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北京宫殿,很少有人注意其具体诞辰,实际上在当时官方文献中,记述得十分清楚。《明太宗实录》第一百一十八卷载: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戊辰,“上以明年御新殿受朝,诏天下曰:开基创业,兴王之本为先;继体守成,经国之宜尤重。……爰自营建(北京宫殿)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  相似文献   

2.
苏式彩画,简称苏画或苏作,采自江南苏杭一带民间建筑彩画传统做法。江浙自古盛产丝织,图案花锦丰富、多彩。宋《营造法式》画作多采锦纹为饰,后世艳称:“宋锦”、“宋龙”。明清在江南设织造署统理苏松五府织造工业,专为帝王舆服服务。永乐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苏松五府工匠,江南的民间艺术因此流传于北京。随着一些艺术工匠进入京城,把苏州式样的彩画带入了皇家建筑宫殿并与北  相似文献   

3.
雄伟富丽的明清故宫,旧称紫禁城,始建于明代永乐四年到十八年(1406—1420年),是当时北京整体规划中的重点建筑区,位置在京城中轴线上。为了营建这座皇宫,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役使了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工匠、民夫百余万人。  相似文献   

4.
一、故宫建筑历程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护完整的古宫殿建筑群。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今已有五百六十余年历史。一九二五年十月十日成立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明代北京建设之役,紫禁城宫殿实为全部大工当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图一)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总体布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建筑群,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紫禁城宫殿在各方面所展现的杰出成就绝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特别是总体布局,是在继承我国历代宫殿营造传统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6.
明成祖朱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明史》说他“貌奇伟,美货髯,智勇有大略。”又说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似非溢美之词,他确有过人之处。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潭的第四号,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朱元潭死后,传位给他的孙子允欢,年号建文。“时诸王以等属雍重兵,多不法。”且欲图害燕王。建文元年(1399年),明成祖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改年号为永乐。是年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还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明成祖在位22年(140-1424…  相似文献   

7.
“南关封王”夫役是清代广西边境社会的特殊差役形式,泛指镇南关启闭的仪卫、差遣等一系列的力役、军役。其最初征召范围仅限于沿边诸土州,在改土归流后又由新设的流州继承。按例,应役方式属于亲身应役,但随后又发展出征收实物、纳钱雇役等形式。该项朝廷差役在清朝与阮朝解除宗藩关系之后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转变为地方陋规继续存在。“南关封王”夫役对于维持清代中越宗藩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加重了边境民众的生计负担。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封建社会,任人选官,有从工匠中选拔工部官吏的事例。其中明代选拔的人数较多,作的官也较大。被选拔者职责之一是领导、监督工匠,时称“匠官”。明代从工匠选拔“匠官”,首先是大规模营建的需要。明代先后营建南京和北京城池宫殿,又新建和扩建了许多城镇。土木繁兴,大工不已。  相似文献   

9.
明中都,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今安徽凤阳。它是“一处被人遗忘了的故都”。六百多年前,明太祖建立了明朝。明朝先有一个南京,后有一个北京。但很少有人记得明朝除了南北两京之外,还有一个中都,时称“国初三都”。洪武二年明太祖诏以临濠(今凤阳临淮)为中都,命有司以“京师之制”,建置城池宫阙。洪武五年定城址,至洪武八年一座完整的,比南京、北京华丽得多的都城基本建成。同年,明太祖突然下令罢中都役作,停止了中都的营建。此后数百年间,宏伟富丽的中都城被陆续拆毁,现在仅存遗址,不见了昔日的光辉。2005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明…  相似文献   

10.
杨红 《收藏家》2005,(5):43-48
苏式彩画,简称苏画或苏作,采自江南苏杭一带民间建筑彩画传统做法。江浙自古盛产丝织,图案花锦丰富、多彩。宋《营造法式》画作多采锦纹为饰,后世艳称:“宋锦”、“宋龙”。明清在江南设织造署统理苏松五府织造工业,专为帝王舆服服务。永乐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苏松五府工匠,江南的民间艺术因此流传于北京。  相似文献   

11.
常欣 《满族研究》2002,(2):62-69
明初定都南京,以宫城为皇城,宫城之外没有外禁。洪武十年(1377年)改建大内宫殿、增辟外禁垣以后,宫城与外禁垣统称皇城。永乐营建北京宫殿“规制悉如南京”。其后,弘治朝定宫城为内皇城、外禁垣为外皇城;嘉靖朝宫城改称紫禁城、外禁垣称皇城。清初承袭明制,中期以后皇城东、西、北三门开放,重新呈现以宫城为禁密的制度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叶:中国建筑史上有一面旗帜,就是苏州人蒯祥,我听说有"北鲁南蒯"之说,是吗?孙:"北鲁"指鲁班,他发明了锯子等木匠工具,"南蒯"就是指苏州的蒯祥,他奠定了中国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他的作品至今为世人称颂。叶:我们来说说蒯祥吧。孙:蒯祥,出生于苏州香山一个木匠家庭,从小受环境熏陶,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十五年兴建皇宫,二十多岁的蒯祥应召到北京。史书记载,蒯祥精于建筑构造,"用尺准度不差毫厘",他擅长宫殿装銮,把具有苏南特色的苏式彩绘和陆慕御窑金砖运用到皇宫建设中去,他还  相似文献   

13.
洪武、永乐年间曾经两次大规模迁徙富户到京师,这是明初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依据新发现的徽州文献,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对此可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明初的京师富户之役是为修建新都而针对特定富民群体设定的一种极为严苛的徭役,被强迁的富户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明中期以后,京城的大规模建设业已完成,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和政策措施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对京师富户役进行了多次宽免。在明代中期的役法改革中,京师富户役逐渐演变为一种在原籍地摊派征收的银差,明初强迁至京师的富户之役则逐步消亡。  相似文献   

14.
北京西直门外的五塔寺(图一),创建于明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间,明代称“真觉寺”、“大真觉寺”,后因避清帝胤禛名讳,改称“正觉寺”、“大正觉寺”,因寺中有五塔林立,故俗称五塔寺。寺中的金刚座宝塔,闻名遐迩。据历史文献记载,真觉寺是为一位西番僧人向明成祖朱棣献贡金刚宝座规式而建立的。明宪宗即位后,“念善果未完”,于成化二年(1466年)“命工督修殿宇,创金刚专座”,成化九年告成立石。自此,真觉寺已形成以金刚座宝塔为中心,前有牌楼、  相似文献   

15.
台湾有众多的博物馆,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莫过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它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并称中国的三大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一脉相承,有着许多不解之缘。有史为证。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故宫开始兴建,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72公顷,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分前朝和后廷,有宫宇9999间,是中国现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现今收藏陈列各类文物超过100万件,约占全国收藏文物总数的l/10。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台北…  相似文献   

16.
论乾隆拓改盛京皇宫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乾隆年间,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乾隆在位期间,不但对其龙兴之地盛京皇宫不断进行维修,而且于十年至十三年增建中路东西所,四十三年移建太庙,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增建西路建筑,使盛京皇宫成为规模宏大、布局完整,风格独特的宫殿建筑群。乾隆将“敬天法祖”思想从虔诚的信奉到付诸实施,乃至大刀阔斧创造性的发挥,使一座人去楼空的留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再度辉煌了二百余年,这不能不说是乾隆的功绩。一 增建宫殿规制不僭越前朝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制度等级森严,从建筑的规模、形…  相似文献   

17.
“天津”一词最早出于明永乐初年,为明成祖朱棣所赐,实为“天子渡口之地”之意。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故称“天津卫”。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并开始筑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成为“京师门户”。清乾隆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天津商业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相似文献   

18.
乾隆六年秋,京师户部宝泉局所属的东、西、南、北四厂数百名铸钱工匠,因炉头屡年侵扣,所得工价“不敷应用”,“养赡无资”,遂联合一致“俱各停炉,不行鼓铸”,竟在天子脚下掀起一场反抗侵扣工价的罢工斗争。现据清宫档案,将这一不为外界所知的案件略作述要。  相似文献   

19.
万文君 《收藏家》2014,(7):68-72
北京市延庆县有石佛寺村,石佛寺村因石佛寺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西关志》记载:“石佛寺:在关北一十五里。因石岩以凿大悲像,永乐年间建。”传说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是关沟一大胜景,原石佛寺毁于清代八国联军入侵时期。如今的石佛寺坐落于水关长城脚下,建于20世纪80年代,外院供奉五尊元代藏传佛教石佛造像,石佛寺外路边的佛爷台供奉石雕六字观音像,但两处均不是永乐年石佛寺大悲像。五尊元代藏传佛教石佛造像原位于八达岭镇三铺村西北半山上,寺庙在民国时期毁于战事。  相似文献   

20.
唐代秀才科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秀才科考论余子侠唐代取士之途,包括由学馆出身的“生徒”、州县举选的“乡贡”和天子自诏的“制举”。前两类设有一定的科目,故被称为“常科”;后一类因天子或朝廷临时设制,不拘常格,又被称为“特科”。在常科所设的科目中,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