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更生传略     
李更生,名荃,一八八三年一月二十三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县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少年时代之李更生,虽然当时家境并不宽裕,但他天资聪颖,加之苦读力学,因此进步很快。一九○二年,李更生进入新办的江北高等学堂学习,由于受当时教育救国思潮影响,痛感中国教育事业之落后。遂决心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一九○六年,李更生应皖中当局之聘,历任繁昌、宣城、太和等高等小学校长,一九○九年冬辞职返回淮阴。  相似文献   

2.
悲情李经纬     
11月2日,原广东健力宝集团掌门人李经纬贪污案有了结果。佛山中院认为李经纬行为已构成贪污罪,一审判决其有期徒刑15年,并没收个人财产15万元。  相似文献   

3.
李鱓手札     
"文革"前夕,于南昌市文笔山房发现李鱓写给他侄子道源的手札一通(见图),经专家鉴定为真迹。兹迻录如下: "至好叔侄,滕县未晤。归里门匆匆数言,彼此经年,仆仆天涯,可发一笑。愚已决计家居,近复作出山想,来郡城託钵,为人都之计。十月底离家,三长兄三长嫂暨閤宅安好,无烦系念。愚有急需事是买画笔,贤侄在杭州,而愚不寄书来购画笔,是坐失好机会矣。画笔有五善:一、选料刚柔相济;二、笔尖  相似文献   

4.
韋軒李公考     
孟繁清 《中华文史论丛》2012,(4):349-358,393
《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太保劉文正公》史料來源之一爲韋軒李公撰《文集序》,而"韋軒李公"究爲何人,尚不見有人探究。熊夢祥著《析津志》(已散佚,今有輯佚)及清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順天府志》(殘本),均有"幸軒李槃"的記載。作者以爲"韋"與"幸"字形相近,"幸軒"極有可能是"韋軒"之誤,"韋軒李公"很可能就是李槃。本文對此作了分析,並對李槃相關史事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5.
诗人李老乡     
诗人李老乡文/林染栏目主持人:易东升诗人李老乡每年也就发表三四次诗作,但每次发的都是五六首乃至八九首的大型组诗,且大都发表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名刊上。他出的诗集也就《春魂》和《老乡诗选》两本,但因是精选本,影响颇大,我曾亲耳听到四川攀...  相似文献   

6.
李小建教授     
《人文地理》2005,20(3)
  相似文献   

7.
李义府,唐代瀛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先世曾为小吏,出身寒微。义府有辞学,善为文。贞观年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义府对策擢第,遂授门下省典仪,从此走上仕途。后来,宰相刘洎、马周屡次称荐李义府才思精密,唐太宗召见,令其咏鸟,义府立成诗曰:“日里朝彩,琴中半夜啼。上林许  相似文献   

8.
茶馆李妈     
叶子烟浓厚稠密的烟雾和焦苦刺鼻的烟味儿弥漫在空气里,加上昏黄黄的灯光、竹靠椅、小方桌,还有大红桌、长条凳,白瓷盖碗、长嘴锡壶,再加上小八桂跑堂添水的应答、瞎子的说唱讲古。这是李妈的茶馆,与这份热闹相衬的,还有李妈的古道热肠。兴隆东巷的茶馆就是李妈家堂屋。抗战期间,"坐茶馆"成了新贵阳人(抗战时期避难来到贵阳的人们)的一种特别嗜好,他们怀想叨念故乡之时,茶馆是最解思乡愁之绝佳处了。那时,贵阳的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兴隆东巷当然也不例外。李妈茶馆的独特,是外面的茶馆没法比的。因为她家每天都有瞎子来  相似文献   

9.
李馆地道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惨无人道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从 1 93 8年 5月河南民权县沦陷 ,到 1 945年 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 ,日军侵略者在民权犯下了滔天罪行 ,李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利用地道大打人民战争 ,抗击日伪军的“扫荡”与“清乡”等活动 ,保家卫国。抗日战争胜利后 ,面对国民党挑起的内战 ,李馆人民又利用地道打击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及地主反动武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李馆人民谱写了许多动人的革命篇章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物与旧址 ,忠实地记录了李馆人民英雄英勇奋战的伟大业绩 ,李馆…  相似文献   

10.
正爸爸的眼睛,给予我鼓励;妈妈的眼睛,给予我关爱;李老师的眼睛晶莹剔透,闪着温暖而睿智的光芒。慈祥之光李老师的眼睛,总是慈祥温和的。有一次,在早上交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一项作业忘写了,心急得很。下课了我也没有心思玩,上课了我也没有心思学。快到放学的时候,语文本终于发下来了,我一看得了"优"。怎么可能?老师看错了吗?我心里充满了疑问。放学后,老师对我说:"你落了一项作业,补上  相似文献   

11.
"为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誓在七朝古都开封, 兴建一座与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碑林,把现代书法留传后世,以愚公精神世世代代刻碑不止,我倒下由我弟弟、子孙接着干。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至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利益。特作家训,镌刻于石,嘱儿孙共遵之。"  相似文献   

12.
李绂藻轶事     
童年苦读清代翰林学士、沙湖的李绂藻,在当时的两阳州称得上是一个人物,直到如今,沙湖人犹津津乐道。李绂藻,同治六年(1867年)中举,十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后升任礼部左侍郎,又兼署工部和刑部在传郎。最后调任仓场侍郎,病逝于任所。李做了三十余年的京官,可谓名震京都,无人不晓。但李绂藻之得以名传后世,并不一定在于他后来的官位,更重要的还是他早年勤学苦读的事迹。据传李绂藻出身于贫寒之家,童年时,父母无力继续供其念书,只好让他天天在东荆河扳罾以帮补家用。但李绂藻不甘抛弃学业,乃一边扳罾,一边手…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段尘封近二百年的历史。读兴义府志,读兴义知府周霭联写的一篇墓志铭,我们才了解到,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在偏于一隅,地处贵州深山中的兴义鲁屯,竟有一位曾担任台湾淡水同知,后任台湾道台的人,他就是李明心。李明心终其一生,令人敬仰。他热爱祖国,关心桑梓,在闽台为官时,闽台人赞誉他是个不畏强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清官。他在任台湾淡水同知时与入侵的安南侵略军打了一场漂亮的海战,扬了国威。  相似文献   

14.
在绘画创作中,李流芳的山水画在晚明画坛颇具代表性,其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已呈平面化趋势,树木山石的画法也具有某种符号化的特征,这种为追求形式之美而舍弃写实的描绘与明末形式主义画家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赖晨 《文史月刊》2012,(1):39-40
李莲英(1848~1911),出生在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祖籍山东齐河。李莲英13岁当了太监,在复杂的宫廷中生活了51年。  相似文献   

16.
李穑入华考     
李穑是高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学宗师。关于李穑入华的次数及其在华居留时间,史学界看法不一,现特进行考辨,以求接近史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族》2011,(2):29-29
  相似文献   

18.
黄乃 《炎黄春秋》2003,(8):59-59
2003年4月22日上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同志,因常规性肺炎与世长辞了。享年刚好80岁,比我还小6岁。  相似文献   

19.
李娓娓,字心兰。约生于清道光年问,卒于清末民初。陕西延川县孝和里(今马家河乡)李家塬人。祖父李步瀛,清嘉庆庚申(1800)科举人。父亲李宗沅,字霭山,嘉庆癸酉(1813)科举人,次年联捷进士,官至盐运使。钦赐头品顶戴,赠光禄大夫。李娓娓  相似文献   

20.
拙稿《赵明诚题名和乡居青州考》(载《文物》1984年第6期),曾涉及李擢其人。明诚屏居青州初期,于大观二年重阳、大观三年端午,与李擢两游仰天山。大观三年九月十三日,同访灵岩,留两日方归。从交游之频繁,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存在着十分亲密的关系。近读郑国弼同志《李清照改嫁辨正》(《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一文,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为李擢就是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所说的赵明诚的妹婿。联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