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昆 《攀登》2016,(4):61-66
随着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持续增加,为城市社会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尤其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为此,本课题在调研基础上,以西宁市为例就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等作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蕾 《神州》2014,(8):247-24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打工创业,因而出现了外出务工农民子女留守农村以致脱离父母教育的现象,造成诸如性格孤僻、适应性差、价值扭曲等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学校而言,必须要从建立平等的教育观念、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学校——家庭联动机制等诸方面,引导、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施义慧 《史学月刊》2006,(12):89-94
在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子女的童年生活,逐渐由参加劳动转变为接受教育。这种转型根源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界看待童年的观念变迁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工业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人们对待儿童的劳动和教育问题的传统态度;国家出于社会控制以及对民族未来的考虑,也在下层儿童的教育和劳动立法问题上采取越来越主动的态度;工人阶级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劳动问题的态度,也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着改变。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工人阶级儿童的生活重心逐渐由劳动转移到教育,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普通儿童的命运,也使得现代意义的童年生活初具模型。  相似文献   

4.
孙林  田明 《人文地理》2020,35(5):18-24,140
当前我国的人口流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的迁移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家庭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迁移选择是否和流动人口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息息相关呢?未来的市民化政策需要因此而迭代升级为家庭视角吗?文章使用中国25所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城市流动特征四个维度探究影响核心家庭迁移模式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程度,结果显示: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是流动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核心家庭在新婚期和学龄前期举家流动的概率最大,当孩子步入适龄教育阶段,流动人口的家庭界面面临分散的可能性增加,导致留守子女和留守妇女的社会现象持续,当子女毕业或就业时家庭成员团聚的概率再次增加。未来市民化政策中应当围绕流动人口的家庭出台更全面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正"农民工返乡子女"是不同于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的一个特殊群体。研究"农民工返乡子女"在返回家乡之后的求学、生活状况,进而在政策层面和学校教学活动层面进一步关注这一群体,是精准化帮助这一群体的需要。对留守儿童和返乡农民工子女的精准帮扶,当前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在政策设计上,减少留守儿童,尤其是因城市入学、升学障碍而产生的"新型留守儿童"(返乡农民  相似文献   

6.
王爱云 《安徽史学》2016,(3):152-15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争取工农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作为己任。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使广大人民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长期以来工农教育劣势却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改变的。学校向工农开门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增加工农受教育机会、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在实践中,虽然采取了各种优先照顾工农青年、工农子女入学的措施,但是工农入学机会尤其是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却一直不能与其他群体相比肩。于是,1958年以后学校向工农开门力度进一步加大,并且随着阶级路线的贯彻,一些"剥削阶级"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受到限制。这就使新中国教育平等的价值追求呈现"为了平等而不平等"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中国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断裂点法,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①京津连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三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性别比高、来自圈外的流动人口比重大、以亲缘、地缘为纽带聚居等特点。②沪宁杭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二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比重高、暂住时间差距大等特点。③广深厦流动人口圈。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女性流动人口比重高、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比重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周春山  赖舒琳  袁宇君 《人文地理》2020,35(3):29-36,75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有利于家庭质量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对推进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以珠三角流动人口核心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流动人口的基本属性特征、家庭化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不同家庭生命周期流动人口的基本属性同质性与差异性并存。②未育夫妻家庭中夫妻分居现象严重,家庭化迁移多出于经济理性。③夫妻与未婚子女家庭以举家迁移为主,子女对家庭完整性具有积极作用,家庭化迁移更多考虑子女教育、生活照料和社会保障。④未婚者与父母家庭中,未婚者逐渐离家并以非家庭化迁移为主,父母对未婚子女生活、工作选择等保持独立性尊重。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群体分异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总体特征、群体分异和空间差异性,并对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我国跨市流动人口在当前城市的平均居住时间约为5年,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与老一代并没有显著差异,从事工业行业的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明显低于各类服务业从业者;②省内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低于省际流动人口,且有更大的可能离开当前城市,转向省际流动;③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居留稳定性在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虽然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依然是吸引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但公共服务、住房市场和环境等城市宜居性因素对提高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郑裕  孙远林 《神州》2013,(10):258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流动到城市谋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缺乏亲情和良好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不佳。对此,家长,学校,以及社会都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辽宁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18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回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多以务工经商为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城市民族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生活状态,他们的合法权益被忽视的问题。对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的。据权威估计,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工人数已超过112亿。而随父母亲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1500万,其中绝大多数处在学龄期。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农民工数量也将越来越大。农民工子女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日益增长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已经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益,是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难以回避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明  薄俊丽 《人文地理》2014,29(1):43-48
以东部地区城市特色比较明显的6个城市的问卷调查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衡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对6个城市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6个城市流动人口融入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环渤海的青岛和沈阳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最高,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和长三角的温州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最低,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无锡和京津冀地区的北京。总体而言,北方城市流动人口的融入程度总体上要高于南方城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程度的差异反映了城市特色或性质的不同。城市规模、城市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城市经济特征、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是影响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对于南北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差异,方言具有很大的影响,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现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幼儿园就必须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重视对幼儿日常的健康教育,对不同类型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孩子们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郝迪婧 《黑龙江史志》2014,(16):113-114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工投身于社会经济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别,在旧的体制框架中,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愈显突出。本文结合实际对当前入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由于他们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学习和健康等方面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了当今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空间行为有助于表征主体的社会融入状况。基于移民融入城市的一般机理,并结合对上海市某小学学生的活动日志调查,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课余空间行为特征及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随迁子女的课余活动主要局限于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空间和交际圈,明显地以居住地和学校为中心,空间范围较小,与城市儿童行为空间的交叠度较小,内群体交往倾向明显,从而在文化、心理和身份偏好上难以产生对所寄居城市的认同感,不利于他们的城市融入,为此,建议相关学校为随迁子女利用课余时间融入所在城市创造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18.
徐林哲 《神州》2012,(21):63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支伟大的生力军。但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常住人口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留守妻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组成的这只庞大的"特种部队"中,"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县级团组织作为全国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留守儿童教育以及监管方面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周娟  余坤生  周婵 《神州》2012,(3):8-9
长期以来,关于“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上,我国奉行简单的户籍制度和暂住证制度,这滋生了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流动人口犯罪率居高不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大量流动人口纷纷从农村涌入城市,他们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流动人口犯罪日趋严重,因此,剖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探索有效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市民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日趋增多,大量新市民子女随父母到城市学校就读,由于这些孩子长期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多孩子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笔者任教的英语学科上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