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在钱币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这一年是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后汉书·马援传》对这件事...  相似文献   

2.
<正>“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是范晔对刘秀施政方针的总结。“退功臣”即对开国元勋封以高爵而不任吏职,“进文吏”则是任用儒生为官。这始于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史称“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建武五年,“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后汉书·儒林传上》)。  相似文献   

3.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吴汉伐蜀。十一月,吴汉率军入屠成都。但在具体日期上,史书记载有出入。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二年)冬十一月戊寅,吴汉、臧宫与公孙述战于成都,大破之。述被创,夜死。辛己,吴汉屠成都,夷述宗族及延岑等”。另据《后汉书·天文志上》,十一月丁丑,“汉护军高午刺述洞胸,其夜死。明日(即戊寅),(吴)汉入屠蜀,所杀数万人,夷述妻宗族万余人以上”。丁丑和戊寅相差一日,而戊寅和辛己则相差三日。那么是《光武帝纪》记载正确,还是《天文志》记载正确呢?中华书局出版的《后汉书·光武帝纪》校勘记认为吴汉入屠成都的时间是戊寅。此说不确。吴汉入屠成都的时间应为辛己。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釜底抽薪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刘秀为了彻底消灭武装割据势力,发动了对盘踞西北的军伐隗嚣的讨伐战争。战事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刘秀的部下耿弇在攻打高平城时遇到了劲敌。守城的是隗嚣的大将高峻,率领兵众一万多人坚守达一年之久。  相似文献   

5.
《汉书》的作者班固的生年,各书均作公元32年(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其依据是《后汉书·班彪列传附班固传》云:“及窦氏宾客皆逮考,(种)竞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同书《窦宪列传》又说,窦宪死于永平四年(公元92年)。从此上推六十年,为公元32年,此即班固生年。上说似根据颇足,但细检史籍,却发现还有问题。第一,班固在《汉书·叙传》中称:“有子曰固,弱冠而弧”。颜师古注“弱冠”是“谓年二十也。”班固之父班彪死于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照此则班固应生于建武十年(公元34年)。第二,范晔《后汉书》班固本  相似文献   

6.
西汉末东汉初期,北部边疆出现了一个由匈奴贵族扶持的以卢芳为首的割据政权,称其号为"汉"。作者认为至建武六年(30),卢芳割据政权控制地域包括西汉时期的8个郡域,即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代、安定和北地郡的全境或局部。建武十四年(38)始,随着东汉完成内地政治统一而将着眼点转向北疆地带、其割据势力内部矛盾升级,所控制地域逐渐被东汉军攻取而趋缩小,直至其灭亡。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陵     
《文物》1975,(11)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五公里一,南距骊山一公里,北临渭水。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娃赢名政,是我国古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他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人民力量的支持下,通过统一战争,结束了战国割据分裂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奴  相似文献   

8.
淳化县文化馆征集到一件铜碟。该碟铜色紫红,浅腹侈口,圈足。器表光洁,无锈蚀。口径9、圈足径5,6、高1.2厘米。腹内饰阳纹双鱼,铸“宜侯王大吉羊(祥)”六字,隶书。外底铸隶书阳文三行: “建武十年三月丙申周仪造”“建武”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建武十年”即公元34年。自铭年代的铜器,在淳化县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9.
论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谓东汉光武当朝,有“退功臣而进文吏”之举,此事史证甚多,无庸赘言。问题在于,建武功臣中的许多人物与在政治上取代他们的文吏阶层,实际上具有相近的学术素养和行政经验,王夫之称他们“皆出可为能吏,入可为大臣者”,光武何以却要舍近求远,罢退功臣,招揽大批文吏入朝呢?再者,光武称帝时功臣势力之大,足以改变三公人选,他们何以又接受光武处置,相继让位于文  相似文献   

10.
打开河南省地图 ,可以看到叫“双庙”的地名很多。南阳市有双庙乡 ,商丘市有“双神庙” ,偃师县有双庙村 ,博爱县、获嘉县等细数不下十来个叫“双庙”的村庄或地名。有“双庙”的地方都有“双神庙” ,两座庙宇并排而建 ,都祭祀着两位可歌可泣的为祖国统一而战的英雄 ,一位叫许远 ,一位叫张巡。许远为浙江省宁海县人 ,张巡为河南省南阳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 75 5年 )安禄山叛乱 ,大搞潘镇割据。唐至德二年 (公元 75 7年 )许远任睢阳 (今商丘市 )太守 ,张巡任清河县令 ,先后起兵抗击叛乱 ,维护国家统一。许远是位虚怀若谷的人。他虽然位…  相似文献   

11.
自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李雄称成都王,刘渊称汉王,至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止,在中国北方及西南地区先后出现了賨、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族和汉族建立的十六个割据政权。这些各自独立的国家此兴彼替,割据称雄,长达一百三十余年之久,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时期。对于十六国时期的史学状况,及其在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历来在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研究者甚少,在史学研究领域中是个薄弱的环节。此期的史学之所以被冷淡,  相似文献   

12.
王瑛 《成都文物》2000,(4):65-68
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当此军阀混战、藩镇林立之时,地僻西南的四Jl!地区也先后有王建、王衍父子与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据称帝,统治达五十余年,是为前蜀(公元907—925年)与后蜀(公元934叫65年)。这是历史上继三国蜀汉政权灭亡后六百多年又出现的两个地方政权。前后蜀割据政权的建立,客观上阻止了战乱向四Jl!地区的波及,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3.
<正>东汉光武帝的度田是学界近来比较关注的问题(徐畅《从南阳到长沙:汉光武帝的度田政令失败了吗》,《文史知识》2020年第8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就其相关问题再作一些探讨。一、传世文献中的度田记录。关于东汉光武帝的度田,传世文献中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条。建武十五年六月(一说四月),“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十六年“秋九月,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589年)是我国古代战争频繁和政局最不稳定的时代。从魏文帝起至晋武帝灭吴,统一全国,经历了60年的战争。西晋统一后,全国仅11年(公元280—291年)无战争。随后,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时,前后共经历了148年的长期战争,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几乎遭到彻底的破坏。东晋和南朝统治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发生过战乱和政权更替,以及南朝与北朝之间的战争。但从全国整体来看,东晋和南朝时期战争较少,政局较稳。所以,长江  相似文献   

15.
一、空间性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地理环境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条件,但是一个重要条件,它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它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过程,影响历史变化发展的具体过程,如“古代汉族经济文化的根据地是黄河流域,黄河下游即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地方,经常有发生洪水的危险,齐桓公葵丘之会,为诸侯起五禁,其第五禁“无曲防”,就是禁各国专水利害鄰国,东汉明帝永平13年(公元70年)治河诏里说:“左隄(北岸)强则右隄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下游地方)”这两句话最足以说明黄河必须进行统一管理,否则就无法进一步发展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战国时白圭自称治水比禹还强,孟子斥责他说:“禹按照水性治水,以四海为壑,你治水以鄰国为壑,正是人们的共同灾害”,在割据局面未曾消灭的时候,名国自然要实行白圭的治水法,汉族一向有禹治水的神话,正反映着统一治河的共同要求,这种要求可以成为“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注一)可见黄河这一地理环境对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略论冯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代的冯道(公元882—954)是我国历史上颇受訾议的人物,千百年来,凡是提到冯道的,大抵毁之者多,誉之者少,他的名字几乎成了贰臣的代名词。欧阳修骂他“可谓无廉耻者矣”,司马光骂他“乃奸臣之尤”,清代的王夫之说:“道之恶浮于纣,祸烈于跖。”一个比一个慷慨激昂,一个比一个措辞尖刻,冯道简直成了罪恶的渊薮。这其中当然也有为冯道辩护的史学家,清代的赵翼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论及张全义、  相似文献   

17.
北朝(公元439—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它上承割据混乱的五胡十六国,下启统一强盛的隋唐帝国。文化上,北朝较同一时期的南朝落后,但政治制度上的成果却远超南朝。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提出,隋唐制度的源流应归于北朝。这一观点推动了北朝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上的北部边疆,是个瞩目地区。自秦统一至清亡二千余年,诸如秦、汉与匈奴剧战于漠北,十六国时期“五胡”势炽南下中原,隋、唐与突厥、回鹘(回纥)的战和关系,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以及沙陀、汉族几大军阀集团混战于中原等地区,大都肇因或者直接发生在北部边疆地区。然而,从历代统一与割据、治与乱这一关系来考察北部边疆地区的历史,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即规模较大、次数较频繁的战乱和割据,大多发生在五代及其以前几个朝代;五代以后,虽有战争和动乱,有的战乱规模也属可观,但总的说,波  相似文献   

19.
(一)“载记”和“世家”唐房玄龄等所撰《晋书》130卷,叙述历时约一个半世纪(公元265——420年)的两晋历史。其中“载记”30卷,专门叙述与两晋约略同时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在北中国建立的割据政权的史实。“载记”这一名称,最早出自班固之手。《后汉书·班固传》云:“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新市、平林首领刘玄、西南割据者公孙述等,都曾在东、西汉交替之际建号称帝;东汉统治者既以汉王朝正统自居,于是在撰写历史时别创一目,用“载记”来叙述这些他们认为是“僭伪”的人物,以区别于“列传”。嗣后,《东观汉记》就正式在“载记”例目之下叙述平林、下江事迹(刘知几:《史通》“题目”篇。今按,《东观汉记》自唐以来失传。后之传本乃清人辑自《永乐大典》等书,其中置刘玄以下  相似文献   

20.
潘耀 《黑龙江史志》2014,(5):186+188
<正>翻开中国的历史,在唐宋两个朝代之间,有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史称"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经历了五十三年,这是一个充满复杂趣味的年代。这个时期中央政权的号召力变得十分脆弱,各地诸种割据势力我行我素,战争和武力成了此时人们遵守的信条。政权更替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这种大动乱造成社会经济的大萧条,而尤以北方更为甚。当时中原地区是名义上的中央政权,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