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洵 《史学集刊》2012,(3):51-57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重庆,遭受到日军残酷的无差别战略轰炸。由于中国的抗战及重庆战时首都的独特地位,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战略轰炸,不仅引起在华西方人士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远东各国,尤其是中、日、美三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同时,重庆在反轰炸斗争中的英勇行为,一方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日本既定军事战略目标的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美远东战略的调整和远东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姚旭 《民国档案》2017,(4):103-110
重庆大轰炸中,日军对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致使在渝外国使领馆、军舰、新闻机构、洋行、教会及其附属医院、学校等遭受多次轰炸,给第三国机构及外侨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面对日军暴行,各国纷纷采取迁建使领馆、提出抗议、修凿防空壕洞等应对措施.重庆大轰炸中日军对外国机构的轰炸,是日本为达到其战略目的,以牺牲在渝第三国利益为代价,对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的必然结果,是对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公开践踏,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全人类犯下滔天罪行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
经盛鸿 《百年潮》2009,(5):62-67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立即对手无寸铁的民众与放下武器的战俘进行疯狂的血腥屠杀,伴之以抢劫、强奸、焚烧.日军的恐怖暴行持续了6周,南京城成了一座人间的"活地狱".日军为了掩盖其惨无人道的屠戮,避免引起国际国内民众的抗议,用大量的图片精心"制造"南京"祥和"景象.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公然违背国际空战条例,对中国除吉林、新疆、西藏外的省份实施了大规模的无差别轰炸,制造了一系列重大惨案,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近40年来,随着抗日战争史和日军侵华暴行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惨案的研究逐步受到学界关注和重视,并大体经历了起步、推进和提升三个发展阶段。学界围绕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惨案的发生、人员伤亡、因应举措和社会影响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深化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惨案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史料、拓宽研究视野和创新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1937年12月,美、英记者一部分留驻南京,深入前线,采访报道中国守军的保卫战与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大屠杀暴行;另一部分则因日军当局拒绝一切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只得集中在日军后方的上海,从各方面采访报道日军对南京的攻势与沿途暴行。这两方面的报道共同构成了西方传媒关于南京战事的完整新闻内容。美、英记者关于南京保卫战的报道与评析...  相似文献   

6.
正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进行的无差别轰炸,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非人道暴行。其在战时曾吸引国内外多方关注,但战后并未得到正义审判和追究。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研究,既要关注中日双方的行为后果,也要探讨国际社会多方的影响互动;既要弄清历史真相,也要澄清历史认识;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其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继又乘势攻占泰国(原名暹罗)、马来西亚等国(当时为英、法殖民地),气势嚣张。一九四二年初,日军企图占领缅甸后,直逼英属印度,同德、意、在伊朗会师。英国根据当时的形势,要求中国出兵缅甸,截击日军,以阻击其进攻印度。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已经四年,沿海城市均已陷落,国际交通,只有确保缅甸安全,才能利用仰光海上通航,勾通中、印、缅公路,作为争取外援通道,经过中、美、英首脑会商,达成协议,美国派史迪威将军为中国战区统帅部蒋介石的参谋长兼任美军驻华部队司令。蒋介石先…  相似文献   

8.
日军对南京的空袭既是其实施"速战速决"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日本战争罪行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自1937年8月15日首次轰炸到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就日方的作战部署而言,1937年8月15日至9月上旬为第一阶段,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主要以配合淞沪陆战及消耗中方空中力量、获取制空权为目标;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第二阶段,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侧重攻击军事设施、党政军机关驻地及重要的公用设施,妄图制造恐慌,以打击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11月下旬至12月13日为第三阶段,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主要以协同攻占南京为目的。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不仅起到配合日本地面侵华部队作战、加快日军侵华进程的战术效果,而且还对中国军民后续的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日军通过空袭南京及周边的中方航空基地,一方面极大消耗了中方本来就比较有限的空中力量,最终日方掌握了制空权,使本来就不对等的中日两国军事力量之对比更加倾斜于日方;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和打击了南京国民政府中部分具有投降倾向官员的抗战意志,进一步促进了投降主义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9.
侵华战争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英、美等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附属国,并配合希特勒在欧洲的进攻,企图加速解决中国问题,变中国为其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海南岛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1939年2月10日日军开始入侵海南,农历三月初,日军十六警备司令部陆战队(简称“十六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南亚各国战场的败局已定。中、美、英等盟军为了防止入侵东南亚各国的日军从东南沿海撤退,堵住日军海上退路,决定增兵台湾海峡,对东南亚战场的日军形成包围态势。但由于盟军对台湾海峡的气候条件不甚了解,一时不敢贸然出兵。所以,中国东南沿海的气象情报,成为整个战略的关键。经中、美两国谍报人员的多方侦察,发现台湾海峡的一个小岛屿上即乌丘岛航标站中存有丰富的气象资料。  相似文献   

11.
侵华日军对南京的“文化大屠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华日军对南京的“文化大屠杀”文/孟国祥日军在侵占南京期间,无视国际法规,在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同时,公然以轰炸、纵火、劫掠等暴虐、野蛮手段,上演了一幕摧残和毁灭中国文化的"文化大屠杀"。教育科研机构的厄运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战前曾是中国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2.
1.蒋介石密代电(1943年5月1日) 孔副院长勋鉴:关于英、美筹议之国际货币问题,经交本会①参事室研究,兹据呈送研究报告前来,特将原件随文抄转,即希核议为盼。中正。辰。东。侍密。附抄件一份抄件英美战后国际货币计划之比较与我国应采之态度英、美两国之稳定战后各国通货计划,就其目的言之,几全相同,就其所采之手段言之,亦大致相同。惟两计划所拟想之制度及办法,仍有重要之异点存在。将来英、美两国谅可在其初步磋商中,商得一折衷之计划,提出联合国货币会议,以为讨论之根据。故吾人此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外围保卫战中殉国的饶国华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随即分兵数路进攻南京。蒋介石急调川军5万余人扼守外围阵地。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饶国华接到命令,率部星夜赶到广德,部署兵力,迎战入侵之敌。饶国华,四川资阳人。他在接到出川抗日的命令后,即表示“此行为国抗战,不成功,便成仁”。抵达广德后,他立即亲赴县城东部的界牌构筑工事。11月25日,日军第十八师团4000余人与中国守军展开了激战,饶国华亲临前线指挥。次日,日军出动20多架飞机轰炸广德我军阵地和中国飞机场,然后以坦克、装甲车开道,大批日军蜂拥而至。双方展开血战,终因武器…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重要政治事件,而且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就英国而论,其媒体报道的“第三者”立场,在国际舆论界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其政府却因在远东事务中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而采取了审慎态度.西班牙因在内战中“两个西班牙”泾渭分明的情况下对此出现不同的解读,共和立场的媒体广泛报道了日军南京暴行;支持法西斯叛军立场明显的媒体,则在报道中对日军的暴行进行了袒护.意大利因与日本的盟友关系,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新闻管制政策,但从其相关报道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其对日军在中国侵略进程的关注以及日军的残暴.同情中国抗战的苏联则通过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传出的消息或援引中西媒体的内容,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进行了客观的报道.尽管西方国家立场各异,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关于日军在南京的残忍暴行等消息已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5.
1937年10月4日到1941年12月15日,美国《时代周刊》共刊载了4篇有关日军轰炸南京和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告。1937年10月4日题为“正如宣布的那样”(Asadvertised)的报道,是美国记者在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在9月20日宣布要对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后星夜兼程赶往南京,亲历轰炸后所写的长篇报道,报道写道:“那些年纪太小、太老、太穷、病得太重或是什么都不懂而没有离开南京的中国人被大批屠杀”;第二篇报道(1937年10月11日)刊登了宋美龄的英文日记摘要,由于其地位特殊,日记读来耐人寻味;接下来的一篇1938年2月14日题为“证人”的报道,引述了当时在南京的《芝加哥日报》远东资深记者斯蒂尔的描述:“一位日本士兵站在不断增大的尸堆上,将步枪子弹倾注在任何还能动弹的尸体上。对日本人来说这也许是战争,对我来说却是谋杀”;最后一篇,时间为1941年12月15日,这时候外界对日本军在南京的暴行了解已经比较全面,报道明确指出:“日军占领并洗劫了南京,犯下了一些现代史上最可怕的暴行——大规模屠杀平民,并强奸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由于《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媒体,有很高的信誉,上述报道,特别是宋美龄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37年8月到12月,日军对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以迫使中国政府和民众屈服。但轰炸却波及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在华利益,引起了欧美多国的不满和对日交涉。日本政府和军方却态度蛮横,甚至向这些国家发出要求其机构和侨民限期离开南京的最后通牒式通告。这场交涉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欧美对日首次外交交锋,虽然没有对局势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政府宣布撤离南京前往汉口和重庆,1937年11月22日美国大使离开南京前往汉口。由于南京尚有18名美国公民拒绝撤离,大使馆二等秘书艾奇逊、帕克斯顿和武官助理罗伯茨上尉留在南京大使馆,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及与国务院保持通讯联系。12月7日艾奇逊认为他们已为留在南京的美国人做了能做的一切,并将自己的住所留给美国人在危急时刻使用。12月9日,光华门等地爆发战斗,艾奇逊等一行于下午3时离开南京市区,登上停泊在下关江面的帕奈号撤离南京。以下一组电报①报告了其间南京的情况和发生的事件以及他们亲历帕奈号遭受到轰炸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政府宣布撤离南京前往汉口和重庆,1937年11月22日美国大使离开南京前往汉口。由于南京尚有18名美国公民拒绝撤离,大使馆二等秘书艾奇逊、帕克斯顿和武官助理罗伯茨上尉留在南京大使馆,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及与国务院保持通讯联系。12月7日艾奇逊认为他们已为留在南京的美国人做了能做的一切,并将自己的住所留给美国人在危急时刻使用。12月9日,光华门等地爆发战斗,艾奇逊等一行于下午3时离开南京市区,登上停泊在下关江面的帕奈号撤离南京。以下一组电报①报告了其间南京的情况和发生的事件以及他们亲历帕奈号遭受到轰炸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日军对自贡井盐基地的轰炸与中国的防御徐勇日军对中国西南井矿盐生产基地的大规模空中攻击,即通称的“盐遮断”轰炸行动,是日军统帅部所推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专项轰炸,其企图是摧毁中国内地的产盐基地并切断盐的运输通道。它构成了日军侵华作战史上的特殊一页,然而学...  相似文献   

20.
1937—1938年,上海、南京、武汉相继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日军实施以炸迫降战略企图的最主要空袭目标。据重庆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南大学教授潘洵介绍,为彻底“摧毁中国抗战意志”,日军下令对重庆实行大范围轰炸。1938年12月2日,日军总参谋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代表天皇向侵华日军传达天皇敕令“大陆令第24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