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木兰围场自开辟以来,就成为清朝皇帝在塞外木兰秋狝的主要场所。从康熙二十年(1681)木兰围场正式建立,到道光六年(1826)正式宣布停止木兰秋狝,前后达140余年。在此期间,康熙、乾隆、嘉庆三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百次左右。只有雍正  相似文献   

2.
清代北巡塞外御道和沿途所建的行宫,是随着清王朝前皇帝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活动而逐步开辟和兴建起来的。康熙皇帝通过北巡、木兰秋狝等活动,加强了北部边防,密切了与蒙古各部的联系,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地积极作用,从而,使这些活动成为"家法"。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古代的礼制规定,天子诸侯如遇境内无患,每年都要举行狩猎活动,"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从商纣王纵野兽禽鸟于沙丘开始,历代帝王都在都城附近备有专门种植刍秣和圈养鸟兽的"囿",以供狩猎之用。皇帝狩猎,四季都有规定名称:"春为春蒐;夏为夏苗;秋为秋狝;冬为冬狩"。因此狩猎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而清代木兰秋狝则别具特色。入关前,满族及其先人世代以狩猎为主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第一回称"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重点描绘了自西向东,由乡入城的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这"十里街"和"一街"都指苏州山塘街。山塘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期间,在吴中主持疏浚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条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山塘街呈"水陆并行,  相似文献   

5.
《远条堂草》明代万历年间贵阳著名诗人谢三秀的诗集,清代莫友芝认为《远条堂草》卷首《寒夜饮杨愿之太史石林精舍醉歌》一诗作于万历丁未(1607)冬,并由此推定此诗集是"万历己酉(1609)前后三数年作"。本文从与谢三秀交往甚密,并有诗歌唱和的"太史杨愿之"(杨师孔,字愿之)1607年前后的行踪入手考证,又引杨师孔《秀野堂集》为重要外证,将这首诗的作年推断为1610年冬,并认为《远条堂草》应是谢三秀1610至1615年间的诗歌作品集。  相似文献   

6.
谁来复兴木兰围场?清代最出名的行宫,除了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之外,便是河北承德的避署山庄。它是清帝举行“木兰秋狝”时的驻跸之所。届时皇帝会带着蒙古王公在“周一千三百余里,南北相距二百余里,东西相巨三百余里”的木兰围场上驰骋捕猎。  相似文献   

7.
杜恒伟 《收藏家》2014,(9):2-11
四王、吴、恽是清初并称画坛的"六大家",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位。其中四王的擅长、崇尚、画风近似,形成"四王"画派,踞画坛正统地位。吴历的山水另有特色,恽寿平则以花卉见长。他们的绘画曾被认为是清初期画史上的"正统派"。因"清六家"绘画的正统地位,他们的作品一直是清代朝野人士收藏、研习的重点。清宫藏品中,绘画以明清两朝之作为主,清代绘画中有一类是传统画派的"四王吴恽"及其传人之作,大幅长卷,精妙绝伦。如王时敏《云谷乔松图》,王翚《康熙南巡图》(第二卷),王鉴《仿宋元山水图》等。  相似文献   

8.
殷志远 《收藏家》2023,(1):88-99
任伯年于1880年绘制的肖像画《拈花微笑图》的像主,一直被学界误认。在目前可见的任伯年相关出版物中,无论画册还是学术著作,皆未经严谨考证而将此画的像主当作“张益三”,实则不然。以《申报》为中心展开考察,笔者发现《拈花微笑图》像主实名吴溢(1851~1881),字益三。吴氏主要活动在19世纪70年代的上海,尤擅诗词,在《申报》上留下了大量作品。通过整理、分析吴溢及其友人唱酬的诗词,我们发现吴溢是一位“耽花嗜酒爱吟诗”的情痴、才子,并得到了当时文艺界的认可。缕析他的唱酬活动,可管窥19世纪下半叶上海的文坛、艺界风气、好尚、审美和社会风情等,也补充了任氏的交游圈。  相似文献   

9.
韩倩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7):92-110+142
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以光绪《大婚典礼全图》(以下简称《大婚图》)为线索,结合同治、光绪《大婚典礼红档》(以下简称《红档》)等清宫档案,辨析清代皇帝大婚前后在妆奁、铺宫、筵宴等不同场合使用的瓷器,以及这些瓷器的获取途径、筹办机构等,试图将大婚瓷还原至其所属的历史情境,从而理解宫廷用瓷在国家大典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汉轩 《收藏家》2005,(5):76-76
这是一幅与王翠《康熙南巡图》可以相提并论的一幅清宫细绢画卷,此宫中细绢,是典型康熙、雍正时期内廷宫绢,与清代画院的巨作《康熙南巡图》的内廷宫绢一样,此图为清宫旧藏,在《国宝流失录》中记载,此图被末代皇帝携带出紫禁城后存放在恭亲王的北府里,1924年又经郑孝胥之手卖给日本人(日本正金银行),被日本人装裱在二人通屏的屏风上,  相似文献   

11.
在挖掘邹平当地历史人文资源的过程中,清代“三绝才子”王兆曾与《梁邹诸景图》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这一发现弥补了《邹平县志》(嘉庆版)有景无图的重大缺憾,为研究清代梁邹山水和地理人文提供了珍贵资料。文章试图通过对王兆曾及《梁邹诸景图》相关内容整理和初步研究,进一步梳理完善王兆曾、成瓘以及《梁邹诸景图》和《邹平县志》(嘉庆版)之间的历史渊源,为邹平人文历史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通州漕运粮道图》简称《粮道图》,是一百多年前用毛笔手绘的地图,它忠实地记录了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前后运粮船艘在通州境内及其附近地区行走的水道情况。漕运.指从水道往京城运输粮食。《史记&#183;平准书》记有:“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记述的是西汉政权建立后.  相似文献   

13.
杨博然 《收藏家》2023,(1):9-20
故宫博物院保存有清佚名《乙丑同年雅集图》第一卷的摹本及第三卷,表现的是嘉庆十年乙丑科(1806)同榜进士的雅集活动,形象地展现了清代中后期以同年为纽带的文官定期雅集的文化活动。此两卷之前未被展出或发表,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笔者通过对两卷《乙丑同年雅集图》的创作缘由、过程及作者进行讨论,判断了第一卷为叠加绘制的绘画方式,且两卷均受波臣派画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明清时期该题材图像的继承与演进,填补了关于清代同年雅集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瑶池醉归图     
靳红曼 《收藏家》2014,(12):60-62
<正>《瑶池醉归图》卷,纸本,设色,纵470.1、横27厘米,此画系元朝宫廷藏品,后为清朝内府收藏。在《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台北本三册1468页)和《故宫已失书画目》中均有著录。清朝末年,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曾将此画赏给其弟爱新觉罗·溥杰,后散落民间。1947年为黑龙江省大庆市市民冯义信购得。1983他将此画捐献给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画卷包首题签《马和之瑶池醉归图》卷,画风、画法酷似南宋马和之作  相似文献   

15.
帛书“九主图残片”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幅定名为“九主图残片”的帛图(图一),最早曾刊布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中《九主》篇的注释内,帛书整理小组这样解释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所出帛书,发现有‘九主图’残片,现附在此,可参考。据《广川画跋》等书,宋代曾流传有‘九主图’今已亡佚。”  相似文献   

16.
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辩(续)》2012年9月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1999年,李世愉出版了《清代科举制度考辩》一书,在此基础上,他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一些前人未曾涉及的课题做了专题研究,并产生了一定影响。2012年他将陆续发表的14篇文章重新进行校订、修改和补充,结集成《清代科举制度考辩(续)》一书。该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杨春晓 《收藏家》2013,(12):27-35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古代书法作品《文赋》(图1、2),原是清宫旧藏,清初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和清代《石渠宝笈》等均有著录。原作纵八寸,横一丈一尺一寸,行书,间杂个别草字,共一百四十四行,一千六百六十八字。原作并无书写者的名款,前纸有明代李东阳题写的"二陆文翰"四个字和明代沈度题写的"陆机文赋陆柬之书"八个字,后纸有元代揭傒斯、赵孟、李倜、欧阳玄、危素和明代宋濂、刘基、董琰、谢观、曹仿以及清初孙承泽的题跋,均认为是唐代陆柬之的真迹,各家著录也都以陆柬之真迹予以著录,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疆建置,迄今尚没有一部完备、准确的书籍,兹就清代而言,有《钦走西域图志》、《钦定新疆识略》、《回疆通志》及清本集大成的《新疆图志》等,可谓牟牟大观。但这些我们目前研史修志赖以立言的史籍,仅就各道府厅州县的设置时间,记载就难一致,从而难以适从。于维城先生的《新疆建置与地名研究》(198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一书在此届修志总纂出书之际,影响不小,其中有关阿尔泰地区的一些问题,笔者不敢苟同。《新疆通志·区域建置志》(送审稿)对1919年阿尔泰地区归并新疆前的建置没有反映,1919年后一些问题似亦有误,现一并请…  相似文献   

19.
王锦霞 《收藏家》2011,(11):47-48
青州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幅刘墉的书法(图1)。该书法纵63、横30.3厘米,纸本行书五言绝句一首:"三径多春雨,柴门长绿钱;晓来谁踏破,一鹤到街前。"在书法右上角有闲章"御赐海岱高门弟"(图2),落款"石菴",钤白文印"石菴"、朱文印"半轩松月"(图3)。"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陶渊明曾引之谓高朋:"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相似文献   

20.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珍藏一幅满族民间画师兴隆阿所绘《乾隆木兰秋狝图》的巨帧,长380厘米,宽135厘米。图画中真实地再现了清帝乾隆继承和发扬满族的骑射传统,到木兰围场举行秋猎的盛况。 木兰围场,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这一年四月七日,康熙第二次出巡口外,他带着满汉大臣和八旗禁旅,出了喜峰口,经宽城进入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旗,会合蒙古各盟旗的王公贵族,以及喀喇沁旗的三千蒙古骑兵,长驱北上,过了锡尔哈河、阴河,登上蒙古高原的东南角——塞罕坝,再经拜察河,转向西南面下坝,经过巴尔汉汤泉继续行围,沿途一面习武行围,一百相度地势,酌设围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