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宇 《收藏家》2005,(7):67-68
中国玺印,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帝王印章是宫印体系中最高规格的玺印。“宝玺”是指皇帝处理政务使用的各种玺印,是皇权和地位的象征,是国之重器,是自古天子不可假人的名器。乾隆皇帝曾言:“盖天子所重,以冶宇宙,申经纶,莫重干国宝。”他还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规定在不同的场合,所用的宝玺也不一样。比如:颁布诏书时要用“皇帝之宝”,祭祀神灵时用“天子之宝”,册封外邦蕃王时用“天子行宝”等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玺印,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帝王印章是宫印体系中最高规格的玺印。“宝玺”是指皇帝处理政务使用的各种玺印,是皇权和地位的象征,是国之重器,是自古天子不可假人的名器。乾隆皇帝曾言:“盖天子所重,以冶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他还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规定在不同的场合,所用的宝玺也不一样。比如:颁布诏书时要用“皇帝之宝”,祭祀神灵时用“天子之宝”,册封外邦蕃王时用“天子行宝”等等。  相似文献   

3.
一,1405年郑和远航开始之谜长久以来,关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一直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话题。一种说法是派郑和下洋,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夺得自己亲侄子江山的成祖对失踪的建文帝生死不明耿耿于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但是这种说法在明朝就有人提出质疑,明朱国桢《皇明大政记》中就有:“建文仁弱,帝座一倾,窜入蛮夷中,其何能为,文皇帝岂不见及此。”  相似文献   

4.
王清泉 《文史月刊》2013,(11):16-16
1398年,建文帝登基。这位年轻的皇帝刚一上任便出手不凡,一口气削夺了五个藩王,叔叔们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一时间人心惶惶。燕王朱棣虽未被削,但他心里明白,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皇帝已经在他的周围布满了眼线,自己的封地北平也被重兵包围,形势岌岌可危。面对危境,朱棣没有坐以待毙。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装疯。于是六月的一天,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2005,(6):18-20
一、1405年郑和远航开始之谜 长久以来,关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一直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话题。一种说法是派郑和下洋,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帝。夺得自己亲侄子江山的成祖对失踪的建帝生死不明耿耿于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但是这种说法在明朝就有人提出质疑,明朱国桢《皇明大政记》中就有:“建仁弱,帝座一倾,窜入蛮夷中,其何能为,皇帝岂不见及此。”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2009,(12):119-129
他是一位皇帝,一位以战争为起始,以战争为结束的皇帝;他的名字叫朱棣。 他是一位诗人,一位以心怀国家强盛为起始,以心系国家灾难为结束的诗人;他的名字叫杜甫。 他们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天下”,却一同书写了文与武共同铸就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7.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编纂的,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共22877卷,目录60卷,凡11095册,经明末清初战乱及1900年八国联军焚劫,绝大部分已被毁,现仅存世八百余卷。《永乐大典》在编纂之初,明成祖即告之主修官解缙,编纂此书要秉着“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的宗旨,故《永乐大典》包括了上至先秦,下至明初的经、史、子、  相似文献   

8.
史式 《文史天地》2008,(10):43-50
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糟糕的一个朝代,由于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个流氓无产者,一直轻视知识,不相信读书人。他在一批批地大杀功臣之后,决定废掉宰相这个职位,要六部官员都归皇帝直接指挥,都向皇帝负责,建立一套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完全无章可循的极端专制的皇帝制度。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因为不相信文武官员,只倚太监为心腹,  相似文献   

9.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中国堪称世界首号强国。皇帝朱棣数次派郑和下西洋,同时实行“朝贡外交”政策,中国与世界有了广泛亲密的联系,与国际的来往交流出现了空前盛况。  相似文献   

10.
岑沫  黎军 《文史春秋》2008,(6):4-23
解缙(1369—1415),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大才子,一部珍贵的历史巨籍《永乐大典》传世,让他永远成为闪耀历史长河的一颗巨星。他少年登科入仕名满天下,却因恃才傲物被朱元璋罢黜出朝;主修史籍巨典备受朱棣恩宠,为天下士子景仰。却因卷入“皇储”之争而遭贬;他满腹经纶、精通礼典,却以身试法,因“违制吊祭”而遭流放,最后又“私谒太子”招来杀身之祸。由于他不幸成为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皇权历史一直对他讳莫如深,一部清修《明史》有意回避他纂修《永乐大典》的人生功业,也隐瞒了他的死因。皇权政治的流弊几乎导致了解缙身世遭遇和人生价值的湮灭。 解缙生平传记不多,他流徙两粤的经历更是鲜为人知。本文钩沉史实,披露解缙荣辱、跌宕的曲折人生及其寂寞身后的史料,为世人撩开这位旷世大才子谜一般的人生隐秘……  相似文献   

11.
在被人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建筑奇观的诸多建筑中,有大家熟悉的中国万里长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古埃及的亚历山大陵墓等,可很少有人知道,在南京,历史上也有一座建筑跻身于世界七大奇观,这就是明、清两代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的金陵报恩寺琉璃塔。 报恩寺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敕建的。报恩寺原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的古长干  相似文献   

12.
奉先殿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建造了皇宫。洪武三年(1370年),他“以太庙时享,未足以展孝思,复建奉先殿于宫门内之东”。于是明皇宫内出现了祭祀皇帝祖先的家庙——奉先殿。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仿南京皇宫的建制,  相似文献   

13.
建文帝,即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死后,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帝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在位四年,被叔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去帝位.  相似文献   

14.
明初的解缙,才思敏捷,政治见解卓越,但一生仕途坎坷,最后因触怒皇帝,无罪被杀。从他的不幸遭遇,我们可以窥见明初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和对人才的摧残。解缙(1369-l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六七岁便显露才华,人们称为神童。据民间传说,他家里很穷,有人故意奚落他,问他父母是干什么的。他应声答道:“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其实他父亲是一位挑水卖苦力的,因起早贪晚,清晨的太阳、晚间的月亮映照在他父亲挑的桶里,叫做“肩挑日月”;母亲织布,手转织轮,被说成为“手转乾坤”。关于这类脍灸人口的传说,几百年来在…  相似文献   

15.
印章与考古     
春秋战国至秦以前,印章称为“鉩”或“玺”。秦统一六国,皇帝的印信称为“玺”;官、私所用的均改称为“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称“章”或称为“印章”。唐代女皇帝武则天执政后,认为“玺”音近“死”不吉利,遂改名称“宝”。此后至清代,凡是皇帝所用的印章一般都称为“御宝”,或称为皇帝的凭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老爷,挺尸之后获得“炀”之谥号者,共有三人,一是陈后主陈叔宝,二是隋炀帝杨广,三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炀”是恶谥,为那些“好内远礼、去礼远众”,也即荒淫无耻、亲小人远贤臣的死皇帝所专用。  相似文献   

17.
李双 《成都文物》2006,(3):65-66
公元907年,蜀王王建进一步认定王侯将相没有种,便自立为帝缔造了前蜀。这位皇帝诞生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一个穷苦的白案师傅之家,从社会的最底层跌跌撞撞、七弯八拐一级级登上金字塔尖,一身乱世风尘,满眼百姓疾苦。百姓疾若,在下不才,必须分之为物质的与精神的,才好下笔。五皇帝上台后,“宝臀”尚未坐热,便召集民众(包括逃亡的),挥出一只硬手,狠抓物质明建设,下诏“劝课农桑”,很快使得饱经战争老拳的蜀地“库盈仓实”。说到前蜀的物质明建设,相对而言,还是低层次的。王皇帝颇为懂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大道理,在精神明建设上,较之五代十国的57个君主,可谓惟一的大手笔,只差没有像李后主那般有病呻吟,无病也呻吟罢了。  相似文献   

18.
"皇帝之宝"打开《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在清代各朝之首,都有一方9厘米见方的"皇帝之宝"印章,据中国一史馆清史专家介绍:在紫禁城收藏的众多宝物中,明清帝后宝玺近5000件,而最能代表皇帝无上权威和地位的宝物,非宝玺莫属。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  相似文献   

19.
御医不好当     
古时专门给皇帝和皇宫里的皇家成员看病的医生被称为“御医”,也叫“侍医”,在外人眼里,御医能在皇帝的身边工作,是很风光的事情。这种看法其实也不无道理。由于御医的服务对象是皇帝,这要比其他医生的服务对象特殊,因此,很多人认为,肯定连皇帝有时也要听御医的话,对御医高看几分。  相似文献   

20.
刘永 《文史月刊》2011,(7):47-48
一、“三大才子”真有才 明人解缙、杨慎、徐渭才华绝伦,被后人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解缙其貌不扬,身高不足五尺,但南其担当总编修的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的问世,足以让其名字彪炳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