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强 《文史月刊》2009,(6):28-29
我小时候在武汉市的解放小学上学。这所学校原来叫友好宫小学,因靠近武汉市中苏友好宫而得名。中苏友好宫是由苏联专家设计,1950年建成的,和苏联断交后,中苏友好宫改名为武汉展览馆,学校也更名为解放小学。  相似文献   

2.
<正>1959年10月1日,“庆祝建国十周年湖北省美术展览会”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北第二届美展。展览规模很大,450位作者,600件展品,因此分为两个部分展出:一个在中苏友好宫(后为武汉展览馆),一个在武汉市文化俱乐部。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为美展写了贺词,可见省市委对美术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61年前,两湖副食品商店作为武汉市商业界的代表,进京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其时,两湖商店在汉阳已非常有名,为市民喜闻乐道。改革开放之初,两湖商店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商业先进单位"。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都是武汉财贸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是武汉商店发展的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4.
武汉“青垦队”是武汉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简称,组建于1955年11月,至今已50多年了,是在当时国际国内特殊情况下组建的。1955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伟大号召。于是,团中央决定在北京、上海、武汉三个城市先后动员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和部署,共青团武汉市  相似文献   

5.
边芸 《攀登》2020,39(1)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为了调动群众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争取对中苏友好的支持,在群众当中广泛开展了中苏友好群众运动,两国民众通过多种形式在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进行了学习交流活动。这一运动从建国伊始发端,1953年至1955年形成了热潮,1956年以后有所降温,但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谈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说:“这个条约是爱国主义的条约”。①怎样理解毛泽东概括的这个内涵丰富、言简意赅的精辟论断呢?无疑要借助胜于雄辩的事实。只要认真回顾一番从《雅尔塔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再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历史,仔细考察一下蒋介石和毛泽东对《雅尔塔协定》截然相反的态度,再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特别是这两个条约的附件进行反复比较,是非便注渭分明了。1941年12月7日,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已达四年之…  相似文献   

7.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于1945年8月14日。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苏、美、英等国已着手安排战后世界的新秩序。在这种国际背景下签订的中苏条约,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强权政治的烙印。从条约内容来看,它基本上是《雅尔塔协定》中有关中国条款的延伸和具体化;而《雅尔塔协  相似文献   

8.
《武汉民讯》是民建武汉市委员会主办的机关刊物,该刊自1950年11月25日创刊以来,至今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它作为民建机关对外联系与交流的阵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积极配合了武汉民建的各项工作,担负起了它所应具有的历史责任,是武汉民建50年风雨历程的见证。目前,《武汉民讯》设有“参政议政”、“调查研究”、“社情民意”、“工作交流:“会员风采”、“历史回眸”等十多个栏目,一方面反映了民建武汉市委员会组织的重大活动和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反映了民建会员在参政议政:调查研究工作中的成果及其热心会务、爱岗敬…  相似文献   

9.
我认识麻佩三同志是在1949年武汉解放后的年底,当时,武汉市仅有的一座清真寺,武昌楚材街清真寺的阿訇(教长)王维贤告诉我,湖北省人民政府担任行政处长的麻佩三同志是回族人,他待人很和气,你可以去见见.适值我和武汉市的一些回族青年准备筹组“武汉回民青年联合会”.经过再三酝酿认为,回民青年  相似文献   

10.
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文中简称中苏条约),是近现代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是当时中苏关系的真实写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日战争结束前后苏联政府、美国政府、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四边关系,具有重要的现代史研究价值。然而,长期以来,中外史学界对它的评述或失之偏颇,或语焉不详,影响了有关问题在学术研究上的公允评价和深入探讨。本文谨就中苏条约的产生背景、签订过程及其后果和影响作些初步探讨,期望能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同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比较来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双方在充分协商、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所强调的不仅是同盟,更是互助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邓先荫,1921年生于湖北蒲圻,194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政法系。曾任湖北医学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员。1983年任致公党武汉小组组长,致公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84年任致公党武汉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武汉市第六、七届政协常委。 邓先荫与武汉致公 1983年,邓先荫受命创建致公党武汉小组,同年任致公党武汉小组组长。当时武汉致公党只有6位成员。在他担任武汉致公党负责人的一年间,即1984年,致公党在武汉已发展到67人。邓先荫为致公党在武汉建立组织、发展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很多…  相似文献   

13.
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于建国初期,是中苏关系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之一。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后,全国各大城市也纷纷成立了地方的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也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市中苏友协的各项活动对于增进中苏友好、推动学习苏联起了巨大的作用。国内外对于中苏友好协会的研究不少,但是对于地方的分会研究则是少之又少。上海作为建国初期一个重要的城市,本文将对关于上海市中苏友协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是帮助中国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苏联专家组组长康士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逝世十周年。在充满怀念的思绪之中,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莫斯科苏中友协大厦和西林亲切会见的难忘时刻。那是在中苏中断交往将近1/4世纪的1988年。两国友好协会刚刚恢复友好交流。我们湖北省和武汉市对外友协和中苏友协分会,应乌克兰及其首府基辅市苏中友好协会的邀请,由省、市对外友好协会的会长和理事组成了恢复交流后的第一个地方中苏友协访问团,用11天时间访问了苏联首都莫斯科和乌克兰共和国的基辅市。我有幸作为这个团的5名成员之一,参加了这件盛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家代表团1951年访苏始末胡可正式应邀组团建国初期,即有丁玲、沙可夫、赵树理等中国作家为参加十月革命节活动出访过苏联,但是组成中国作家代表团正式应邀访苏,则是1951年的事。当时已是建国后第二个年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签订了一年,抗美援朝战...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底,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访苏联。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字仪式结束后,斯大林举行招待宴会,中苏官员互相祝贺。斯大林关心地问毛泽东,“你回国之后,你本人对苏联有什么需要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当时中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意味着对西方关上了大门,这样的决策使中国成为苏联的同盟国。中国需要苏联的援助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想到了一件事,举举酒杯,对斯大林笑笑说:“我们对苏联的帮助是衷心感谢的,我的需要么,今天不谈,再说。”  相似文献   

17.
《雅尔塔协定》与中苏谈判1945年6月27日,中国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及其随员,搭乘一架租用的美国飞机,由重庆起飞前往苏联首都莫斯科。他此行的任务是,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苏联政府举行谈判。中、苏两国政府之间曾于1937年8月签订过一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而在此时,为何又要签订友好同盟条约呢?这要从《雅尔塔协定》谈起。1945年2月上旬,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三国领袖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该协定全文如下:“苏美英三大国领…  相似文献   

18.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北京会晤,使中断三十年之久的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也有助于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值得庆贺的。它使我们联想到四十年前曾为中苏友好作出重大贡献的我国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王稼祥,安徽省泾县人,1925年留学苏联,先后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19.
1945年,中苏两国为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行了长达数月之密商与谈判。宋子文在谈判中虽然身居要职,但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反而职位不高的蒋经国成为中苏谈判之关键人物。蒋经国是最早与苏方密商条约之中方代表,正式谈判时又密会斯大林等人,为蒋介石传递各方信息,并在关键时刻提供决策性建议,力谏蒋介石签订盟约。蒋经国在谈判中的重要角色既是其特殊身份使然,亦是蒋介石在外交事务中采用“双重代表”方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轮印:1983年5月26日,武汉大学李崇淮教授在《长江日报》发表《从交通和商业入手,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关于武汉经济发展战略的设想》,并在武汉市首届咨询委员会提出相关建言,为武汉市确立“两通起飞”战略作出重要贡献。1985年3月,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武汉市“两通突破,放开搞活”的改革经验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