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宏林 《收藏家》2016,(7):55-60
二."杜氏"铸镜作坊的所在地及其存续时段 从各类"杜氏"镜的出土和发现情况以及镜铭纹饰中,积淀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汉代"杜氏"铸镜作坊的所在地及存续时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1.对"杜氏"铸镜作坊所在地的推断 目前发现的"杜氏"四神规矩镜两面,其中之一传出绍兴;8面"‘杜氏'龙虎镜"中的6面,或出土于绍兴一带,或传出绍兴。  相似文献   

2.
1985年4月,长治市博物馆在市外贸回收公司拣选出二件汉代铜镜,一件镜铭极为少见,另一件极具汉代风格,现将两镜铭简考如下:  相似文献   

3.
铜镜铭文作为汉代韵文之一种,尚未引起文学史研究者的充分注意。本文依据前人印拓着录的几种重要的镜铭文献,在论定镜铭原始的创作与传播特点的理由下,采取删重、归并的方法,尝试整理出相对固定的镜铭文本。目的是为了使其能够像传世的其他汉代韵文品种一样,成为可供监赏与研究的文本。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镜铭的主题类型及其背後反映的社会意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将镜铭纳入汉代韵文的体系中分析其文体功能与特徵,试图对其作出诗学方面的评论与监赏。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将镜铭真正纳入到汉代韵文史的研究、叙述的范畴中来。  相似文献   

4.
徐正考博士《汉代铜器铭研究》一书已于1999年12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作的博士论。它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对汉代铜器铭综合研究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巩固逐步走向兴盛的历史时期,由于汉初政治上推崇儒术,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小可食”。汉承秦制,以“举孝廉”为选官途径,于是出现不少以行孝而沽名,“生不能致以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  相似文献   

6.
张宏林 《收藏家》2013,(12):47-52
铜镜是我国古代人们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具。铜镜也是十分重要的历史遗传和文物艺术品。铜镜的纹饰和铭文中蕴涵着诸多的历史传说和文化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根据笔者收集的汉代铜镜资料,发现其中有不少古代神仙和道家人物的镜铭内容及纹饰图案。这些镜铭纹饰可与古代文献相印证,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崇尚的仙道人物和流行的仙道思想,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一.规矩镜中的伏羲女娲图像伏羲女娲西王母规矩镜(图1)的主区饰规矩纹和带柿蒂纹座的四枚乳钉,  相似文献   

7.
孝廉察举在两汉选官制度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执行过程中流弊日益严重.东汉顺帝阳嘉年间由尚书令左雄首倡,对孝廉察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限制察举年龄,引入考试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人才标准.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预示了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高邮是汉代古县。 "一首邮之歌,从古唱到今"。古代高邮的行政级别曾屡有变化,或县或郡,或军或府,或路或州,但其基本的地域名称很少发生变化。但是,这样的看法近来受到了质疑。认为高邮两汉至晋为平阿(或三阿),其始作俑者便是《高邮州志》。查高邮档案局现存最早的方志雍正《高邮州志》,其卷之一历代沿革称:  相似文献   

9.
谢建平 《文史天地》2012,(11):94-94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土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才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土,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相似文献   

10.
张宏林 《收藏家》2014,(7):59-67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面饰有"渔猎"等图案的汉代规矩镜,著录于《故宫藏镜》。此镜还曾被收录于《岩窟藏镜》、《中国青铜器全集》等民国时期和建国以后的铜镜著作中。日本学者石川三佐男专门撰写了《东方文化的思想和礼仪——〈岩窟藏镜〉所收〈渔畋文规矩镜〉新考》一文,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和考证。足见中外铜镜研究领域对此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据现有考古资料,铜镜铭文始于战国末期,但那时铭文数量少,并且不占据纹饰主要地位。两汉时期铜镜铭文大量出现,且发展出韵文,主题涵括了升仙辟邪、爱情相思、富贵长寿、双亲健康、多子多福、质量自夸、生活安定以及国泰民安等等,反应了当时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山东博物馆藏为数不少的汉代铭文镜,虽然不能依此推断整个中国古代的镜铭情况,但仍可管窥其一斑。充分掌握这些第一手镜铭材  相似文献   

12.
"四夷服"镜铭是汉代镜铭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以七言为主的有"四夷服"字样或表达四夷来服含义的铜镜铭文。"四夷服"镜铭出现于王莽时期,兴盛于东汉时期,其出现、兴盛的原因分别与王莽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东汉儒学有密切关系。"四夷服"镜铭的内容包含了汉代人希望四夷归服、国家太平,父母双亲长享昌乐、夫妻恩爱、子孙绵延不绝,寿如金石、富贵昌乐、官位尊显的幸福追求。汉代人的这种幸福观包含了国家、家庭、个人三个方面,是一种爱己、爱人、利天下观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以两汉镜铭为中心,结合汉代文献和铜镜纹饰,对汉代西王母的功用演变进行研究,创新性提出西王母在汉代时已具有"宜子孙"的功能。但是自东汉末年开始,随着道家思想发展,九子母等民间崇拜神灵大量出现,西王母"宜子孙"等功能有所弱化。通过对西王母"宜子孙"功能的阐释,对"宜子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物质文化因素也进行了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几件汉代青铜器,均有刻铭。山都鼎、清和鼎、平都鼎、安定郡库鼎、五柞鼎盖对于汉代郡县、地理及汉代离宫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家鼎、元成家铜沐缶是汉代皇家贵族用器。元成家铜锺为汉代度量衡提供了新资料。陵啬壶,壶肩部刻铭"陵啬四斗",说明秦汉另有专管某项事务的"啬夫","陵啬"应是管理陵园之事,办理祭祀等事务。  相似文献   

15.
汉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制作工艺精致,镜背的纹样、铭文题材的多样化,特别是铭文,字形篆隶兼备,内容与社会、民俗密切联系。汉代镜铭的吉祥语内容丰富,就文辞区分,常见吉祥类、长寿类、富贵类、安乐类、子孙蕃昌类、官秩类以及家国类吉语七种类型。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镜铭吉祥语承载了丰富内涵,折射出汉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既表现了人们祈福长寿、富贵等普世幸福观,同时又反映了汉代人特定的民俗文化和社会追求。汉镜的铭文研究是汉镜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从清代开始进入金石家的视野,20世纪上半叶考古实物整理渐成气候,下半叶骎骎然为专门门类,当今用力最勤无疑是邱龙升先生了。吉祥语之入镜铭,始于西汉,长铭绕镜一周尚有馀韵,短铭如"见日之光"一类,汉代之好尚,跃然镜背,其语尚见于今日祈福之用。由此可见,考古发掘获得实物,揭示文化内涵才能现其灵魂。  相似文献   

16.
焦姣 《文博》2022,(3):62-67+112
汉代铜镜铭文中涉及“酒”的文句体现了当时的饮酒风习已经对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镜铭所见“宜酒食”“饮澧泉”等表达了汉代日常生活中酒的重要性。“酒如河”“酒而河”希求体现了“酒”的社会需求程度。镜铭中“醉”“酲”“醒”生动体现出饮酒后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7.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铜镜的出土及传世数量众多、分布广泛、造型新颖、美感十足。其中,汉代铜镜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铭文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铭文镜上的铭文取代镜纹的主要地位而成为铜镜的重要装饰。这些铭文内容丰富、书法优美、寓意多样,反映汉代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辽阳博物馆的汉代铜镜藏品丰富,笔者选取其中六面铭文镜,解读铭文、重新命名、断定年代、修正错误,以期填补馆内铜镜研究内容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汉代铜镜,一件是官方机构"尚方"制作的四神规矩镜,一件是当时的私家作坊侯氏制作的神兽镜,两镜制作规整,图案清晰,反映出汉代官方和私家的制镜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最近采集到一枚渔措博戏镜,类型学称之为六乳纹带镜。该镜黑漆占色,形制为圆形,半圆钮、圆钮座,双凸弦纹中夹“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十二字铭, 主纹为六组浮雕纹饰,下面分组描述。第一组:帆船纹饰主体三舱船,中舱甲板两边有护栏,后舱另一高台,前舱与中舱连结处树起一桅杆,杆上挂一帆。帆被风鼓得很满。由两羽人驾驶,一羽人掌舵抬  相似文献   

20.
聂菲 《江汉考古》2020,(4):81-91
马王堆汉墓出土器物中有带"素"铭的漆器,我们认为战国秦汉漆器中的"素工"是指在木胎上刮底灰漆的工序,是制漆中的一道关键工序,而"素"铭则是"素工"过程中烙印或刻画的戳记,主要出现于汉代蜀郡、广汉郡官营的高档漆器上。"素"铭漆器的出现说明至迟在战国晚期漆器制造业已经有了较为明细的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