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曹定云我们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作为古文字中的“夏”,我们不可不求,不可不察,不可不辩。自北宋以来,一代又代的文字学家,对古文中的“夏”,不断地作出辩识和考征。但截至目前,这一过程并没有完结,“夏”字的衍变过程、人...  相似文献   

2.
《湛然居士文集》中“蒲察元帅”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湛然居士文集》中 ,耶律楚材赠“蒲察元帅”诗凡十一首。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曾据蒲察汉姓为李 ,怀疑此人为李藻 ,但在《耶律文正公年谱》中 ,他似乎又否认了此看法 ,在人物考证中没有将这一观点列出。近年来 ,日本学者饭田利行、杉山正明均认为“蒲察元帅”就是蒙古开国勋臣耶律阿海 ,认为蒲察即“菩萨”之意 (分别见《大蒙古禅人宰相耶律楚材》 ,第 2 65页 ,柏美出版社 1 994年版 ;《耶律楚材及其时代》 ,第 1 89—1 90页 ,白帝社 1 996年版 )。查《元史》卷一五○《耶律阿海传》与《长春真人西游记》 ,蒙古西征时 ,耶律阿海的镇守…  相似文献   

3.
当清季道光朝“内政废弛”,纲纪不振之际,林则徐能严于律己,勤于任事,并能以身作则,“办事认真,”要求“察吏莫先于自察,必将各属大小政务,逐一求尽于心,然后能以验群吏之尽心与否。”这就是“民颂之日林青天”的林则徐。林则徐先后多次任事于豫省,历时虽均短暂,但其办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时官场中是突出的,尤其在豫东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4.
琉球与福州一水之隔,位于福州东面大海中,径直海面距离1700里。站在鼓山顶,在天气晴朗、海上没有云雾的情况下,可以隐约见到琉球群岛。中国人早在隋朝时就发现了琉球。《隋书》、《宋史》上称“流求”,《元史》上称“瑠求”。隋元两朝都曾遣人往琉球,劝谕琉球臣服,均无功而返。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派遣行人杨载赍诏书往琉球劝谕,获得成功。琉球中山王察度首次派遣其弟泰期到中国朝贡。  相似文献   

5.
固 执 、刚 直 、自 负 的 梁 漱 溟 同 时 也 是 真 诚 、坦 荡 、透 明 的 。 这 是 埋 在 他 内 心 深 处36 年 的 一 件 往 事 , 由 此 他 深 感 自 己 “ 糊 涂 不 中 用 ”、“ 像 我 这 样 的 人 岂 配 担 当 大事 ”,遂 转 向 专 门 的 读 书 、著 书 生 活 。 这 样 的 一 件 事 无 论 对 于 梁 先 生 本 人 ,还 是 对 于中 国 近 现 代 史 ,都 是 值 得 追 记 的 。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是清代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有一天,郑板桥到一座寺庙中游览。在方丈室里,他看到了挂有一幅自己的书画,他就站着细看。方丈看见郑板桥衣冠朴素,打扮平凡,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文人,就顺嘴招呼了一声:“坐!”并对小和尚说:“茶!”郑板桥没有坐,只是与老和尚攀谈起书画方面的知识来。方丈一听,知道郑板桥是个有学问的人,于是又很客气地说:“请坐”。并催促小和尚:“泡茶!”郑板桥还是没坐。在攀谈中,有个与郑板桥相熟的人踱进了方丈室,便向方丈介绍:“长老,  相似文献   

7.
清人杨晨《三国会要》卷10职官下载:“郡置太守,有丞、边郡丞为长史;正心一人;都尉一人,大郡或二人;司马一人。……又有功曹掾、五官掾、上计掾、门下掾、文学掾、文学祭酒、督邮、主籍、主犯、门下书佐、纲纪、循行、干铃下伍伯,多者二百余人”(中华书局1956年版).此段材料中“干铃、下伍伯”当为“干、铃下、伍伯”之误断.如《三国志》卷15载“(刘类)性又少信,每遣大吏出,辄使小吏随覆察之,白日常自于墙壁间窥闪,夜使干廉察诸曹,复以干不足信。  相似文献   

8.
庞卓恒 《史学月刊》2005,1(1):89-96
最早倡导比较史学的社会哲学家孔德和密尔以及被誉为比较史学名家的马克·布洛赫都认为,比较史学的功用在于察同察异求规律。然而,由于他们都未能找到决定历史进程的“首要因素”或“普遍原因”,终究未能实现探求规律的抱负。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才提供了实现这一抱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郑为 《收藏家》2006,(1):65-68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50岁以后,又自称白石翁。祖父三代(祖沈澄、父沈贞)都擅长诗文绘画。沈周自幼继承家学,又拜里人赵同鲁为师,不求仕进,以处士终身。早年画名就很大,求画的人“屡满户外”。刘邦彦有诗嘲他“送纸敲门索画频,僧楼无处避红尘,东归要了南游债,须化金仙百亿身。”王鏊在沈周的墓志铭中也提到“近自京师远到闽、楚、川、广,无不购求其迹,以为珍玩。”在这种情况下,仿他的赝本自然很多。祝允明在《沈石田先生杂言》中说:“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十日而到处有之,凡十余本者。”沈周对这些为生计所迫的人,也毫不介…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六七岁时随全家由东海迁来扬州,他成长于扬州,弟妹皆生于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他在扬州私塾读书时,得力于一位戴子秋先生,他说:“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学做通了的。”14岁与扬州名中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钟谦订婚。后来他在《择偶记》中说:“光复那年,父亲生伤寒病,请了许多医师来看,最后请着一位武先生,那便是我后来的岳父。”1912年,朱自清于安徽旅扬公学高等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扬州两淮中学(…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当别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脚下时,他微笑着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近日,95岁的季羡林面对记者关于人生的询问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想得开”,“内心要和谐”。和谐的心灵似海,平和博大,不拒点滴,自清自洁。“海纳风行,不凝不滞。”人心如大海,是一种整体素质,一种品行情操,一种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面对快节奏的  相似文献   

12.
提到抗战英烈,人们肯定会想到张自忠。国民党政府曾在抗战胜利后不久把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发给张自忠的亲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也在1982年4月16日向张自忠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无疑,张自忠是一位功勋卓著、流芳青史的民族英雄。然而就在张自忠辉煌壮烈的一生中却也有过一段至少是不太光彩的短暂经历,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接替宋哲元担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一节。张自忠曾经被当时的人们认作是汉奸或有附敌嫌疑,甚至差一点被送上军事法庭。但是自从1940年5月张自忠舍身殉国之后,有关他的“汉奸”或“附敌”之说便陡然声消迹匿。许多  相似文献   

13.
“陈水扁企图用他解套,李登辉拟借他壮大‘第三势力’,国民党希望他忠于本党”台湾“立法院长”、国民党副主席王金平,最近成了台湾政坛“最火爆”的人物:就在国民党开始党内初选的节骨眼上,一向谨言慎行的他突然向“自家兄弟”——前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国民党发难,使岛内民众大跌眼镜。不少人惊呼:王金平越来越像“雾里花”、“水中月”,虚实难辨。  相似文献   

14.
求独创     
读罢陶行知先生《创造宣言》一文,似有一股努力去创造的力量自心中升起,又似乎有一群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自己在振臂高呼:“求独创,求独创,求独创!”陶先生自教育谈起,说教育者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此话不错。但古往今来真正有此气度,甚至仅仅是甘心“丢面子”被学生问倒而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著名史学家姚察历仕梁、陈著作官。《陈书》卷27《姚察传》曰:“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时在梁绍泰年间。入陈后,徐陵引姚察为史佐。《陈书.姚察传》曰:永定初,拜始兴王府功曹参军,寻补嘉德殿学士,转中卫、仪同始兴王府记室参军。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左通直。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报聘于周。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  相似文献   

16.
坐在对面的戎华气质儒雅,他身着淡蓝色的棉布上衣,俨然没有总裁的架子。他的神态、情绪让我候起有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们同样都拥有睿智、敏感、内敛的大脑。但村上,把它用在写作上,并坚持一生。而戎华,无疑是一个“精致”的商人,把本性中的纯粹与商业的干练结合得天衣无缝。 一个即将成为上市公司的总裁,一个有着“百年老店”奋斗目标的人,用世俗的尺子去度量,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人了。但当我向戎华问起这个问题时,他坦言自己不是一个习惯定义成功并向外人诉诸的人。只是在他的概念里,一个人,能做自己快乐的事,并做一辈子,这就是成功。而谈起这段既是自我成长、又是创业成长的路,戎华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7.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安庆市后,乘“洛阳号”军舰起航驶往芜湖。途中,在与陪同他的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等人聊天时,他突然问道“:安徽有一名叫光升的老先生,还在不在?在武汉革命政府时,我和他共过事。“”在啊!就在安庆。”很快,有关方面便安排毛泽东与之见面。毛泽东  相似文献   

18.
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我国盛唐的山水诗人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大师。由于诗人前后期世界观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给诗作带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都大不一样。但纵观王维一生的创作不难发现,有一个统摄他诗歌创作的不变精神,这精神正是“美”这一灵魂。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美在他诗中的社会内容上;美也在他诗中独特的情绪色彩和趋静求闲的优美韵律里。  相似文献   

19.
祁鸣 《世界》2005,(11):13-13
凡是接触过巴金的人都知道,他是个非常谦虚的长者,一向主张作家的名字应和作品一起出现,而不喜欢在其他场合抛头露面。因此,他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但是,由于我做新闻记者的“磨功”比别人持久,所以从1977年开始,巴老家的大门向我敞开了。但是巴老在同意我为他拍摄电视资料和生活照片的同时与我达成了一条“君子协定”,巴老说:“你拍可以,但我活着的时候不准用。”我也向巴老保证:“好,保证:您不点头,我不用!”  相似文献   

20.
一、周经其人 山西阳曲县向称山西省第一县。康熙《阳曲县志》中,礼部侍郎陈廷敬曾作序曰:“吾晋于天下为大藩,阳曲于晋为首邑。”明代的阳曲出了两个著名人物:一是明末的傅山,另一人则是弘治时期的户部尚书周经。 周经字伯常,山西阳曲人,天顺四年(1460)进士。他的父亲周瑄,字廷玉,自正统中至成化时,历任刑部主事、侍郎等官,后任南京刑部尚书九年。死后赠太子少保,谥庄懿。由于周瑄在山西家乡并无田园,因此他们父子一直居住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