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悬泉汉简的记载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汉代重视天马轻视骆驼的原因。汉代张骞通西域后,骆驼被逐步引进汉地,其作为外来"奇畜"不为人知与熟悉,也缺少相应精湛造型的艺术品,与唐代出现的大量骆驼文物相比,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因而汉代人们梦幻的天马成为真实的外来引进物种,代替真实的骆驼成为了充满想象的神奇动物。可见汉代丝绸之路真正的标识符号应是天马而不是骆驼。  相似文献   

2.
汉代画像石的装饰图案最为显著的特征体现在其边框装饰、基底纹样和一些以雕刻各种装饰纹样为主的画面上。这些装饰图案不完全是为了美观,其背后隐含着汉代人的升仙和追求吉祥如意、美化理想生活等民俗思想、寓意和忠孝观念、厚葬风气等。  相似文献   

3.
(三)在探访世界屋脊黄金之谜的漫漫途程中,巴哈毛里沟石壁上的岩画将笔者的注意力引向大地、引向人、引向由黄金导演出来的黄金文化上。 巴哈毛里沟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加乡政府所在地东12公里处。昆仑山支脉布尔汗布达山延伸至此,托索河与卡可特尔河汇合后流经这里。在陡立的岩石壁上,古代的青海人遗留给后人的是大小九幅岩画。画中绘有骆驼、山羊、牦牛、马、鹿等图案。其中第六幅和第九幅有三个符号性图像,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压胜钱中,许多钱上有带钩图案。《中国钱币》2010年第3期发表了刘春声先生题为《趣味盎然的早期压胜钱》的文章。文中介绍了五枚汉代压胜钱,其中三枚都有带钩图案。那么为什么汉代压胜钱上会有带钩图案,这种图案代表什么含义,它为我们研究此类压胜钱的性质、用途和断代提供了怎样的依据和启示,本文试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5.
吴鹏 《黑龙江史志》2011,(19):32-33
两汉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营口市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汉代铜镜,一件是西汉连弧铭文铜镜,一件是东汉"宜子孙"凤鸟纹铜镜.两镜制作规整,图案清晰,反映出汉代精湛制镜水平,也集中体现了汉代的经济政治状况、人们的审美和思想观念等历史文化内涵,渗透着我国古代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汉代工艺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常作为墓葬中的随葬品。它本是古代照面的用具,但纹饰的题材图案和铭文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各时代的思想情趣和社会意识等文化面貌。下面我们就从汉代铜镜中的铭文探讨汉代人的情感。由于这些铭文中的情感相互交织着,我们就简单将它们分类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汉代的化博大精深,汉代的服饰又是多样化和民族化,在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服饰,我们在研究探讨这些问题时都离不开实物资料。因汉代的服饰保留下的并不多,人们只能从画像砖中的人物图案以及陶俑中的装塑中看到汉代人的服饰。成都新都区杨升庵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汉代画像砖、陶俑物,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居成都市区县级博物之冠。这些汉代画像砖、陶俑题材广泛,具有地方特色,是研究汉代地方服饰、装饰的重要的史料。从这些物中使我们看到了四川地区汉代民间艺人、劳动以及其人的装束特征,从而使我们在研究汉代服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对馆藏的一部分汉代画像砖中的人物和陶俑的造型、服饰装饰等问题,浅谈汉代四川民间服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2018年,徐州博物馆、新沂市博物馆联合对前沟汉代墓地其中两个土墩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9座.墓葬形制多样,排列有序,在年代上有一定承袭关系.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墓葬时代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前沟汉代墓地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汉代土墩墓群,该墓地发掘为研究徐州地区乃至江苏汉代土墩墓类型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9.
旧说西汉雁门郡治在今右玉县南。据最近报道,内蒙古集宁北边的二蓝府沟位于汉代雁门郡正北约400公里的群山中,沟的西南约4公里有克旦孟营村,村有古城一处,面积长约500米,宽约900米,有小河自城内穿过,汉代的阴  相似文献   

10.
汉代鱼鸟图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鸟图是汉代文物上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一般以一鱼一鸟组成一个图案单元,亦有两鸟一鱼或一鸟数鱼组成一个单元者。鱼可辨者有鲤,鲫等。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上,还常见鲟鱼的形象。鸟可辨者有鹤、鹳、凤、雁等。关于这种图案的涵义,有人认为:鸟为瑞禽,而“鱼”“余”同音,是“富裕”的象征。所以鱼鸟图是“人们追求富足,向往胜利的思想反映,寄  相似文献   

11.
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因其能吃苦耐劳,又能驮运致远而备受游牧民族的喜爱。为了祈求骆驼能够繁衍兴旺,古代牧人们喜在精美的丝绢上精心描绘骆驼神。由于时代久远,这种绢画已十分稀少,笔者在蒙古乌兰巴托“骆驼博物馆”中,有幸看到了一幅驼神画。 这幅绢画上,描绘着一峰正在奔跑的骆驼。在骆驼背上,骑有一位神勇可怖的人:他有三只眼,右手持一道尖头令牌,左手持法器,蓬发直竖,飘带飞舞,祥云缭绕在骆驼与神人背后。这位骑驼的神人,就是蒙古草原上传说中的骆驼神。 在蒙古草原和沙漠地区,牧人们对骆驼神十分崇拜,相信他可以…  相似文献   

12.
雇于大商号,驼户只收“脚钱”(运费),往来于丝路上的商人、使者,大多都骑骆驼。有些大商号,自己经营驼队,如民国时期张掖裕泰隆商号就有庞大的驼队,其足迹东至包头、京津,西达西域。驼队所经之地,大都是沙漠、戈壁和草原,往往数十日渺无人烟,因此每一帮驼队,必须有几只骆驼专驮帐篷、水桶、炊具及行李皮衣之类。有妇女小孩的,则在驼背上搭一驮轿,上有篷盖,像大篷车一样,可以在上面坐卧。驼队每11只骆驼为一小队,俗称“一把子”。最后一只驼的驼颈上或夹杆上挂一只扁圆桶形的铃铛,以防驼只夜间断缰走失。每一把子骆驼,必须由一至两人专管专拉,这些人叫“驼把式”,多年甚至一生拉驼的人则称“骆驼客”。他们经验丰富,夜不迷途,有的可以在行进途中睡觉。每只驼一般驮重100公斤,俗称一个驮子。不论装卸,都由驼把式个人操作,无需别人帮助。途中若遇狂风大雪,帐篷搭不起来,驼把式们就把骆驼拉成一个圈儿卧倒,人们在圈中拂开积雪,铺上栽毛褥子和脚镫毡,盖上大皮袄,睡在骆驼颈项下面。骆驼颈下的嗉毛可以把人完全覆盖,人就可以温暖地度过风雪之夜。在河西驼队中,民勤驼队独具特色:一是行走与歇息时间的不同。宁夏驼队和蒙古驼队出外长行,一般是昼行夜宿。夜间骆驼吃草...  相似文献   

13.
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汉代铜镜,一件是官方机构"尚方"制作的四神规矩镜,一件是当时的私家作坊侯氏制作的神兽镜,两镜制作规整,图案清晰,反映出汉代官方和私家的制镜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现而今北京城30岁往下的人,面对一幢幢新式住宅楼群和一片片小区绿地,画儿一样的场景,恐怕连想也想不出解放前的旧北京是个啥模样儿。 “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残破的城墙,汪着臭水的护城河畔,缓慢疲惫地走着由打“口外”拉来的骆驼。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铜铃  相似文献   

15.
父亲任弼时有三个绰号:“骆驼”、“被子”和“党内的妈妈”。“骆驼”是忍辱负重的意思,叶剑英曾写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而叫“被子”,是因为父亲为人厚道、公道。  相似文献   

16.
这里发表的汉綉残片是马衡先生生前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汉代织綉的一部分。这部分汉绣残片,从它片断的图案上看,有飘渺的风云、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猛兽、层叠的群山、狩猎和供养的人物以及秦汉铜镜上常见的带状花边等,可以看出它当年是绸本"辫綉",上面有赋染朱墨形象生动构图缜密的狩猎图案,是汉代刺綉图案中表现生活最完美的典型作品,不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巧思,而且表现了汉代丝织刺綉工艺技术的高度成就。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引言在中国古代,鸟类图案是各种艺术作品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商周及其之前,各种高档次的礼仪仪式活动的用具上,如青铜礼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等,鸟类图案装饰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并且胜过龙类图案的地位。反映鸟类图案的作品,起源很早。在中国对后世的艺术作品产生重要而广泛影响的鸟纹作品,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图案。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图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乌鸡沟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西南约十余里的乌鸡沟一组,是一处汉代中小型墓地。2003年,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对其中8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文物,为研究该地区的汉代墓葬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文物中,除极少数素面素身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有各种各样的纹饰图案。这些纹饰图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着,时代不同纹饰图案也各异。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纹饰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既有继承和保留,又有发展和创新。史前,属于一种自然描摹的时代,纹饰图案简单朴实,自然奔放,主要表现在一些彩陶器物上所描摹的花纹。商周时期则崇拜鬼神,铜器上大量出现自免费龙、凤、雷纹。春秋战国是一个自由奔放的时代,铜器和漆器上以鸟兽、攻战、狩猎作为纹饰的主体。汉代以石刻墓砖上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汉代画像艺术,是指汉代的艺术匠师刻划或模印在砖头和石板上的艺术图案,因为这些艺术图案刻划前要先描绘,形象很带绘画性,它们经过匠师的进一步雕刻加工,审美趣味浓厚。汉代画像艺术的兴盛,是和汉代的“厚葬”之风紧密相联的.汉人视死如生,人们不但要仿照生前住宅形式修造墓室,随葬大量生前使用过的物品,还要将墓室壁面装饰得富丽堂皇,而在基砖或基石上刻划出各种图案,就是这种装饰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汉代,用各种雕刻画像装饰墓室的风气遍布全国,而以山东、河南、西安、四川等地最为集中,贵州境内出土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在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