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弟兄》《伤逝》看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世琼  胡志明 《沧桑》2009,(1):248-249,251
忏悔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人在面对万恶的封建文化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时,对其坚决抨击,不惜自我解剖,流露出浓厚的忏悔意识。鲁迅站在历史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愿望和动机,剖析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彻底批判和否定自我。在《弟兄》《伤逝》等小说中,鲁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强者在面对重重罪恶时追求超越的忏悔之路。  相似文献   

2.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捷克作家博·赫拉巴尔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孤独意识另人深有感触并引发深思,可以说这部作品所营造出的与世隔绝的出离氛围是其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文章旨在探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孤独意识,以此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作家一向以思想深刻见长,卢基扬年科的科幻小说也蕴涵着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在当今文坛,写科幻作品的作家不少,但能以科幻作品享誉世界并因此成为亿万富翁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俄罗斯作家卢基扬年科。卢基扬年科的著作,多年来一直高居俄罗斯畅销书榜榜首,《守夜人》一书更使他荣获"俄罗斯年度最畅销书作家"的称号。在只有1.4亿人口的俄罗斯,他的作品创下年销售250多万册的纪录。他的书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风  相似文献   

4.
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伟大小说家。他的小说艺术何止影响了俄罗斯一代作家,甚至不仅俄罗斯的作家。但是关于小说创作的诗学问题,他本人没有系统的论述,而且很少论及,我们这里所论述的肖洛霍夫小说诗学,大多是根据他的小说作品所做的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5.
张黎娜  王凤琴 《神州》2012,(32):2-3
英国20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从自生的感受出发,向传统的男权社会挑战,塑造了成功的女性形象简爱,本文将分析简爱的自主意识,从而发掘出文本中所提倡的女权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苏联俄罗斯作家安德烈·普拉东诺夫(1899—1951)在其小说《切文古尔》中写过一句话:“人群中有百分之十是怪人”。普拉东诺夫自己就是这么个“怪人”。他的文学命运是不寻常的。他自20年代登上文坛,生前虽受过高尔基、法捷耶夫等大作家的称赞,但主要是遭受批判,“歪曲生活”、“居心险恶”、“包藏祸心”、“毫无意义”、“矫揉造作”、“厚颜无耻”、“反苏作家”……一根根致命的大棒劈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祖国史>杂志创刊于1957年,原名<苏联历史>,依托于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史研究所,是俄罗斯/苏联历史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祖国史>杂志主编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梅杜舍夫斯基(А.Н.Медущевский)1960年生人,俄罗斯宪政主义政治哲学博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俄罗斯国家史、俄罗斯国家与法制历史、俄罗斯国家改革史、比较宪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析了俄罗斯作家普拉东诺夫小说中表现的爱情主题,探讨了作家的爱情主题背后潜在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刘丽 《神州》2013,(31):256-256
忏悔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真正的忏悔发自灵魂深处,不是自我批评;即使生活中的小事,也有忏悔的必要;如果不忏悔,有可能导致罪恶的轮回。  相似文献   

10.
正1963年,年仅27岁的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凭借长篇小说《城市与狗》跻身拉美文坛,与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一道,成为"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巴尔加斯·略萨在此后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小说、戏剧、文学评论相关新作迭出,获得了阿斯图里亚斯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小说奖、塞万提斯奖等诸多知名奖项。2010年,因"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  相似文献   

11.
关于茨冈人     
苏联当代著名作家阿纳托里·卡里宁(АнатолийКалинин)从一九六○年到一九七四年陆续发表了一部描述苏联茨冈人生活的长篇小说《茨冈人》,为研究茨冈民族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生动而有价值的资料。苏联人所说的茨冈人,就是我们从《巴黎圣母院》、《卡门》、《叶赛尼亚》、《大蓬车》等文艺作品中所熟知的吉卜赛人。俄罗斯作家普希金有一首著名的长诗就叫《茨冈》。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史学家谈“苏德条约”王少平〔按〕1995年3月,吉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少平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期间,就苏德条约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俄罗斯功勋科学活动家、历史学博士、新西伯利亚大学教授11·A·莫列托托夫。问:二战前后和现在对苏德互不侵犯...  相似文献   

13.
曾希圣 《文史天地》2005,(1):i001-i001
19世纪下半叶,尽管沙俄政府的专制充满了腐朽和黑暗,但却意外地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巨人,这其中有作家、评论家、画家、音乐家等等。托尔斯泰、列宾都堪称这个时期俄罗斯民族的精华,前者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一位著作等身的伟大作家,后者则是俄罗斯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  相似文献   

14.
冯骥才 《世界》2003,(10):34-35
俄罗斯的天空群星熠熠:普希金、列夫&#183;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列宾、列维坦——艺术上的才华横溢可以追溯到俄罗斯的冬天太长太冷太寂寞;俄罗斯大地上随处可见卫国战争纪念碑——碑前都燃烧着永明之火……作家兼具画家双重身份的冯骥才走进俄罗斯,发现着,感受着,触摸着,并终于贴近了它的灵魂,他道出:“俄罗斯在变与不变之间。变的是社会与政治;不变的是历史的精神与文化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陈映真接受过20余年系统规范的基督教化,这种深厚的宗教背景使其养就了一种极富人道意味的宗教情怀,并进一步规约着他的审美创作:受基督教精神的浸润,其创作文本渗透着浓郁笃厚的博爱、牺牲与救世精神和拂之不去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福和 《古今谈》2006,(1):14-18
1834年的俄罗斯和1918年的中国文坛,分别诞生了两部名字相同、文体相同、人物相同、风格相同的伟大作品——《狂人日记》。由于是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借鉴与被借鉴的学术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两部同名、同文体、同人物、同风格的“狂人”小说,就此成为中外文学交流中“直接影响”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史》2010,(4):35-35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人书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这说明自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而言。汉桓帝没登基时过着清贫生活,因不善治家理财,才弄得没有私蓄。  相似文献   

18.
王玥 《神州》2011,(17)
俄罗斯作家扎米亚京在长篇小说《我们》中虚构了一个未来时空中绝对理性化、数字化、机械化的联众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家以具有前瞻性的深邃眼光预见到高度理性文明将带给人的精神灾难,以及人所处的理性的环境与感性的内心世界的背反,表现了极端理性主义与人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9.
王玥 《神州》2011,(8):6-6
俄罗斯作家扎米亚京在长篇小说《我们》中虚构了一个未来时空中绝对理性化、数字化、机械化的“联众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家以具有前瞻性的深邃眼光预见到高度理性文明将带给人的精神灾难,以及人所处的理性的环境与感性的内心世界的背反,表现了极端理性主义与人性的悖论。  相似文献   

20.
邓秋英 《神州》2012,(15):49-50
沈从文作为二十世纪乡土作家,他的拯救意识经历了迷惘的自我拯救,拯救意识的自觉化和深刻化三个阶段。这是作家细微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文本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