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自立,至北宋赵氏统一全国之前,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统治福建的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闽国。唐末光启元年(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入闽。王氏兄弟依靠崇山峻岭的天然屏障,积极推行"保境安民"的治国方略,"宁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劝谕农桑,招抚流亡,交好邻国,奖  相似文献   

2.
光州贡面     
光州贡面文汇光州贡面系河南省潢川县传统手工艺食品,因唐末始于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民间,北宋贡于宫廷而得名。其中的长寿面和雪花面,“风销夏,夺魁九州”,被誉为光州魁面。相传宋仁宗吃了潢川进献的筒装挂面,大赞“美哉,光州贡面!”此后,光州精制的筒装挂...  相似文献   

3.
陈进国 《民俗研究》2006,(1):165-184
福建地区现有的大部分居民,主要渊源于中原、北方汉民(严格地说是外省汉民)的不断南迁和繁衍,以及与“重巫尚鬼”的闽越土著(先住民)长时段的族群融合。两晋至唐宋时期,中原、北方汉民的移居入闽,较大规模有三次,并形成相应的地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福建的地域传统是以属“南岛语族”文化圈的“闽越”土著为“底层”的。对于从事福建(包括整个华南)文化与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这一地区如何从“蛮夷之地”转变成为以“汉人”、“汉文化”为主导的地区,一直是一个难以回避且引人入胜的问题。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曾经说过,福建“可谓最缺乏历史之省份”1,这里所说的“历史”,当指“直至五代犹未甚详”的文献典籍而言。然而,自唐末五代代表“中原汉人”正统地位和文化身份的王氏经营闽地之后,福建便“蜕变”成为人文蔚起的礼仪文教之邦,完成了由“蛮夷要服”向“海滨洙泗”的转变,宋儒…  相似文献   

5.
闽非闽越考     
史学界提到福建先秦史,言必称“闽越”.或称“百越”。受其影响,把福建先秦化也称为“闽越化”、“百越化”。有的考古工作把福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称为“闽越考古”。殊不知汉初的闽越国、闽越王和闽越化只有百年的历史,三千多年前开始的福建先秦地方史应该是独具特色的先秦闽族史。  相似文献   

6.
福建汉文化的由来及其发展形成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历史上不是汉族的居住区,汉文化(不仅指汉族文化,包括其前身华夏文化)成为福建主体文化主是要通过封建郡县的设置和汉人的移入而发展起来的.本文仅就汉文化传入福建及其发展形成为主体文化的过程谈—点看法.一福建文化之起源目前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1987年在东山海域发现了一块古人类化石.新石器时代,闽江下游有以“昙石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此后发展起来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与东南几省有着许多共性.学者普遍认为创造这种文化的主人是古越人.由此可见,福建的古民族是由当地土著民族发展形成的,这就是《史记》中所称的“闽越”(有的称“闽”),因而福建古代的民族不是汉族(华夏族).  相似文献   

7.
《三山志》载:"高祖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王故地。都冶,今欧冶池山是也。""闽越王故城即此山西北。"此记载如指闽越国晚期宫殿遗址是对的,若指无诸在欧冶池山建都城则是错的。还有甘棠港位置,《三山志》有"福安甘棠港"之说,不符合瑯琊郡王德政碑与王审知墓志铭的记载和史书对甘棠港的记载。五代海船可开到福州城下,为发展对外贸易,王审知没必要到距福州200公里左右的甘棠镇穆阳溪开辟甘棠港。王审知开辟甘棠港碎石处在今琅岐岛金牌门,甘棠港为今琅岐港。  相似文献   

8.
当中国历史推进到唐末、五代时,中原一带战争连绵不断,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地处东南边隅的福建,在“闽王”王审知的“保境安民”、“轻徭薄赋”、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一系列开明政策统治之下,福建出现了相当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9.
陈金凤,福建福清万安乡(今渔溪一带)人,民间称为“万安娘娘”。生于唐景福二年(893年),自小聪明美丽,通晓音律诗词。17岁时,被闽王王审知选人宫中充才人,以其才貌颇受宠爱,并与王审知次子王延钧关系暖昧。  相似文献   

10.
李玲 《福建史志》2014,(6):56-57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佐王审潮、王审邦、王审知三兄弟率兵响应王绪起义,携母徐氏率军一万多人辗转南下,进入福建。在征讨沙县二十七都十八盂“蝙蝠洞”(今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时,进驻现永安青水乡一带,并在青水昆岗(现青水龙吴村)驻军长达5年(另说3年)之久,建造罗兜祠、上官厅、中官厅、下官厅、兵房、兵坪、马道、练兵场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后立屋官厅为“三王祖祠”。  相似文献   

11.
<正>闽越是西汉南方地区占有今福建的地方政权。近年来,随着百越民族文化研究的繁荣,闽越研究也获得较大成果,其中关于闽越人口总数这一课题的研究当首推葛剑雄先生(以下简称葛剑雄)。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中提出闽越国人口约为十余万,上限不超过二十万人。该研究成果目前已被史学界尤其是福建史学界所认可,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引用该论点。厦门大学吴小平先生在《从考古看  相似文献   

12.
古代福建本为闽越人居住地,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人不断举族迁往福建。这些北方移民在带来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也移存了中原的家族组织。最迟至明清时期,福建已经蔚然成为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最为兴盛和完善的地区之一。凡有家族制度的存在.一般都有家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私家族谱的存在。从这些族谱中,我们可以窥见强大的家族势力对当时的弱势群体——福建妇女,从思维到日常生活方式的重重束缚。李慧英女士在其《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一书中提到:“价值观念模式是一种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和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逐渐内化而形成的人们下意识中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
福州漆器作为中国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汉人大规模入闽,漆器工艺就已在福州扎根发芽。一直到盛唐,福州进入全面开发时期,被称为"闽越都会、东南重镇",成为沟通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福州漆器开始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港扬帆出海,跨越海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闽越族文化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东越传》和《汉书·闽越传》载: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皆越王勾践之后,秦统一中国,被废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闽越人参加倒秦斗争,后又佐刘灭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治闽中故地,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由于余善的叛乱,招致灭国,前后历三代凡九十二年。这就是史汉两书所载秦汉闽越国的基本事实。汉武帝平定闽越后,将其贵族臣民迁徙江淮之地,但是,北迁的仅仅是闽越人的一部分,相当部分则躲入深山丛林,直至西汉末年,仍有为数众多的闽越人留居闽中故地,故《宋书·州郡志》又载:“后有遁入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秦汉闽中郡的地望基本上囊括今福建全境,冶县亦在福建境内;率而言之,自秦末迄终西汉之世,福建地区始终是闽越人的主要居住地。因此,  相似文献   

15.
晚唐,藩镇割踞,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福建属闽国。闽太祖王审知,字信通,唐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朱温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又加拜中书令,封闽王。审知殁于后唐庄宗李存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在位二十九年。嗣后由其长子延翰、次子延钧、孙继鹏(延钧之子)、三子延羲、四子延政相  相似文献   

16.
一、“518”事件来龙去脉1980年5月18日,韩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光州事件”,迄今25周年了。笔者在本文中根据在韩国搜集到的资料和实地考察所得,力图首先再现这个历史过程。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部下情报部长金载圭刺杀,由崔圭夏任代总统,韩国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汉城之春”。  相似文献   

17.
台江史谭     
福州台江大部分地区原先在水域中。约在新石器晚期,北部的闽江流域渐成一片冲积平原,之后成为丘陵壑地。西周晚期,吉祥山一带就有闽族先民临江而居,从事狩猎和农业生产活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闽越王无诸、东越王余善在丘陵上建寺庙,称大庙山,海拔仅31米,并筑越王台、钓鱼台。唐代,王审知人闽,在福州筑“夹城”,其南城宁越门在今南门一带。于是,“登南城翘望,有台(指越王台、钓鱼台)临江”,台江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8.
闽西有座连绵500公里的武夷山 脉,成为福建与江西的界山,在 崇山峻岭的中间有个山口,一边是江西的石城,一边是福建宁化的石壁山区──客家人的祖籍所在地。 说来话长,还是在八王之乱年间,金兵入侵中原,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入赣,又辗转从石城越山口入闽,眼见这一带被称为石壁的山区,有武夷山峻岭为屏,山谷溪水萦绕,虽说95%属山地,但尚有一带如绿玉般的谷地.这块宝地“山高皇帝远”中原人由此扶老携幼定居山区,他们披荆斩棘创建家园。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渐渐枝繁叶茂,于是他们从宁化石壁亦逐渐南移,经长汀、上杭、永定…  相似文献   

19.
福建在秦汉之际建立了闽越国.当时基本上还是贵族有姓。百姓无姓.因此史载的姓氏不多。晋代以后,中原各姓陆续南下入闽,主要聚居地从闽北向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流域发展.在长期的迁徙与定居中.各姓氏逐渐发展为聚族而居.这种现象是福建姓氏分布的重要特点。许多中原士民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在福建定居以后.各宗族依靠宗族势力争夺土地和山场等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20.
僻处东南一隅的福建自古以来民间信仰就特别发达。闽都福州的民间信仰与整个福建民间信仰形成"同中见异"的关系。福州民间信仰在土著—闽越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汉唐以来不断吸收融入中原汉族宗教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闽越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尽管在中原宗教文化的浸润下,中华汉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日深,然而在融合重构中本土化地域特色愈见鲜明,由此勾勒出闽都福州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多彩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