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玲 《南京史志》2009,(5):20-20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而温暖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它。但是别忘了,在享受这份爱的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并有义务以同样的深情来回报父母。——题记“妈,给我三百块钱。我要参加一个夏令营。”恬恬边吃早饭,边对妈妈说。妈妈放下碗,为难地说:“恬恬呀,妈妈现在手头有点紧,暂时给不了你那么多钱。再等一两天吧。”“每次都是这样!”恬恬生气地说,“就要一点钱都不给,真小气!”  相似文献   

2.
单积金 《南京史志》2022,(24):81-83
<正>常常听到这些话“儿子不愿意见到我,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屋,还不让我进”“女儿太磨蹭,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做什么都得催,我都快疯了”“孩子那么聪明,就是学习不好,我到底该怎么办”等,这些教育难题都让父母特别着急、特别焦虑。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成为科学育儿的智慧父母呢?一、智慧父母懂得用爱哺育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有条件吗?答案却是不确定的。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对孩子做到真正的滋养。  相似文献   

3.
爱孩子,这是父母的天性。不懂得爱孩子的人,是不配当父母的。但是爱孩子,不等于无原则的给予和满足,不能溺爱和迁就。爱,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艺术。家庭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如何准确地把握分寸。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其“微妙之处”就在于此。家长必须明确: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是不幸的。而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同样是不幸的。天下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不  相似文献   

4.
走过为人子和为人父之路后,相信谁的心里都有了一本怎样做父母的精细帐。至于怎样做才算合格的家长,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现将我的“五心理论”奉献出来,与家长们共勉!“爱心”:这似乎是每一个父母乃至祖父母们都拥有的,而且随着家庭人口金字塔结构的形成,大有日益泛滥的趋势。甚至走向极端,不是陷入溺爱的泥潭,硬生生将一棵幼苗拨苗助长直至夭折;就是将一个爱字转化为恨,十八般兵器轮番施展,所有希望全化为泡影。因此,爱心的度便显得至关重要。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怎样的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狠心”:光有爱,是不…  相似文献   

5.
守望的天使     
今天,我读了三毛的“守望的天使”,这是一篇“我”与汤米间的对话。“我”有着相当阅历,远离父母闯荡多年,深深体会并怀念着父母的爱。“我”告诉汤米,世界上是有天使的,每两个天使都守护着一个或几个孩子,为了孩子,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国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今天你亲了你的孩子了吗?”“今天你有设有忘记拥抱你的孩子?”西方社会父母非常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父母出门、回家都要拥抱或亲吻自己的孩子,与孩子的对话中总能听到“请”、“谢谢”、“对不起”、“你真棒”、“我爱你”。  相似文献   

7.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而温暖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它。但是别忘了,在享受这份爱的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并有义务以同样的深情来回报父母。  相似文献   

8.
《南京史志》2009,(5):24-25
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洒母亲节,作为纪念母亲的一个特殊节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让孩子树立起“天天都是母亲节”的观念,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洒。一是帮助孩子树立感恩心理。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些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更不懂得善解人意。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艰辛付出,平时让孩子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9.
天下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然而我们却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尤其是父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是父母在滔滔不绝地讲,孩子耷拉着脑袋听,就是父母板着脸去质问孩子,要让孩子说出父母心中早已认定的孩子的错处。这中间哪有一点意思是去听孩子的心里话呢?在这种情景下,如果这孩子真的听了父母的话,那只能说明孩子在爱父母,在了解父母,绝不能说父母在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爱孩子。另外,就拿我们自身来  相似文献   

10.
【导语】 爱,是最美好的感情。有了爱,生活充满甜蜜;有了爱,不幸化为幸福;有了爱,阳光撒满人间!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洋溢着“爱”,无论是父母,还是师生,是同学还是朋友,是认识的人,还是陌生的人……都会给你关爱,都让你感受到人间的友爱和温暖。比如,无偿地献上一袋血,为陌生人指一段路,帮助他人渡过难关,给希望工程奉上一份爱心……  相似文献   

11.
何伟 《南京史志》2014,(2):72-73
智者云,“横看成岭侧成峰”,生活中,转换角度看问题非常必要。对个人来讲,转换角度,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精彩;转换角度,可以化矛盾为和谐。或许我们因失败而心灰意冷,但如果我们明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不入九重之渊探不得骊龙颔下之珠,不也可以“柳暗花明”吗?或许我们因父母唠叨而心烦,但如果能体会亲情的无微不至,这唠叨不也是爱的乐章吗?因此,只有用心品味生活,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滋味。  相似文献   

12.
一、“厥遗王父母弟”《尚书·牧誓》:“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史记·周本纪》把这个句子翻译为:“昏弃其家园,遗其王父母弟,不用。”这里把“厥”解为“其”,置于“遗”的后边;把“遗”与“王父母弟”之间的关系,看成动宾关系;把“厥遗王父母弟”,解为“遗其王父母弟”。以后《尚书正义》中的伪孔安国传和孔颖达疏,只解释了“王父”,“母弟”,把“遗”解为“弃也”,对这句话都没有解释清楚。蔡沈《书经集传》:“纣以昏乱,弃其王父母弟而不以其道遇之。”这是基本上依照《史记·周本纪》的解释。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  相似文献   

13.
《南京史志》2010,(4):25-26
别在孩予的心里种下“冷漠” 农村留守孩子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原因是他们被留守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有的从小就和祖辈生活在一起,一年都不一定看得见父母;有的寄居在亲戚家,更缺少需要的爱和关心;也有的属于半留守,但不是母爱缺失就是父爱缺失。总之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缺少生命季节中该有的爱。  相似文献   

14.
我爱我家     
一个家庭,要靠每个家庭成员真挚的爱来维系,家庭成员,缺一不可。同学会因你的和善而爱你;朋友会因你的聪慧而爱你;但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爱你不需要任何理由,因为你是这家庭成员之一,你是他们血肉的一部分。上初一时,有个初二男生给我写信,后来竟用照相机偷偷拍下我的相片。当我的父母知道这些事之后,便不再信任我,放学后我回家迟了些,他们会问我是不是和男生们在一起;有男生打电话给我,他们会仔细盘问;假日我和同学出游,要说出理由、地点和同行的人……这里似乎不再是一个家,它仿佛变成了一个囚禁我的牢笼,我在其中,找不到自由。  相似文献   

15.
陈仕阜 《神州》2011,(7S):10-10
近几十年来,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出大山,抛下老人和孩子,踏上进城务工之路。故此,“留守学生”因“爱”的缺失和必要的父母管束,造成了不少学生人格扭曲,染上了抽烟、喝酒、赌博、打斗、泡网吧等不良习气,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已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6.
近日温州一媒体刊登的一则另类广告引起大家关注。这条题为《诚聘教师》的招聘广告内容为:“为使孩子升入高中后,蒙受严师谆谆指导,使其提高成绩,毕业后达到上名牌大学录取分数线,特别诚聘在职的特、高级中学教师辅导执教。可聘老师应具有教学专长和崇高责任心。本人承诺,达到以上要求,在升入大学之时,总付50万元人民币作为答谢酬金。该承诺通过合法约定实施。具体事宜有待受聘者面谈酌定。”全世界的父母都爱自已的孩子,中国的父母在爱孩子方面,几乎是称得上世界冠军。但爱的方式五花八门,爱的结果也千差万别。在《珠江晚报》我看到一则报…  相似文献   

17.
难当男子汉     
我是个独生子,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感召的结果,那年月政府提倡“一个不少,两个正好”。我的父母很明智,他们选择了“不少”,放弃了“正好”,把全部精力和财刀都投入到我这唯一的儿子身上。这在当时引起了我许多小伙伴的羡慕,因为在他们家里都还有兄弟姐妹,有人跟他们争糖吃,与他们分享父母的爱。那时我的父母就开始接送我上下学了,他们精心地呵护我这棵唯一的小苗。我嘴里总是嚼着巧克力,喝着桔子汁,生活很优裕。于是我成了第一批“小胖子”,体育成绩总不及格,因为我的动作太蠢笨。父母说:“没关系,只要学习好就行,将来上大学不用考体育。”他们不让我爬高、打闹、做危险的事,不让我跟别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以西方的民主、自由弓平等来批评中国的言论极多,不少人深以为这是体制所致,我则不以为然。举一个极寻常的现象为例:在中国.父母与子女能是平等的吗?不能。即便有些许人家父母相对民主,能与子女以朋友柑称,也决然做不到绝对的平等。比如在西方,子女到了18岁即告独立,要“赶出”家门,白食其力。而在中国,鲜有其例。不仅不能,绝大多数的家庭,子女连结婚买房都还要啃老呢,而父母也心甘情愿地主动要求被“啃”。因为在中国人心里,父母的就是我的。  相似文献   

19.
“我不能选择自己成长的家庭,但感谢上苍给了我这样好的父母。爱,或许不足以成全一个家庭,但能使每个家庭成员受益终生。”——摘自黄宁斌的日记 (一) 我叫黄宁斌,今年19岁,是东北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惊讶:像我这样一个乐观豁达的保送生,竟然是在父母离异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其实,近10年来,  相似文献   

20.
孩子应该充分理解父母深厚的爱和发自肺俯的鼓励,形成一个有利于兴趣培养的良好的心理环境。拿破仑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我的孩提时代,我被认为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无论何时村里出了什么不好的事,几乎都有人指证是拿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