以下简称《亦谈》),对我的观点提出异议。为此,我写了这篇《再论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与《亦谈》作者商确。  相似文献   

20.
1903年5月,陈独秀在安徽安庆藏书楼所组织的拒俄演说会,在20世纪初的全国拒俄运动大潮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安徽的思想发展史上,是一块里程碑。在拒俄运动之前,安徽的思想文化界,大多受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影响,主张立宪改良以反帝救国,在此之后,由于清朝统治者对群众性的爱国运动的镇压,使参与运动的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知识分子看清了清王朝对内镇压对外卖国的狰狞嘴脸,从而挣脱了康梁改良主义思想的束缚,走上了推翻清朝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