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京天坛建于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它表明满族统治全国的决心。本文在探讨盛京天坛之建立、规制、修葺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位置选择了阳天定位法,它的规制为圆形、三层,天地分祭。作者同时指出,清入关前是堂子祭天和冬至圜丘郊天并举,而且是重前者轻后者。  相似文献   

2.
大光明殿原址位于西安门大街路南,光明胡同以西。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大光明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再次重修。  相似文献   

3.
天坛,有无法超越的信仰,有无法抗拒的皇权,有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精髓,更有独特的建筑理念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可以说,天坛所涵纳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技艺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其背后,又蕴含了怎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明初的都城,又称应天府城,它北控大江,南凭聚宝,东傍钟阜,西接石头,气势宏伟,规模宏大,不仅是我国第一座砖石合砌的都城,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也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防卫需要,这座范围广阔的明初都城不但将春秋以来的越城、金陵邑城,六朝时期的建康城和周长40余里的南唐金陵城包括在城内,城中还分布石头、马鞍、四望、狮子、鸡笼、覆舟、龙广诸山。因地制宜,这是决定南京城非方非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南京有关单位正在花10个亿重建南京大报恩寺及琉璃宝塔,如何让原在这里供奉的玄奘顶骨重新在新建的寺内供奉是各界非常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和发展,作为人生大事的婚礼,其文化载体和形式也在不断升级。对于建国60年婚俗的变迁,南京地区流行着这样两首“顺口溜”:“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人,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高峰(大高个子)”、“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新世纪头十年特色婚宴个性特张扬”。  相似文献   

7.
何文珺 《神州》2012,(16):78-81
位于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的天坛神乐署,是一座神秘的古代祭祀音乐殿堂,也是培养中和韶乐乐舞生的最高礼乐学府。这里署院错落、古刹森严、琴瑟齐鸣,当荡涤尘世杂芜的德音雅乐在耳畔响起,古雅庄美的气韵便向四周蔓延开来,心灵受到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的充分洗礼,仿佛穿越历史的那一袭阳春白雪向人们走来……  相似文献   

8.
沈弘 《中华遗产》2006,(1):144-144
天坛作为祭天之所,最后的使用者是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1914年冬至,他在此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为他策划中的登基称帝做了一次彩排。尽管复辟帝制遭到了可耻失败,但在此之前,袁世凯希望通过天坛的祭天仪式唤起国人的拥戴。当时许多国外记者对这次祭祀进行了拍摄报导,也为后来的世界遗产——天坛记录了最后一次典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礼制中,十分看重祭礼,而祭天,则是祭礼中最重要的一种,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天。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80年前的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是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引起国内外密切关注的历史事件。它们前后相连,南京大屠杀自南京保卫战失败、南京城失陷而开始。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远不止此,而是有着多重的、丰富的内在关联。南京保卫战对于紧随其后的南京大屠杀,有着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影响。仔细探讨这种影响,是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1.
论明代南京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南京城,城垣走向根据防御需要和地理形势而定,城门的设立以方便出入和商业往来为目的,并由市区、宫城区、沿江军事区三大区域组成。  相似文献   

12.
夏寒 《东南文化》2007,(1):40-48
南京地区明早期的贵族、勋臣墓葬主要为官方营建,双层仿木结构墓葬仅出现于洪武初年,很快单层前后室砖墓成为主流。沐英家族因其特殊的地位,始终保持了横前室加并列后室的形制。太监金英墓仿帝陵采用了前、中、后三室形制,明显逾制。都城北迁之后,该地区大型砖室墓数量减少,面积也减小了许多。  相似文献   

13.
《南都繁会图卷》,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南京城市的经济及社会生活景象,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4.
明代留都南京设立内外守备、参赞机务等官员负责护卫留都安全,其中内守备设立最早,时间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外守备随即设立于次月。首任内守备应为王景弘(又名王贵通),而非郑和。  相似文献   

15.
本主要论述了明代南京城墙砖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今南京市博物馆)先后发掘了一批古墓,其中有两座带纪年的明代墓葬,(图一)现将这两座明墓简报如下。 一、蒋王庙明代薛显墓 该墓是1974年5月于南京市太平门外发现的,(编号为74NJJWMM1,以下简称为M1)它距明歧阳王李文忠墓约300米。 1.墓葬形制 此墓所在地势为一小土山,但土层较浅,2米以下即为风化岩石,墓葬即砌建于岩石中,上部封土厚约2米。 墓为双室拱顶墓,方向304°,系用长0.41米、宽0.20米、厚0.10米的青砖砌成;砖与南京城墙用砖…  相似文献   

17.
元末明初参与南京城墙建造由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员组成,总计筑城人数在百万以上。  相似文献   

18.
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认为明代南京城墙的平面为“南斗星”与“北斗星”的聚合形态,这一形式是朱元璋、刘基等人在明初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确立的。  相似文献   

19.
南京唐家山孙吴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涌  张金喜 《东南文化》2001,(11):37-43
唐家山吴墓是一座较为典型的东吴时期的砖室墓,其对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分布及丧葬礼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早期瓷器铭文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依据目前所知明代早期瓷器铭文资料,就这些瓷器书铭格式的渊源、性质及所反映的瓷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