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阶级分析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政治意义上的阶级是同质、固化、二元对立的,强调冲突和斗争;社会意义上的阶级是异质、流动、多元互动的,强调关联和交融。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尚未达到“阶级对立简单化”的程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便不得不在两种阶级图景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阶级划分的标准和程序时常与党的阶级政策相偏离,这不能简单视为政策执行中的错误或偏差,而是政策弹性和适应性的体现,从中可以发现革命实践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是受欧美近代阶级观念和阶级革命运动启发而产生的,基本思想来源是马克思关于阶级或阶级斗争学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均平观念也渗透其中,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从事阶级革命的简单法则。2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理解是肤浅的,互助论对早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阶级斗争应用于中国革命问题上,中国社会不同学派和政派间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革命阵营的分裂。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有制—阶级的阶级理论逐渐形成,并确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阶级斗争史从一开始就被与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分离开来理解,这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误解,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张文俊 《民国档案》2023,(1):115-124
红军东征前,华北局势动荡,陕北苏维埃革命蓬勃发展,对阎锡山的统治秩序造成冲击。阎锡山研究苏维埃革命,既产生畏惧心理,又赞赏中共的民众动员,认为军事防共无用,提出山西全体总动员之防共,着重从政治方面笼络民众,利用富人阶层改变不良政治和社会风气以防共,试行土地村公有以“消共”。受南京中央政府压迫,阎锡山派兵赴陕协助“剿共”,通过驻陕晋军将领汇报,对中共有了更多了解和认识。中央红军转战陕北,阎锡山对中共的军事防范日趋主动,自我感觉防共较有信心,结果晋军防共体系遭到红军重创。阎锡山久经政治变局,多能从容应对。可是面对中共革命,阎锡山高度紧张和焦虑,费尽心机,多方研讨并获取中共信息,对中共革命的认知较为深刻,但应对策略违背经济规律,停留于空想层面,无法消除苏维埃革命并突破当时新旧博弈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最突出的变化是,大多数贫雇衣上升为新中农,农村普遍出现了中农化趋向.新中衣的崛起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经过时新中农这一阶层的定性分析,中共在制定合作化运动的阶级政策时,将新中农中间的下中农作为依靠对象,而将其中的上中农列为团结对象.本文主要依靠1950年代大量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及其他文献资料,对土改后新中农的崛起及农材中农化趋势进行细致考察,揭示社会结构变动时中共阶级政策的深刻影响,借以说明土改后党的阶级政策不断调整的合理依据及其调整中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5.
党、革命动员和地域社会:论中共河北党组织(1928~193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进 《史学月刊》2007,70(12):70-77
大革命失败后,河北区域的中共党员数量急剧下降。由于国民党势力的打压,党的发展重心不得不转移至农村,党员的社会构成也由以学生为主变为更加多样化;党的大多数支部有名无实,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经费短缺,上下级组织间信息传递迟缓。因此在白色恐怖下其生存境遇相当艰难,屡遭重创。另外中共在河北区域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其欲动员的工农群体,自身资源短缺亦是一重要因素。在基层,革命斗争往往异化,阶级革命经常与地缘亲缘多种因素相互缠绕。  相似文献   

6.
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和阶级状况方面,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特点。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这些,是学习战后世界历史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就战后发达国家阶级状况变化的问题,略谈管见,以期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非常重视理论工作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在学习苏联的同时,构建出一套符合自身行为逻辑的意识形态解释体系.这种解释体系对中共的自我认同与身份塑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为其自身的政策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某种程度上讲,刚刚经历了苏维埃革命的暂时挫折,中共也需要在抗战时期,对思想和组织进行一次再创造.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为中共进行这种调适创造了契机,这种调适也促进了中共在抗战时期的大发展.抗日战争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随着中日关系与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共响应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同时对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及社会关系的判断也主动做出重大调整,从阶级革命逐步转向民族革命,将民族主义更充分地纳入自己的意识形态中,成为一个兼具民族性与阶级性的革命政党.因此,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阶级斗争的利益必须服从于抗日的利益",但同时承认阶级斗争的存在.①中共革命的目标也顺应大势,及时做出了调整,既力图实现国家与民族的独立,也追求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并试图将两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初探姜涛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的研究,属于近代人口研究的范畴。然而该项研究却导源于对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首先是对太平天国革命起因的探索,简而言之,是源于对近代社会危机起因的探索。一种很有影响的见解把革命归因于人口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9.
苏区水运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深入偏僻山区打游击,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地方党组织和红色政权。在国民党严密的军事“围剿”和经济、交通封锁下,各根据地被分隔成了无数独立的封闭系统,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先进交通工具为国民党所垄断,赤白区域问的公路、铁路和空中交通被全面阻断,造成物流停滞,给养断绝,政令不畅,信息闭塞,生存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10.
江西、福建是1930年代中国南方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从当时各种调查材料提供的数据综合看,这一地区地主、富农占地约30%,贫雇农占地约20%。就更大规模的东南地区而言,该数据也有相当的代表性。上述数据显示东南地区土地占有不如许多历史著作描绘的那样畸形。从东南农村农民生存状况看,普遍的贫困意味着农村确已酝酿着爆发革命的条件,但在什么情况下发生革命,在什么地方形成革命中心,并不一定必然和当地的土地占有状况相联系,也不能单纯用贫困加以解说。苏维埃革命形成的关键在于中共对农村的历史性介入,是特殊社会政治态势下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重评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路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大革命是在联共政治局和共产国际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在此期间 ,联共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 1 2 2次 ,做出了 73 8个决定。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几乎全部来自莫斯科 ,并且由莫斯科派驻中国的代表、顾问亲自执行 ;只有一小部分是在他们的代表严密监督下由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执行。 1 92 3— 1 92 5年 ,莫斯科提出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1 92 5年秋开始发生右倾化的转变 ,最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1949年1~2月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苏联驻华使馆却令人吃惊地追随正在逃亡的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至广州.有关苏联驻华使馆撤离南京的真正用意,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部分研究成果论证苏联、斯大林本人怀疑中国革命说法的基础.实际上,苏联驻华使馆撤离事件是苏联方面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双重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既不是苏联方面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判断失误,也不是苏联方面坚持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相反,在意识形态(革命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苏联方面首先选择的是自身国家利益.苏联驻华使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撤退,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苏联在华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客观地看,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作为外交手段捍卫国家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从联共(布)和中共共同的革命利益出发,上述做法显然欠妥.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也从此走上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道路。然而在这一时期,受共产国际"左"的教条主义和"城市中心论"思想的影响,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一开始就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致使各地城市暴动接连遭到失败。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经过多次城市武装起义失败教训的洗礼,越来越多的革命者开始认识到,到农村中去,到那些受过大革命风暴影响的农村中去,会有革命发展的广阔天地。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敢突破共产国际的理论模式,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这段历史无疑是最鲜活的案例,折射了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苏维埃政权道路的认识歧异;同时也彰显了我们党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在革命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伟大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4.
周达文是贵州镇远出生的中共早期重要人物。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和工作,受到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器重,《斯大林全集》中的《给丘贡诺夫的信》就是写给他的。由于他的后半生是在苏联度过,为研究他的生平事迹带来很大困难。俄罗斯新解密的档案材料,可以帮助我们考察清楚他的生卒年月、他在北京的革命活动、在留苏中共党员中的作用和地位、他坚持反对王明的宗派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并因此而被陷害致死,以及后来苏联最高法院为他平反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夺取长征胜利和努力实现中国革命由低潮向高潮转变的斗争中,取得的主要成就为:一是重新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形成了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路线;二是组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集体;三是促成了全党、全军,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遵义会议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道路。  相似文献   

16.
JUNYA TAKIGUCHI 《History》2023,108(379-380):108-130
The Fifteenth Party Congress of the All-Unio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 took place in December 1927. It brought to an end the inner-Party struggle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by confirming the expulsion of Leon Trotsky, Gregorii Zinoviev and other oppositionists from Party and government posts. The Fifteenth Party Congress marked the domination of Iosif Stalin and his allies over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beginning of Stalinist politics which flourished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Despite extensive scholarly interest in this crucial Party congress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rly Soviet Union and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little has been studied on the organisational aspect of the Fifteenth Congres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organis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head of the Fifteenth Congress, which enabled Stalin and the Central Committee to unanimously affirm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arty line. It also explores how Stalin attained legitimacy as the Party leader during the pre-Fifteenth Congress discussion and how it was presented at the Fifteenth Congress.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the ‘memory’ of the Fifteenth Congress was constructed and how the Party leaders institutionalised the meaning of the Fifteenth Congress. Through these examina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hed fresh light on the Fifteenth Congress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and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the rise of Stalinism.  相似文献   

17.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提出了多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国家建设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获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建设目标;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立足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共产党统一内蒙古的过程的分析,论述了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意义。着重考察了内蒙古的政府组织与政党组织建立的相关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统一内蒙古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肖瑜 《世界历史》2012,(3):21-28,158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均认为反犹主义是斯大林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本文并不认为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列宁和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解决苏联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反犹主义问题曾做出过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苏联政府在犹太民族政策上强调的是谴责反犹主义,反对犹太复国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革命史上,共产党、青年党和国民党纵横捭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格局和走势。而三党竞斗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就在于争取青年学生。在此后20多年三党循环敌对和相互抗衡中,中共广泛运用思想交锋、党团制度、统一战线等斗争策略,从而确保其在国、青两党的攻击下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