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档案》2021,(3):73-86
1937年1月初起,中英之间就广梅铁路借款进行了半年左右的谈判交涉,在中国的坚持和英方的努力下,英国突破了新四国银行团关于对华借款问题的限制,得以单独对华贷款,但在中国把中央银行改组为中央准备银行和提供盐余担保等问题上,双方一度僵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英双方均以更积极的态度推进谈判,对借款基本条件互相做出妥协,最终在7月30日签订了借款合同。广梅铁路借款虽因中日战事扩大未能在伦敦公开发行,但有关谈判交涉促进了战时中英财经合作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1935年底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是中英债务关系的重要时期。法币改革后英国因担忧日本反对,未能立即对华提供金融借款。此后英国对华经济政策有所转变,中英铁路借款的突破与出口信贷领域的交涉,推动了双方的金融借款谈判。1937年中英金融借款谈判中,中国答应英国所提多项条件,英国积极推动借款不受新四国银行团影响,但该借款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而搁浅。这一时期的中英金融借款交涉为全面抗战时期中英达成多笔借款打下基础,但同时英国延续此前对华借款中的附加条件,以获取更多在华权益。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共计从外国获取了25笔借款,其中美国对华借款共6次,借款金额总计6.7亿美元,其约定信贷量和实际动用量分别约占中国战时对外信贷总量和实际动用总量的53.4%和70.8%,借款条件不仅大大优于晚清和北洋等时期的外债,也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同期苏、英等国家的对华借款。尽管美国给中国的借款与其给欧洲各国的借款仍有差距,但在客观上,美国战时对华借款毕竟给了中国抗战极大的帮助,其积极作用和在中国外债史上的进步意义应该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统治时期的盐务和“盐务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世凯攫取政权后,为筹措军政费用,实现“武力统一”,以盐税为担保,于1913年4月26日与五国银行团签订总额二千五百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这笔借款的条件之一是中国政府必须用洋员襄助整顿改良中国盐务。袁世凯继聘任英国治盐专家丁恩  相似文献   

5.
1924年2月18日,上海出版的《民国日报》以《武昌市政五千万大借款竟成立》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武昌市政筹备处意图委托英国人向伦敦资本团借款5000万元进行市政建设之事。报道详细记述了借款的内容,称该项大借款"且美其名曰垫款,以此遮掩社会耳目,用心固为奇巧,而断送土地主权,其罪实不可逭也。"此报道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长沙《大公报》、《上海晚报》等报大量发表旅居外地的湖  相似文献   

6.
本人收藏有一枚1913年民国善后大借款债券,属于借款国五国之一的俄罗斯债券。此券:绿色黑体字,高458mm,宽332mm,共两页。首页为票面,后页为付息表,票面印有:英、德、法、俄四国文字。债券发行总额2500万英镑,相当于德国51125万马克,或法国63125万法郎,或俄国23675万卢布,或日本24490万日元。  相似文献   

7.
2012年10月9日,英国邦瑞房地产公司北京代表处在英国驻华大使官邸举行了成立庆典。作为全英最大的住宅开发企业,邦瑞在英国业内的领先地位超过50年,拥有9000多块储备土地和2.5万套新建住宅,每年为伦敦创造产值20.4亿元人民币。据邦瑞中国区总裁白兮介绍,对中国富人来说,去欧美等国家买房定居甚至移民早已不是新鲜事。现阶段,人民币相对英镑、美元持续升值,加之中国房地产业正进入限购期,海外  相似文献   

8.
数字     
《神州》2012,(13):11
200万镑英国媒体7日报道,窃贼5日夜间潜入英国达勒姆大学东方博物馆,盗取两件中国清代艺术品:1只玉碗和1尊瓷雕,价值近200万英镑(约合1994万元人民币)。72亿美元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今年春节中国人境外奢侈品消费达7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  相似文献   

9.
李传玺 《江淮文史》2008,(6):109-122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抗战进入极其艰难的相持阶段。恰其时,美国给予中国第一笔战时借款,给中国抗战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么,这笔借款是怎么来的呢?它是由时任驻法大使顾维钧引起,陈光甫直接商谈,新任驻美大使胡适的外交保证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1938年10月6日,胡适正式出任驻美大使。早在10月4日,陈光甫(时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1938年9月前往美国进行战时第一次借款)同美国财长摩根索就借款问题正式谈判。由于摩根索对陈光甫的信任,以及对中国抗战的同情,谈判进行得很顺利。  相似文献   

11.
1919年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9年中英就西藏问题进行了交涉。北京政府提出解决西藏问题的新建议。英国希望迅速解决西藏问题 ,交涉时在西藏与中国内地分界线问题上表现出灵活的立场 ,但北京政府突然中断谈判使其感觉受到了愚弄 ,并在外交上对中国进行了报复。日本干预西藏问题的谈判 ,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北京政府采取“拖延”谈判的策略 ,对英交涉的立场也越来越强硬 ,最终挫败了英国迅速解决西藏问题、侵犯中国主权的图谋。  相似文献   

12.
1914年5月31日,北洋政府财政部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整理广东纸币办法及拨用盐款合同》,规定由善后借款中整顿盐务费内拨出一百万英镑为准备金,由中国银行发行伍元特别券,用于收回广东辛亥革命时军政府发行加盖军政府戳记的原广东官钱局钞票和此后的粤省军政府军用钞票。中国银行广东伍元特别券在许多著作和资料中都说是大洋券,  相似文献   

13.
晚清郑工借款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徐乐 《史学月刊》2003,247(12):42-47
郑工借款是清政府早期实业性借款之一。1887年,清政府为修堵黄河决口,在户部财用匮乏、各省协款不济的情况下,为应急需向英国汇丰银行筹借行平银100万两,是为第一次郑工借款;次年因用款不敷,再向汇丰银行筹借库平银100万两,即第二次郑工借款。两次郑工借款的举借过程,反映了清政府对外债作用的认识逐渐由军事领域向非军事领域延伸,表明其外债观念正发生着与前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一、中英通使中英关系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8中英关系略史’国民外交丛书社中华书局 1 928中英外交沈惟泰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中英外交史束世微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29中英交涉史蒋予奇上海大东书局1933中英外交史论集王曾才△台湾联经出版事 业公司1979.8中英美关系略史中华民族反英美协会编印 1 942.4英国与中国杜若君外交研究1卷2期 1 939.3英国对华外交与门户开放政策王曾才△中 英外交史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中英两国的最早接触张轶东历史研究 1 958:5中国近代化的延误—兼论早期中英关系的性质 郭廷以△大陆杂…  相似文献   

15.
张文禄 《沧桑》2008,(5):34-35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为争取美国的援助,宋美龄以个人身份出访美国。英国出于战时和战后利益的考虑,积极邀请宋美龄访英,以缓和中英矛盾。但宋美龄拒绝了英国的邀请。  相似文献   

16.
英国与中国的法币平准基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对中国平准基金态度的演变 ,也是英国在远东与日本矛盾逐步激化、对华政策逐步趋于积极的过程。 1 93 5年中国实行法币政策时 ,英国没有加入中国平准基金。 1 93 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 ,英国对该问题仍持消极态度。随着远东局势的演变 ,1 93 9年英国政府为英商银行加入中国平准基金提供担保 ,1 940年同意英商银行加入乙种平准基金 ,1 941年英国财政部直接供款加入中英美联合平准基金。 1 945年中英美平准基金的解散 ,则标志着英国在中国货币金融领域影响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2021,(5)
正从1950年英国承认新中国到1972年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英全面建交谈判时断时续进行了22年。两国谈判的重点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和台湾问题。1950年1月,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希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要求英国在联合国投票时赞成恢复中国代表权,不再与台湾当局有任何外交来往。9月,英国投了赞成票,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因为一些国家阻挠而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新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1,(3):16-16
北京镑 截至2010年12月28日,中国游客在英国已花去约10亿英镑(约合112亿人民币)。这一现象引起了英国人的关注,英国媒体把该现象称为“北京镑”。  相似文献   

19.
在甲午战争后第三次大借款过程中,清廷官员在决策层面不能和衷共济:张荫桓与李鸿章围绕借款主导权的争斗贯穿始终,翁同龢则委蛇其间,无所适从,以致时机延误;胶旅事件后,因赫德介入,才与汇丰、德华银行匆匆签订续借款协议;在借款担保问题上,湖广总督张之洞又极力抗争,反对以厘金作抵,与中央争夺财源。以张荫桓的活动为中心,探讨英德续借款达成的原委,可以展现甲午战后清廷内政外交的诸多面相,有助于了解戊戌年朝局变迁的远因。  相似文献   

20.
陆昆 《抗日战争研究》2023,(2):85-99+160
1938年英国远东政策演变的动力机制可概括为“引子与合力”机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国虽同情中国抗战,却在事实上奉行中立政策。中国于1938年9月要求国际联盟援用《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对日本进行制裁,此事成为促使英国援华的“引子”。中国和英国议会均借此契机施压,使英国政府难以回避援华问题,美国亦通过对华桐油借款做出示范,各方的合力最终推动英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平准基金借款。在英国对日政策方面,1938年的“宇垣—克莱琪”会谈和两次“近卫声明”亦发挥了“引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美国率先抨击日本对“门户开放”原则和《九国公约》的破坏,中国和英国议会亦积极督促英国政府对上述问题表明态度。在各方合力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在1939年1月的对日照会中正面揭露了日本的侵华野心,公开承认日本是侵略者,英国的远东政策也随之走向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