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聚族围居,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围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而且还凝结了现今仍然存在或已经失落的中原文化。它是中原建筑文化的传承,聚族而居的躯壳,中原古代礼制的化石,儒家思想的体现,佛、道文化的反映,小农经济的基地,滚动发展的宿营,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自1998年以来笔一直参与由法国远东学院教授劳格博士、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副所长房学嘉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杨彦杰教授等共同主持的“客家传统社会结构与原动力”课题研究。自2000年起我注意到粤东梅州作为华侨之乡的社会内涵,开始关注客家华侨的形成和侨乡特征,为此先后多次到梅县的南口镇、松口镇、丙村镇、松源镇、隆镇等主要侨乡地进行主题为侨乡传统社会结构与化变迁的田野调查研究。其中又以南口镇为主要考察地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围龙屋是客家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体现了客家化的主要特征。从哲学视野来看,它是客家人的精神空间的缩影。从建筑形式来看,它是客家人建筑艺术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王廷信 《民俗研究》2022,(2):103-108
傩文化是以驱瘟逐疫、祈福纳祥为核心的民俗事象,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因其较深的农耕文化背景和形态特征而面临现代文化的挑战.我们需要从文化多样性的立场彰显傩文化的当代价值,从文化资源的角度认识傩文化的可贵性.傩文化的传承是保护性传承,而非推广性传承.傩文化的传承需要从供需关系入手保护好其所依赖的社会生态,并在传统传承方式上进一步拓展,不宜为了让傩文化急于适应现代社会而对其进行强行改造.  相似文献   

6.
考察客家宗族的现代变迁必然须从梳理其传统宗族生活形态着手。宗族现象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衍生物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周王朝建立的宗法制度,这种宗法制度将宗族设置成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宗族作为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团体,又延续着与封建王国相似的组织结构:在宗族内部,嫡长子世袭为宗子;宗族之间与宗族之中按血缘辈分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历史上,宗族作为调整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和组织,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在封建国家与农民个体之间起着一种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乡村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在以城市化、现代化为指标的评价体系中,乡村及其文化往往被视为落后、改造的对象,以致于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乡村及其文化。在保护乡村文化上,要尊重其变迁,追求一种和谐发展的农村发展理念,使乡村成为我们未来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一个地区科举的兴盛与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诸如当地的社会风气、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虽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举发展不一定成正比,但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后盾却是不争的事实。本以闽西客家地区作为个案,试图对经济发展与科举兴衰的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嘉绒藏区推行的土司制度不但有效治理了藏区,而且也促使藏区少数民族文化发生变迁。本文以嘉绒藏区为中心,从藏区的政治形态、原始社会生产模式、传统文化等方面剖析了藏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脉络,探求了该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认为嘉绒地区的民族政治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始社会生产模式解体,传统文化走向多元性而且在和周边文化交融之时,嘉绒藏族文化也流传至内地。  相似文献   

10.
该文试图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出发,着重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大地湾遗址环境的影响,分期研究环境变迁与大地湾文化兴衰之间的关系,分期找到大地湾文化衰落的真正原由。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是伴随距今12000年前后全球气候变暖全新世到来之际才发生的,而在环渤海地区,这一过程还伴随着渤海从陆地到海洋的剧烈环境变迁。如果说渤海的这一沧桑巨变过去离我们还非常洪荒遥远的话,那么在环渤海地区不断发现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的今天,它已越来越走近我们的视野了②。90年代以来,相关考古资料进一步增加并趋细化系统化,使深入考察环渤海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与海岸变迁的互动关系成为可能并日显迫切。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前人基础上从分析兴隆洼文化与小珠山下层文化的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12.
张天恩 《江汉考古》2020,(3):68-75,67
晚商时期的西土包括今豫西、晋南、关中的大部分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以陶器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与殷墟文化面貌差别较大,但不同墓地大、中型墓葬的形制特点及随葬品等方面又与殷墟相似。结合历史文献及殷墟甲骨文记载分析,其因可能是周人、先族、匿族、鬼方等归附于商王朝的古族或方国,进入西土地区所致。由此说明,晚商时期西土地区出现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与考古学文化及族群的剥离,实质是早期中国由血缘王国向地缘国家转变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与族属关系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平坝白云陈氏,是明代屯军的后裔.他们为谋求自身发展,弃武从文,于清代康乾嘉时,一门考中四个进士,父子两人都成翰林.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反映了这个屯军后裔家庭的文化变迁,推动了平坝地方文化的发展,为黔中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03年5月15日,富有客家民俗特色的旅游景点——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举行隆重的开业庆典(客家研究所宋德剑老师出席了这次庆典)。这座“围不住的围龙屋”终于与国内外游客正式见面了。在客家地区,类似“仁厚温公祠’’这样的客家古民居为数不少,但为何“仁厚温公祠”一支独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藏》2002,(3):58-59
蒲成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上的章说,信仰化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可能一成不变。藏族信仰化随着藏族社会几十年的巨大变革,各种变化已日趋明显。1、群众的信仰观念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16.
李松 《民俗研究》2014,(1):8-10
在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乡村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在以城市化、现代化为指标的评价体系中,乡村及其文化往往被视为落后、改造的对象,以致于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乡村及其文化。在保护乡村文化上,要尊重其变迁,追求一种和谐发展的农村发展理念,使乡村成为我们未来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一部凝固的音乐。古建筑,则是反映一个区域历史发展的证物、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标致。近些年来,随着城镇规模的迅猛扩展,大量集中于城镇的古代建筑,正以空前速度伴随着这种扩展永远消失。饱受历史磨难,现存有限的中国传统古旧建筑又在经历一个大动荡、大消亡的时代,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明在和平环境下超常消失、史无前例的时期,应对这种暴风骤雨式的超常消失,也同样产生了以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文化抗争。  相似文献   

18.
商、周王朝的建立是通过大规模的族际战争行为实现的,在考古学文化上产生突变是正常现象。夏王朝的建立是本部落联盟内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不可能在考古学文化上出现中断。认为夏王朝的建立必然伴随着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诞生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曾磊 《西夏研究》2022,(2):110-116
地方“八景”是基于地域自然环境与文化的景观塑造和意象表达,不仅反映了区域环境的特质与变迁,也是地方精英表达乡土认同和思想的重要手段。明代以来,肃藩移兰带动了兰州城市建设的兴起。以肃王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通过景观书写,塑造了兰州城市的地域形象,兰州“八景”开始成为兰州城市意象的文化表达。清代陕甘分治后,兰州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沿用至民国的“八景”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兰州城市建设的加快,古“八景”中的一些景观已不复存在,在地方文人的推动下,兰州“新八景”的评选凝练出新的城市形象表达。历代兰州“八景”的塑造,不仅是知识分子对地方景观的建构与认同,也反映了兰州地域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地属生态旅游空间地域范畴,是人类认识生态美、创造生态美和享受生态美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地的文化变迁和旅游生态文化创新研究,是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在界定生态旅游地及其文化变迁的基本概念,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地文化变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生态旅游地文化变迁和旅游生态文化创新研究的生长点,并阐述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