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诉,建议派遣调查团来华.国联理事会迟至1931年12月上旬才决定派遣李顿调查团.在李顿调查团正式组建后不久,日本又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昭示远东局势持续紧张,加快了李顿调查团的东方之行.尽管调查团对外强调"虽近日上海有事,该团仍仅限于调查满洲",但事实上非常关注一·二八事变,在上海停...  相似文献   

2.
"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国联和联合国图书馆"收藏的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分为"S系列"、"R系列"和"BOOK系列",系统地记录了李顿调查团在中日进行实地调查的经过,反映了中日双方和第三方的观点。初步研究表明,国难当头时刻,中国各界尤其是东北民众,向国联调查团和国际社会全面揭示了日本蓄谋制造事变、扶植傀儡政权的事实,是研究九一八事变和十四年抗战史的最新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顿赴华调查中国事件期间致其妻子信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决定派调查团赴中国调查事件真相,调查团团长由英国人李顿(Victor Robert Lytton,1876—1947)担任。李顿率国联调查团于1932年3月14日抵达上海,先后赴南京、汉口、北平及东北各地调查,并在完成调查报告书后于9月5日离华。在中国近6个月期间,  相似文献   

4.
马占山再起抗日后不久,国联派出的李顿调查团到达哈尔滨,为了向全世界人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罪行,表达东北人民不屈强虏的决心,马占山面晤了李顿调查团的代表,向他们介绍了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违背民意炮制伪满洲国的经过,并表明了东北人民坚决否认伪满洲国,坚决抵制日本侵略和奴役东北人民的严正立场。  相似文献   

5.
张生 《近代史研究》2022,(3):66-83+161
1932年,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赴中国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真相,在上海、杭州、南京、北平等地受到中国各界的热情招待。国民政府与日方一样,在细致接待的同时,向调查团全面表达己方的政治诉求,希望影响其立场。但殷勤的接待并没有改变会谈过程中调查团的严厉苛刻态度,而调查团亦在繁复的调查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路径确认众多关键事实,做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政治判断。李顿调查团的关内之行,体现了国民政府时代外交的姿态和面相。  相似文献   

6.
江湄 《史学月刊》2008,1(4):17-24
梁启超的<新史学>介绍了实证主义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宣言书.梁启超的"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貌合神异,内涵一套将儒家哲理、大乘佛学和现代进化论融合起来的历史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而他后来怀疑进化论、否定历史因果律的思想转变,不能完全归因于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他自觉认识并澄清自己的"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思想界限.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会通中西、杂糅古今,是一套独特的历史观念与历史诠释方式."新史学"的"新"义,不但在于移植西方科学史学于中土,同时也是对传统历史观念与史学思想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7.
洪岚 《史学月刊》2006,2(5):55-59
1932年10月,国联公布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对九一八事变的责任作出最终裁决,也充分说明了对中日东北争端的基本态度。报告书公布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军政要员和外交官、学者及社会名流等纷纷发表意见,围绕报告书有关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因个人的立场和社会角色不同,对报告书的认识和意见并不一致,但总的趋势则是开始丢弃对国联和各列强的幻想,逐渐认识到维护中国的独立、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依靠中华民族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李顿赴华调查中国事件期间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3月-9月.国联派出调查团专程赴中、日各地,对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日本侵华事件展开调查。该调查团团长李顿在此期间所记日记,较为详尽地记录了以他为首的国联调查团同中、日两国军政要人、各界人士会谈情况,也反映了中、日之间存在的巨大分歧及其本人的一些看法.还有对最后形成的报告书的总结性陈述:这里所刊李顿日记与本刊前两期登载的李顿信件来源相同,可互为对照。日记记载时间虽不如信件完整,但内容上更侧重于工作事务方面,因而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越 《史学月刊》2007,5(9):94-102
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共同构成了"新史学"思潮的开端。《中国史叙论》表现为"建设"大于"批判";《新史学》表现为"批判"大于"建设"。两者都以建设中国的新史学为共同目标。"新史学"思潮涵盖了许多不同政治取向、却都看重史学的社会功能并且要求改变旧史学面貌的多数进步学人。"新史学"思潮以批判旧史学为特征,但是其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努力和撰述新型中国通史的尝试等学术建树,亦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将此事诉诸国际社会,希望国际联盟伸张正义,结果是国际联盟决定组建调查团,赴远东调查中日冲突。一般研究将调查团置于九一八事变后的叙述框架内,强调调查过程和调查报告书,对调查团的产生过程缺乏整体研究。在国联调查团产生问题上,中国不仅与日本在国联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论争,而且强烈呼吁英美等国支持组建调查团,各国之间的交锋异常频繁。以国联行政院第65届常会的三个阶段为时间线索,以中日围绕是否派遣调查团的辩论为叙述脉络,系统呈现国联调查团的产生过程,可以凸显中日冲突的"国际性"和国联调查团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陈仁霞 《民国档案》2001,1(3):73-82
从日军 1 931年 9月 1 8日强占沈阳、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到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在 1 933年 2月 2 4日的国联大会上通过 ,因日本侵华而引发的远东危机延续了一年半之久。这场远东危机最直接的后果是 ,日本用武力粉碎了华盛顿体系 ,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它标志着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的结束和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开始。日本的侵略野心急剧膨胀 ,中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然而 ,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 ,希特勒的纳粹政权也已经在德国粉墨登场 ,并开始毫不掩饰地重整军备 ,这更…  相似文献   

12.
年鉴学派及其所代表的"新史学"当属20世纪最重要的史学现象,它们不仅在法国史学界长期占主导地位,而且对全世界的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兴边富民行动"中的民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边富民行动"是一项有着多项政治、经济、社会目标的行动,也是一项有利于边疆民族关系和谐和边疆安全的国家行动. "兴边富民行动"直接关系到在兴边、固边过程中,不断协调民族关系,推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实现.自2000年全面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以来,这一行动在覆盖面、投入量和社会影响方面都有了重大进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提高了边境民族地区加快与全国同步发展的速度,成为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旨在讨论"兴边富民行动"中的民族关系,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国史学的话语权也发生了变动,以"史界革命"相号召的"新史学"渐成主流。具有近现代意义的西藏历史研究也于此时启动,体现了现实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在历史思想方面实践传统的藩属话语体系向近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转变,在西藏历史研究文本中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得以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15.
在国联会议召开前,英国确定了对李顿报告书的态度:赞同国联通过报告书;赞成报告书的意见,即“满洲”恢复原状是不可能的;模糊地表示不承认“满洲国”,但不承诺永远不承认。在国联会议审议李顿报告书期间英国的态度经历了从“袒日抑中”到对日让步、到基本主持“公道”的变化。英国的远东政策——积极维护和扩展在中、日的贸易利益和避免对日战争,是英国在国联会议上审议李顿报告书时所持上述态度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王福时 《百年潮》2002,(5):40-42
家父王卓然是张学良将军的幕僚、挚友,1933年奉张学良之命任东北大学代校长,在家父的自传里自称他和将军的关系如同左右手. 1928年王卓然由美国留学回到沈阳,不久便被张学良聘为"咨议",并兼任教育他子女的家庭教师.1929年家父和刘仲鸣等人联合十四县民众向奉天省议会请愿,要求挂旗促统.张于当年12月29日,不顾日本威胁利诱,毅然易帜.九一八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东北流亡人士成立救国会,王卓然参加并通过他请张学良出钱支持东北各地蜂起的义勇军,展开游击战争.其时国民党当局抱幻想寄希望于国际联盟主持公道和所派遣的李顿调查团,家父受张命主持东北外交委员会,搜集与日本抗争的证据资料,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出版中英文文件及书籍,发行<外交月报>,主持<东方快报>,作为宣传抗日复土的喉舌.  相似文献   

17.
1931年3月至6月,国联李顿调查团奉命来华调查“九一八”事变真相及中日冲突情形.调查团先后前往上海、南京、汉口、天津、北京、长春、哈尔滨等城市,与各方人士广泛接触与会谈,并展开实地调查.在华期间,调查团收到来自党政机构、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人士和地方民众大量的备忘录、陈情书、函电等材料,声讨日军暴行,请其主持正义,维护和...  相似文献   

18.
1932年3至6月,国联李顿调查团奉命来华调查"九一八"事变真相及中日冲突情形。调查团在华期间收到来自党政机构、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人士和地方民众大量的备忘录、陈情书、函电等材料,声讨日军暴行,请其主持正义,维护和平。本组史料系从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征集而来的档案中辑选。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联调查团为研究者从跨国史的视角审视中日冲突提供了一个窗口。日本对国联介入中日冲突的态度颇为多变,从反对调查团方案到倡议组建调查团,再试图劝诱与引导调查团,最终质疑与否认调查团,态度反复的原因在于日本侵略者的身份。在因应国联调查团过程中,日本始终企图贯彻“满蒙经略”国策,并利用国联集体安全机制的软弱性和在东亚的不适用性,诱导国联调查团为己“背书”。日本因应调查团除利用调查团的时间差以扶植成立伪满洲国的企图外,还存在借助调查团实现伪满洲国地位的国际认可的动机,但最终异化成日本因调查团否认伪满洲国而反对调查团,并最终以退出国联相抵制。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诉诸于国联,控告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联经过多次讨论、决议,决定派遣调查团进行实地调查。日本出于诸多原因坚决反对国联派遣调查团,主张中日双方自己调解,对国联进行直接干涉,虽然阻止成功,但并没有起到公正处理的作用,也没有停止侵略中国的脚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