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伦。所谓"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理不可废。"故而,对婚姻极为重视。周代的官制中就设有"媒氏"。"夫昏礼,万世之始也",(1)婚礼是最隆重的礼仪之一。解放前,政和城乡民间婚嫁习俗很多,大部分适龄男女嫁娶,必经介绍人说合、插记、问名、行聘、纳征、接娶等诸多繁琐的程序。在联姻前,由介绍人先把女方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用红纸抄写给男方,男方将红纸抄写的女方生辰八字压放  相似文献   

2.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首创于20年代初期。它是在1920年前后世界发达国家出现实用的广播电台后不久,由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 1922年冬,一个名叫奥斯邦的美国新闻记者在日本结识了一位很有资产的旅日华侨张君,就竭力劝说他筹办广播电台,以开中国广播事业之先河。在奥斯邦  相似文献   

3.
自明、清贵州改土归流政策实行后,贵阳便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聚居地,并成为黔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中心城市。在辛亥革命前的民俗和祭祀活动中,除了有很强的中原文化习俗表现外,并融汇了一定的地方特色。了解贵阳这方面的旧俗,可窥其一斑。迎春祭祀清代有“武迎霜降文迎春”的说法。这是清朝的两种祭祀礼制活动,含有古代教授后人的意义,分别在春秋两季举行。文官迎春,武官迎霜降。文官由各地知府、知县负责,一般在立春后举行。迎春的头一天叫“打春”,贵阳府知府,贵筑县知县以及府经历、县典吏等官吏在当夜设…  相似文献   

4.
民国期间豫剧改革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晚期 ,刚刚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 ,为了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戏曲改良”运动 ,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因河南地处腹地 ,又是清朝封建统治比较严密的地方 ,资产阶级的“戏曲改良”未得到应有的开展。正如民国元年 ( 1912年 )《大中民报》上《告戏剧家》一文中所指出 ,汴省“梨园中皆不通文墨 ,不能从事改良 ,不得不属望于一般戏剧家”①。虽然“民国肇兴以来 ,新剧改良 ,高台宣化 ,为歌舞场文明发达一大运会”② ,但仍由于缺少“戏曲改良”人才的积极参与 ,进展比较缓慢。到了二三十年代 …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唐朝以来,男女婚姻,“俨同贸易”,并有卖婚、换婚等婚姻形式的出现。由于潮汕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婚姻之守旧,“则竟有甚焉,婚姻腐败,痼疾莫疗。”“父母主婚,媒妁之言”盛行。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在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及家庭均是以男人为中心,女人处于从属地位。婚姻讲求门当户对,“门第奁聘之观念日炽”。  相似文献   

6.
《大同报》是在国民党二大期间办起来的一张四开晚报。虽然办报不到一年,但它以泼辣、大胆、深刻、活泼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同报》的开办是借助他人的办报登记证才正式出版的。开办当初,报纸以吹捧歌女、戏子为主,其他为黄色新闻,所以不为众人欢迎。为此,《大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新疆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1912~1931年)、全面衰落(1931~1934年)、较快发展(1934-1944年)、徘徊前行(1944-1949年)四个阶段,具有鲜明的时段性。抗战期间新疆工业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在民国近40年的发展中,新疆工业总体而言循序渐进,为后来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国期间,作为江苏省省会的镇江,出现过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既十分重视志书的编纂、刊刻,又出现从国外流传进来的年鉴、指南、要览的书籍样式,先后编刻过《丹徒县志摭余》、《元至顺镇江志》、《续丹徒县志》3本古代、近代志书,也编印过《镇江指南》、《江苏省会辑要》、《江苏省会要览》。  相似文献   

9.
拜泉的婚嫁风俗,蛮有情趣.首先是订婚.订婚时男女双方不能见面,有的根本就不认识,全凭媒婆一张嘴,只要说服双方父母,亲事便可定下来,全然不顾男女双方是否满意.但有一条,双方家长常讲究个门当户对. 决定订亲时有个仪式.叫相门户,即在男家设一宴,请来媒人及男女双方家长、亲属,在宴席上把彩礼交给女方家长.彩礼通常是一两件衣服,叫长命衣.有的还要给钱,叫彩礼钱,百八十元不等,是临时定的,无惯例.用完宴席后,女方要给公公婆婆装烟,公婆抽烟后要给女方点烟钱,钱数没有规定,但有一点是惯例,即男方给丈人、丈母娘(岳父、岳母)装烟时,岳父也给钱,公公给儿媳的钱应是岳父给姑爷钱的两倍.  相似文献   

10.
杨耀健 《文史精华》2003,(12):62-64
在世纪之初的重庆城,每每男女喜结连理、百年修好之时,依然视亘古千年的旧式婚礼为“正统婚礼”。当时的新娘必须坐上由轿夫抬的彩轿,戴凤冠、披盖头,一路吹吹打打,奔往男家。新婚男女拜过堂,祭完祖先,还必须“闹洞房”,重庆人所谓“不闹不发”。其间充满乐趣,主人家将瓜子、糖果藏于被子中,众人哄抢,“抢得花生生贵子,抢得糖果甜如蜜”。  相似文献   

11.
解放前,海陵人婚嫁多为父母包办婚姻。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民经济生活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贫困,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重刨,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出现转机.年轻人婚嫁以自由恋爱、婚事从简为主。  相似文献   

12.
<正>狂欢俨然成为元宵灯节的显性内涵,但从原始文化意义上来说,元宵节习俗在于驱邪攘灾和求取子嗣1。元宵节的狂欢发生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月主司生育,月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育神之一2。故历史时期的元宵灯节活动纷纭,主题大致有:"灯""食""娱""祭"以及"求嗣"。从而,在"闹元宵"的背后,平添了几分庄严和更深层次的需求。"求嗣"亦即"求子嗣""乞子",既可专指祈求儿子,也可以同时指代三种不同的民俗活动:祈求  相似文献   

13.
14.
杨静 《丝绸之路》2013,(6):111-113
婚嫁礼俗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也最能体现和反映人民的生活及思想观念。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延安地区的婚嫁礼俗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养,积淀着民众的文化和创造精神"。通过考察延安地区婚嫁礼俗,可了解本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审美意义,满足人们感性和理性层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嘉戎藏区婚嫁风俗多尔吉嫁娶乃人生之大事。每逢此时,嘉戎人须遵循繁杂的礼仪,举行各种仪式,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流风古韵。婚嫁,包括说亲、定亲、婚礼、送嫁妆等4个过程。除说亲外,都要举行一些仪式。说亲就传统而言,青年男女联姻多由父母和家族作主。当地十分讲究骨...  相似文献   

16.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结为夫妇,组成家庭,《易&;#183;家人》卦视这种夫妇之家为国之单位,“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花烛洞房”,里人素以“始礼合一姓之好”为“风化之基”,视为终生大事,把祝吉驱邪的美好愿望和信仰习俗的传统心理糅合在一起,演绎出五花八门的婚嫁程序,是人生四大礼仪中繁文缛节最多的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17.
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云“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谓之“人生四喜”。因为婚姻,才有了上敬父母,下哺儿孙的人伦之乐,才有了人类的生生不息,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婚姻看成人生一大幸事。从原始社会的“黄昏抢亲”到后来繁复的一系列婚庆习俗,婚姻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由随意到重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土族习俗,娶亲是下午五时左右开始的。娶亲一行人由男方家派来的车户、纳什金(娶亲人)、新郎和媒人等组成。娶亲人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的亲戚朋友和阿姑到大门口迎接。这时女方家阿姑手拿白龙马(即一尺白布)搭在车户身上,车户也把早已准备好的白龙马搭在阿姑的肩上,然后由阿姑唱接车户曲《拉隆啰》: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同盟会在全国发展壮大。武装起义,此伏彼起,波澜壮阔。清廷虽然残酷镇压,不可遏止。嵩县深居大山中,经济文化发展受到影响,但高举义旗,参加反封建斗争,在豫西近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杨军 《史学集刊》2000,(1):24-26
周代婚姻礼俗出自对前此各族婚姻礼俗的继承与融合。其中的世婚习惯与六礼才是周人建国前的旧俗。六礼在传播过程中,曾一度在某些地区变为“聘内送逆”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