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兰芳(1894—1961),近代杰出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京剧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出生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时代。梅兰芳成就一代艺术大师,虽然具有众多时代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他在艺术征途中遇上三位伯乐:冯耿光、齐如山、王瑶卿。  相似文献   

2.
胡邦定 《百年潮》2010,(1):46-52
前年我去看电影《梅兰芳》,在等待进场时和身边的人闲聊,我问:“你们看过梅兰芳先生本人演的戏吗?”被问的人异口同声,都说:“没有看过。”这也难怪,梅先生1961年逝世,距今已近半个世纪,曾亲见他演出的人自然不多了。这使我想到胡适之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先生在中国可是个大大的名人,他倡导文学革命,主张写白话文,并带头写新诗;他宣扬民主自由,讲究科学,反对迷信,  相似文献   

3.
梅兰芳入党     
赵光  李伶伶 《文史精华》2013,(11):60-61
新中国成立后,受火热战斗生活的感染,梅兰芳萌生了向党靠拢的意愿。而梅兰芳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更直接的动因来自弟子程砚秋的入党。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陈毅、周扬等党政领导和文艺界负责入就十分关心梅兰芳的入党问题。陈毅是做梅兰芳入党思想工作的第一人,他多次找梅兰芳谈话,周恩来更是积极表示愿意做梅兰芳的入党介绍人。当时,梅兰芳觉得自己刚刚从旧时代走进新时代,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政治上更欠火候,因而他谦虚地说:“我们做演员的,生活有些散漫,我还要努力。”  相似文献   

4.
张颂甲 《百年潮》2014,(8):57-61
梅兰芳主张京剧改革要“移步而不换形” 我和梅兰芳的结识始于60多年前的1949年11月。秀阳寸,全国尚未完全解放,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刚刚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梅兰芳作为代表从上海来京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会后,他在京作了几场公演。  相似文献   

5.
名人家事     
辛人 《神州民俗》2006,(12):38-39
梅兰芳与牵牛花 京剧大师梅兰芳从没睡懒觉的习惯。但谁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习惯,竟和他家种的牵牛花有关。原来,梅兰芳观察到,牵牛花的开花时间很早,为了和牵牛花来个“比赛”,他一起床就要去看一下牵牛花开了没有,如果没有,他的脸上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相似文献   

6.
我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前辈梅绍武先生。梅绍武,别名梅葆珍,是梅兰芳的次子。据绍武说,“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夭折了。当时北京城里有两位长寿者,一名叫葆琛,另一名叫葆珍。父亲就移花接木变成哥哥和我的名字,借借老寿星的福气。”抗战时,梅兰芳蓄须明志,居住香港,他忧心日本人阻拦他们离港,遂将排行老五的葆珍的名字改为绍武。  相似文献   

7.
1930年初,梅兰芳大师率剧团赴美访问演出,5月的一天,到电影城洛杉矶。晚上,剧场经理举行欢迎酒会,宾主刚刚入席,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迎面走来,梅兰芳觉得似曾相识(卓别林的电影早在1915年就开始在上海公演),正在思索之中,剧场经理站起来介绍道“:这位是卓别林先生!”卓别林紧紧握住梅兰芳的手热情洋溢地说“:我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今日可算幸会。啊,你原来这么年轻就享有这样的大名,真可算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羡慕的人啦!”当时梅兰芳才36岁,卓别林也只有41岁。虽然卓别林正在紧张地拍摄电影《城市之光》,他还是抽空参加好莱坞为梅兰芳举行的盛…  相似文献   

8.
一美籍华人书法家王方宇,有一次回国向艺术界的同仁讲演,第一句话就说:“我是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但我又是曹禺舞台上的‘北京人’”。有着中西方文化熏陶的王方宇,其祖上是专门供应清宫春夏秋冬各色帘子的商人,京城人称“帘子王”。后来皇帝没了,“帘子王”家也败落了,但还可以卖古玩、字画维持生计。王方宇生于1913年,从小喜欢京剧。他18岁那年,看梅兰芳演出,一个人溜到后台去看化妆,竟和梅兰芳聊起天来。王方宇中学读的是教会学校,因为爱好书画,他在著名艺术教育家王云阶办的书画传习所学习。王云阶见他性格活泼,指导…  相似文献   

9.
张雨 《文史月刊》2013,(7):80-80
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顶,但要在大上海"一夜成名",实属不易。梅兰芳首先想到在报纸上做广告。经过一番筹划,他决定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梅兰芳。广告就这样登出去了。第一天就开始有人议论:"这梅兰芳是谁呀?"第二天的报纸上,还是在广告版面上只印三个大  相似文献   

10.
梅家与皇家博仪与梅兰芳可谓世交,梅家三代都跟清宫有关。照清宫旧例,除由升平署承担宫廷演戏任务外,还随时要社会上的名角人宫演出,被传的伶人就叫作“内廷供奉”。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即是一位内廷供奉,他在咸丰年间掌管京都的“四喜”戏班,颇有盛名,经常被传进宫里演戏。咸丰十年(186)夏,咸丰皇帝3旬整寿时大肆操办,曾命梅巧玲率四喜班进圆明园连演数日。其人较胖,遂有“御口亲呼胖巧玲”一句“竹枝词”广为流传,说明皇家对梅巧玲的演艺很是欣赏的。就在这次圆明园演出之后不久,这座“万园之园”就被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  相似文献   

11.
高延萍 《文史精华》2007,(11):58-60
1937年,淞沪战争开战3个月后,中国军队因失利而退守了,日军随及占领了上海。上海沦陷时,梅兰芳正住在上海的租界。他原以为住在那里是比较安全的,谁知不久后的一天,有个日本人找上门来,希望梅兰芳在上海电台播一次音。这明明是日本人想借梅兰芳来粉饰日军占领下的太平,梅兰芳当然是不愿干的,他当时就以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为由而拒绝了。拒绝日本人  相似文献   

12.
徐佳惠  宋欢 《旅游纵览》2023,(9):146-148+153
梅兰芳京剧文化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深度开发的必要性。在界定“深度开发”等概念基础上,对泰州及其他地区文化旅游展开横向调查,运用“系统理论”分析其深度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泰州康养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康养与旅游协同开发的思路,深入挖掘梅兰芳京剧文化三层次内涵与价值,创新打造“养心、养神”系列产品,优化目的地、客源、出行、支持四大系统,完成从“观光”到“休闲”的转型升级,实现梅兰芳京剧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3.
一部梅兰芳的电影也许挽救不了戏曲的衰势,但是它能让我切实感到戏曲的存在与传承,这已经足够了。我又想起了梅兰芳与许姬传在远东饭店里的那次对话,梅兰芳说:“我觉得我实在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在艺术上,我到今天还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小学生……”我觉得我可以想象出梅兰芳说出此话时的表情,也能明白一点他走在美国街头时的心情了。  相似文献   

14.
五十五周年国庆节来临前夕,9月21日出版的第779期《作家文摘》刊登了《梅兰芳画传》中有关五十五年前梅兰芳在天津一度“受难”的情况。文中说,在北京开过全国政协会后,梅兰芳应天津市文化局局长阿英邀请,率团赴天津作短暂演出期间,他接受了天津《进步日报》文教记者张颂甲的专  相似文献   

15.
1930年,梅兰芳率京剧团访问美国,受到美国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梅兰芳出神火化的舞台表演和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赢得美国观众的一致喝采。一时间,美国“梅兰芳热”、“中国京剧热”不断升温,本文旧闻新辑,选取几个特写镜头,以见梅兰芳访美盛况和梅兰芳把京剧推向世界的历史性功勋。一檀蕾山迎海梅兰芳一行26人、行李百余箱,到达檀香山。若按美国正常验关,签发登岸允许证等手续,至少得滞留几个钟点。美檀香山海关、移民局为表示亲善友好,只是对梅一行大致问了问,免验行李,即签字放关。梅兰芳一行先登岸,登岸允许证由移民局办妥…  相似文献   

16.
耿承山 《旅游》2002,(9):44-45
梅兰芳原籍江苏泰州,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班主.成丰初年北上学戏.举家来京。光绪甲午年梅兰芳出生于李铁拐斜街。庚子事变,家道中落.卖掉老宅,搬到不远的百顺胡同。后来又搬到珠市口东大街鞭子巷三条(今锦绣巷三条)。1916年梅兰芳以两千多两银子在前门外芦草园(今北芦草园胡同)典租两所四合院,拆去两院的隔墙连成一片。名人好友经常相聚。  相似文献   

17.
梅兰芳入党     
赵光  李伶伶 《文史月刊》2003,(10):40-40
新中国成立后,受火热战斗生活的感染,梅兰芳萌生了向党靠拢的意愿。而梅兰芳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更直接的动因来自弟子程砚秋的入党。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陈毅、周扬等党政领导和文艺界负责人就十分关心梅兰芳的入党问题。陈毅是做梅兰芳入党思想工作的第一人,他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流行一句话:“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在足球还远非像今天这样受人关注的60年前,一个足球运动员能与誉震环宇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并列,足见其球技高超、深受  相似文献   

19.
宏宇 《文史博览》2007,(2):59-59
梅兰芳生活一向极有规律,喜欢清淡的饮食。平时爱吃北京风味菜肴,如爆三样、麻豆腐、熬白菜、卤肉丸子等。他有个上海老妈子,做菜精致,尝过其烹制的狮子头、八宝鸭、咖喱鸡等菜的人,无不称其手艺不俗。梅兰芳很能节制饮食,从不过量。每顿饭后必食梨与苹果等水果,以保护嗓子。  相似文献   

20.
梅兰芳与画     
学习绘画 梅兰芳一辈子没有什么不好的嗜好,连旧社会最通常的消遣搓麻雀也不沾边。他的业余生活高尚丰富,种花养鸟,既消遣,又从中获取灵感。鲜艳的花瓣、翎毛对京剧服装图案设计和着色有启迪,眼望飞翔的鸽子,使眼睛运转灵便有神。 1913年,梅兰芳赴上海演出,与老画家吴昌硕结为忘年之交,吴赠给花卉画,引起梅兰芳对绘画的兴趣。梅兰芳回京后,向名画家王梦白学画花鸟、山水、人物,请大画家齐白石教画虫虾,又拜大画家汤杰为师,学画梅松竹。有名师教授,梅兰芳画技进步很快,1920年,吴昌硕老人在他的“香南雅集图”上题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