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我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以陈云在历史关键时期为主题进行学术研讨,以此纪念陈云诞辰110周年,很有意义。这次会议在陈云的家乡举办,感到非常亲切。陈云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担任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当时只有25岁。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参与了中共中央在木向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多次在党和人民事  相似文献   

2.
<正>今天,我们以"陈云与新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为题进行学术研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2周年,很有意义。陈云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参与了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了卓越功勋,尤其是他在长期领导财政经济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今天,我们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思想和经验,对于做好当前的工作,赢得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为缅怀陈云同志的丰功伟绩,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陈云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用陈云研究事业的发展促进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拟于2018年6月上旬,与陈云纪念馆、龙岩学院等单位在福建省龙岩市联合举办第十二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会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和陈云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策层中起关键作用的两个人。纵观这一时期陈云与邓小平的关系,可以说他们彼此之间的合作与相互补充是主流,是第一位的,差别与分歧是支流,是第二位的;而且,他们之间的差别与分歧也不在于要不要改革开放,而在于如何改革开放。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一致主张是他们携手启动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他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相互支持、配合和补充,使各项事业得以较顺利地进行。在分歧面前,他们以改革开放大局为重,求大同存小异。他们的合作不仅给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对中国政治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政治遗产。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陈云的思想研究综述迟爱萍陈云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过许多重大贡献。对陈云生平与思想的研究,是党史和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陈云的思想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取...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担任过重要职务的老一辈领导人只有邓小平和陈云同志.他们在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重大决策上的意见,一直为党内外许多人所关注.就此问题,我们采访了国家安全部部长、原陈云同志秘书许永跃同志.  相似文献   

7.
陈云是党史国史中的领袖人物,也是党史国史编研事业的热心参与者、支持者和指导者。改革开放后,他作为中共中央党史委员会成员更加重视和关心党史国史的研究、宣传与教育工作,尤其对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成立和国史编研事业的发展给予了特殊的关怀和支持。他不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馆"和"当代中国研究所"题写了馆名和所名,还为许多革命烈士、革命圣地、英模人物和在党史国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单位题字题词,主持对一些党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编撰,参与了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的指导,对党史国史的编研和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过一系列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所有这些,对当代中国研究所干部职工和国史编研事业具有巨大的鼓舞与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中央苏区开始到文革期间,毛泽东与陈云共事长达40多年。这两位卓越的领导人互相尊重、相知甚深。陈云把自己作为毛泽东事业的追随者,真心诚意地拥护;而毛泽东则把陈云看成难得的战友,非常倚重,十分爱护。他们之间的交往超越时空,至今感人至深。请阅《毛泽东与陈云》一文,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代伟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9.
(题后括号内数字,前为期次,后为页码) 特稿 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着眼大局 —在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按照历史决议的精神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 在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开幕词 在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陈奎元(6.4) 逢先知(6.7) 朱佳木(6.9) 张星星(6.12) 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 陈云的人格魅力 一个外国人心目中的陈云 论陈云的党内民主思想 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一生 —我所了解的晚年陈云(上)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陈云经济思想及其意义 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0.
陈云同志在延安时期所写的《论干部政策》等著作以及后来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著作,集中 体现了他指导干部工作的思想和实践。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重新学习他的这些著 作,深入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哲学内涵,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 国”战略,不断提高治党治国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的高度看待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坚持干部l几作为党的政 治任务、政治路线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的主要矛盾和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始终胸怀全局,处理好全局与局…  相似文献   

11.
陈毅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在共和国诞生之初。陈毅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恢复和发展上海经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与进步的产业界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通力合作,克服困难,恢复生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毛泽东、陈云和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陈云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论,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现了我国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陈云与粮食统购统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他提出和制定这一政策,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对棉花、食盐实行统购统销的尝试。陈云提出该政策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解决当时粮食供销矛盾,但其根本目的,则是要将这些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国家计划之内。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后,陈云向中央提出“三定”办法,平息了统购统销过程中国家与农民的冲突。该政策最初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政策,但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After a discussion of farm size and average returns of rubber smallholder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interest is centred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production—land development, rubber replanting, alternative sources of household income 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ubber market. Government attention to these factors should enhance returns to small rubber farmers.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makes connections between often‐disparate literatures on property, violence and identity, using the politics of rubber growing in West Kalimantan, Indonesia, as an example. It shows how rubber production gave rise to territori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nd productive of ethnic identities, depending on both the political economies and cultural politics at play in different moments. What it meant to be Chinese and Dayak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Indonesia, as well as how categories of subjects and citizens were configured in the two respective periods, differentially affected both the form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eans of access to rubber and land in different parts of West Kalimantan. However, incremental changes in shifting rubber production practices were not the only means of producing territory and ethnicit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violence ultimately played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erasing prior identity‐based claims and establishing the controls of new actors over trees and land and their claims to legitimate access or ‘rightfulness’. Changing rubber production practices and reconfigurations of racialized territories and identity‐based property rights are all implicated in hiding the violence.  相似文献   

16.
谌湛溪先生生平考证三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考证确定:谌湛溪先生于1904年至1908年就学于京师大学堂,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为第二批70名庚款留美学生之一;谌湛溪先生没有担任过清朝的矿务大臣;谌湛溪先生曾参加了中国科学社和中华国民中央研究院的筹建。  相似文献   

17.
1952年9月15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胶、割胶、制胶及售与苏联橡胶的协定》。该协定在扩大中国橡胶生产、派遣苏联专家到中国担任顾问、贷款和还款、售与苏联橡胶、移民云南等方面对20世纪50年代云南农垦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Nature(s) have been commodified since the early days of capitalism, but through processes and socio-natural relationships mediated by their times, histories and localities. Whil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nature's commodities are being trademarked today may be new, their potential for commodification is not. Commodifications of nature should not come as a surprise to environmental social scientists and activists.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commodification of ‘nature's products, places and processes’ produces new sorts of socio-natures. Situated histories of rubber are particularly relevant because, like carb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other recently commodified natures, rubber sits comfortably on the line between a fictitious commodity and a commodity produced explicitly for market: the latex alone has almost no use value, and to give it any exchange value, it requires processing. Yet analytically, it is still considered a ‘natural commodity’, different from ‘synthetic rubber’ and other tradable tree latexes in qualities and socio-natural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it is the social relations constituting rubber's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various rainforest and agro-forestry environments that have given it a positive or negative connotation, rather than its natural properties or the ecologic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it has been produced. By situating rubber in three of its globally important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exts, I show how it has been subjected to fairy-tale-like stories that masked and naturalized its commodity lives of the moment. Understanding how history is told or remains untold is thu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but also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mobilization for change. It should be part of any political ecology analysis.  相似文献   

19.
陈云经济思想在东北解放区后期、三大改造完成后和新时期三次大的整合中,形成的新中国经济计划化、企业化和管理民主化“三位一体”框架、“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体系架构和“三个两种”+“四跨”三大模式,既是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递进历史的真实记录,又实现了陈云经济思想的层次提升。把握这一特点,有利于全面理解陈云经济思想,廓清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和新中国经济史上的诸多迷雾。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从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及由此引起的群众利益关系变化出发,对如何维护和协调群众利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从他在建国初的一系列论述和实践中至少可以概括出这样几点: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协调群众利益的前提;依据群众的根本利益来制订方针政策是协调群众利益的核心;依据实际情况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是协调群众利益的重点;经济手段是协调群众利益的有效方法。陈云在这些探索中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即宏观上的整体性和经济上的调控性。我们要充分挖掘陈云协调群众利益的理论与实践,为党在新形势下协调群众利益、提高执政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