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书院众多、师资雄厚、经费充裕、生源优秀,使南京书院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并为南京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金陵大学的前身是汇文书院,该书院是由美国美以美会的传教士在南京创立的。同时期美国基督教会和美北长老会也在南京各自创立了书院,分别是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1907年两校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汇文书院和宏育书院正式合并,组成了金陵大学,包文为首任校长。金陵大学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逐渐发展壮大,在1925年就获得了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的正式认可,是民国时期教会大学最早在中国政府备案的,1928年9月又完成  相似文献   

3.
汇文书院     
汇文书院位于南京中山路169号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原是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博罗创办的教会学校。首任院长是美国人福开森,后由美国人师图尔、包文继任。宣统二年(1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堂,原汇文书院的中学堂遂改称为金陵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金大附中、金陵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金陵中学师生大都西迁四川,办起万县金陵中学和驻蓉分班;留在南京的一小部分师生,在金陵大学留京护校委员会的支持下,先后办起了金陵补习学校、鼓楼中学、同伦中学和金陵中学。1946年,万县金陵中学和驻蓉分班迁回南京,与南京金陵中…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一生与南京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到嘉庆二十年(1815)病逝,其间,他一直任南京钟山书院山长(钟山书院遗址在今杨公井白下会堂附近)。  相似文献   

5.
近代名教育家张裕钊,曾一度主讲南京凤池书院,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英才。  相似文献   

6.
正私立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一所十分知名的教会大学,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美国美以美会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此后,1891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成立了基督书院。1894年美国教会长老会在南京成立了益智书院。这三所学校几经合并,最终在1910年成为了金陵大学堂,校名由当时的书法家,曾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的李瑞清先生题写,首任校长为美国人包文。金陵大学虽然是一所带有  相似文献   

7.
江南文化书院经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批准已于1988年7月5日正式成立.江南文化书院是由刘海粟、匡亚明、汪冰石、程千帆、梁白泉、李书有等人联合南京及江南各历史名城从事文化、艺术、学术、教育、新闻、出版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建立的.江南文化书院的宗旨是:通过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江南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承继和阐扬江南文化的优良传统,并通过对江南文化和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繁荣江南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金陵文化的中心。据《建康实录》记载,"楚威王因山立号,置金陵邑"。南京历史上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和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在此建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文化。南京地名作为历史见证,从山川、河流、街巷、里弄,到桥梁、寺庙、衙府、书院,都饱蘸浓郁的金陵文化气息,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9.
细说津逮楼     
中国藏书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形成了皇家、私家、书院、寺观四大藏书体系。清代私家藏书楼有500多座.其中一半以上位于江浙两省.在南京,就有过一座非常有名的藏书楼——津逮楼。  相似文献   

10.
正浙江书院始建于唐代,约有5所。宋元时期,达156所,著名的有金华丽泽书院、慈溪慈湖书院、杭州西湖书院、婺州正学书院等。明代浙江书院有170余所,其中较著名的有杭州万松书院、绍兴甬上证人书院、余姚姚江书院等。清代浙江书院更多达400余所,著名的有杭州崇文书院、紫阳书院、求是书院、诂经精舍等。浙江书院对浙江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曾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著名学者吕祖谦、陈亮、叶  相似文献   

11.
龚良  毛颖 《东南文化》2016,(6):6-12
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的大型原创性特展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指出,大型原创性特展作为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的文化产品,既能衡量博物馆的发展活力,也有利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完善藏品体系,从而确定展览主题,制订展览规划。高校应该围绕研究公众、服务公众调整博物馆学的课程设置。试行中的理事会制度将有助于推动博物馆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满足公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南京博物院近年大力推行策展人制度,鼓励策划大型原创性特展,重视并强调展示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016年度举办的"法老·王"展是一次用低票价、非营利的方法,举办了一个不用财政资金、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高品质展览,并将展览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有益尝试,将为中国博物馆界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2.
清嘉庆以来广东及东莞地方志中有关于东莞南汉经幢的多种录文,近来又有旧拓公布。通过比对现有资料并对该经幢石刻第一面铭文重新录文,对与该经幢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其一,这一石刻并不是塔,而是经幢,当时除建有这一经幢外,另建有五层砖塔(或石塔);其二,此幢建造之目的,是为了超度被杀之象,而非镇象。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In December 1984, a private Japanese academic organization, the “Nanjing Incident Research Committee” (Nankin Jiken Chōsa Kenkyūkai), sent a survey team to visit Nanjing, with the aim of obtaining more evidence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to counter the internal debate within Japan.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by the “Office of the Leading Team on History, Museums and Monuments for the Nanjing Massacre” during the visit, the survey team was able not only to ga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meet with survivors, and tour historical sites, but also to engage in exchanges with Nanjing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of Nanjing University. This visit to Nanjing further publicized Japan’s internal debate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China, while also representing an unprecedented effort for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research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Nanjing Massacre of 1937 is a historical tragedy that is hard to erase from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Nanjing residents. Since 1982, the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Hall and other monumen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s a Chinese response to the Japanese revision of thei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and these facilities have opened a mnemonic channel for the Nanjing people to link history to reality. In the Nanjing people’s traumatic memory,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of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istic sentiments are entangled and symbiotic. Many survivors have profound factual memory of the massacre, yet they have shown tolerance and forgiveness to the victimizers. While their memory has transcended the primitive stage of retaliation, the traumatic memory of mankind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invaluable resource of the human endeavor to pursue peace.  相似文献   

15.
《人文地理》2006,21(6):F0004-F0004
Zhang xiaolin, male, was born in 1966 in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He got his BS and Master degree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doctor degree in Nanjing University.At present,he is the Director,Professor and Doctoral Tutor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Rescarch Center.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南京市博物馆在中华门外宝塔顶10号院发掘清理了一座战国末期的土坑墓,这是南京主城区战国墓葬的首次发现,为南京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从区位功能和投资环境看南京的发展走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南京不仅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长江下游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中心,并成为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的中心之一,其超越省际的区域经济中心的位势正逐步得到加强。本文着重从空间区位和功能作用的角度分析南京的投资环境,进而对南京大都市的重点投资产业和空间发展前景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29年、1947年两时间断面南京城市人口数据为基础,利用城市生态因子分析手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将1929年、1947年南京城市社会区划分为三个和四个类型区。研究发现不同时段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类型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激烈变革在城市空间上的反映;南京城市社会空间变化过程显示出极大的“矛盾性”,一方面中国传统城市“士农工商”各社会阶层混居和单一的城市功能模式被打破,工业区与居住区分离;但城市居住、商业活动仍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首都计划》是近代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改进引力模型并结合GIS 方法,分析2000 年以来南京都市圈县域尺度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探讨圈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结论如下:南京都市圈县市空间联系强度不断增强,南京主城与其它县市相互作用强度最高,其次为沿江各县市间、地级市主城区与其郊县间,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等所辖县市间出现了联系强度较高的网络,有一体化发展趋势;历年县市潜力值都由最高峰的南京主城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呈圈层式结构,在向外扩展过程中存在空间变异性,高潜力区沿江伸展,随着圈域内其它地区的发展,单一核心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总结都市圈发展过程,提出圈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交通、产业措施。  相似文献   

20.
韩艳红  陆玉麒 《人文地理》2014,29(6):95-103
本文运用场强模型,在时间可达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在不考虑权重和考虑权重两种情况下,南京都市圈城市吸引范围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建议。得出的结论如下:1城市的吸引范围与行政区范围不完全一致,城市吸引范围扩展至江北的沿江城市有芜湖和镇江。2不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芜湖的吸引范围总体增长,扬州、镇江、巢湖、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总体下降,淮安的城市吸引范围变化不大。3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和芜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上升,淮安、镇江、巢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下降,扬州、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波动下降。南京的城市吸引范围占南京都市圈的绝对优势。4建议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进一步完善过江通道,实现沿江城市的跨江发展;通过加快交通建设和淡化行政界限,增强城市间联系;根据城市吸引范围调整行政区划,如拆分巢湖并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句容并入南京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