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廣西欽州扼守在北部灣北部海陸交通要衝,自秦朝開闢南越以來,其地理位置就一直非常重要(1)。從南朝中期至唐朝前期,欽州甯氏家族在今廣東西南部和廣西南部廣大地區稱雄長達二百多年之久,是嶺南最著名的溪洞豪族之一。然而,由於欽州地處"夷獠雜居"的炎徼蠻荒之地,正史等資料對甯氏家族僅有十分簡略的記載。清道光六年(1826)和1920年,欽州相繼出土了隋《寜越郡欽江縣正議大夫之碑》和唐  相似文献   

2.
談德化窰     
(一) ‘大清一統志’說:‘唐貞元中,析永泰之歸義鄕,置歸德場。後唐長興三年,陞為德化縣’(卷二百七十二第十頁)。清雍正十二年,始劃德化縣歸永春州管轄,以前屬泉州。泉州在唐天寶年间叫清源郡,屬江南东道。宋太平興國初,改平海軍節度,屬福建路。元、明改稱泉州。這是德化縣簡略的沿革歷史。德化縣位於福建省的中部,境內戴雲山,最高峯達二千公尺,是福建省的‘脊梁’。‘新生代之紅砂岩,……在本區  相似文献   

3.
<正>廣西欽州扼守在北部灣北部海陸交通要衝,自秦朝開闢南越以來,其地理位置就一直非常重要(1)。從南朝中期至唐朝前期,欽州甯氏家族在今廣東西南部和廣西南部廣大地區稱雄長達二百多年之久,是嶺南最著名的溪洞豪族之一。然而,由於欽州地處"夷獠雜居"的炎徼蠻荒之地,正史等資料對甯氏家族僅有十分簡略的記載。清道光六年(1826)和1920年,欽州相繼出土了隋《寜越郡欽江縣正議大夫之碑》和唐  相似文献   

4.
1986年 4月中旬,大足石刻研究学会第二次年会在大足县召开。会议期间和会后,我随一些专家、学者就大足,安岳石刻进行了一些考察。 大足,安岳二县毗邻,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四周浅丘环绕,景色宜人。在这些丘陵的崖壁上,古代匠师们创造了许多石刻艺术珍品。大足、安岳石刻造像共计十五万多躯,分布于近一百五十处,大多为晚唐至宋的作品。这次我们主要考察了大足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妙高山、石篆山、舒成崖及安岳的毗卢洞,华严洞,圆觉洞、千佛寨、佛卧沟等处摩崖造像,这些造像无论从其规模、题材内容,还是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都堪称为精品,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大足石篆山、妙高山两处举世罕见的木刻儒、样、道三教合一造像.在我国石窟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民国三十四年大足石刻考察团以来.对其研究者甚众,温因诸多因素.至今无一人将其如实地全面著录。为使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这两处造像.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书于其后,请分家教正。-。石篆山、妙高山造像的内容石篆山、妙高山摩岩造像(国见封二、三).内容丰富.刻艺精美.是我国石窟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三教合一造像。其中.佛教造像居多一儒、道造像次之、在佛教造像中.凡佛(除毗卢佛头戴毗卢冠.冠下无螺譬外…  相似文献   

6.
《文物》1951,(7)
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於一九四八年七月,第一件工作,即為整理已經收拾集中之物品;其次為帮助各地整理與建立地方的古管機構。由於山東地區散佈的古代文物甚為豐富,所以在本會的具體工作中,初步分為搜集、整理、保存三个重點來進行: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1,(11)
接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來函略稱:‘據報劍川縣石鐘山石窟爲邊省古代文化稀有遺產,極堪重視,茲將報告抄送,請你部轉飭劍川縣政府負責保護,以免再有損毀,並希設法將該石窟現有各室內容攝  相似文献   

8.
宝成铁路修筑工程中发现的文物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54,(3)
寶成鐵路南段由成都起要經過新都、廣漢、德陽、羅江、綿陽、彰明、江油、昭化、廣元等十個縣境。從成都到綿陽一帶,自秦漢以來就是西南文化的中心區域,從綿陽到廣元一帶,又為南北交通的孔道,特別是昭化和廣元歷代都為重鎮。所以,以寶成鐵路南段所經過的地區而言,在文物的價值上是有它的代表性,是可以反映一定時期的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大足石篆山佛会寺存有后人翻刻的《严逊记》碑,碑文载有石篆山石刻造像内容、造像缘由、功德主严逊的生平事迹等重要信息。清代以来众学者多据此碑考证石篆山石刻等相关问题。然而,由于碑文本身存在少量讹误,再加上《大足石刻内容总录》等资料性书籍释录碑文时出现纰漏与错讹,致使某些谬误被学界直接沿用,以讹传讹,造成众多研究结果失之偏颇。2003年新发现的摩崖刻《严逊记》,个别字可校对、补正佛会寺所存翻刻版。本文通过对两处碑铭的实地调研与文献甄别,对各类错讹予以商榷、补正,并对《严逊记》碑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加以考述。  相似文献   

10.
中國道教思想的傳入和傳播促進了韓國漢文小說"仙遇"主題的產生,這些小說或狀仙界靈境,或寫仙人生活,或敍仙凡遇合,多側面地展現了道教神仙思想在古代朝鮮的存在狀態。而仙凡遇合中,無論是人神之戀,還是仙人周窮救濟,化解災難,都表現了韓國民衆的世俗願望。差不多與道教的傳入同時,古代朝鮮也較早接受了儒、佛二教的思想影響,並共同融匯於"花郎道"信仰。因此,韓國漢文小說有關"仙遇"題材的作品中,多有釋道身份合一,儒道思想互融的內容情節,呈現出鮮明的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11.
大足石刻是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以及敦煌石窟齐名的佛教石窟,始建于初唐,兴于两宋,明清仍有余绪。造像以佛教为主,兼有儒、道题材,其工程量之庞大浩荡,所有石刻造像共计五万余尊、铭文十余万言。在这些石刻造像当中,以观音造像的数量、题材最为丰富。她们多出自于宋代,雕刻精美、姿态各异、体态娴雅、眉目慈善,璎珞、衣饰、佛冠等各不一致,宗教性和艺术性兼备,给人留下非常深刻印象,是不可多得的佛教文化艺术瑰宝。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大足石刻的认识研究,首先简单分析了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建成条件,然后主要对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巨猿牙齒化石。廣西六新縣正隆鄉那隆屯牛睡山黑洞中,找到一顆“巨猿”的牙齒化石,这個化石虽然叫做巨猿,但是它的性質,是近於人的。牙齒的体積比現代人的約六三倍。據?遗嵛闹薪淌阼b定:这个化石的地層時代約为更新世中期。从牙齒的比例來推算,廣西省在幾十万年以前,曾生活着一种比現代人的身體要高大得多的巨猿。此外,在廣西省合作社收購的龍骨中,也發現了五枚“巨猿”的牙齒。裴文中教授認为这些材料的發現,对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問題,將会有很多很大的貢献。(二)人類化石。廣西省來賓縣四區合隆村麒麟山山洞內,發現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上颚骨和头骨頭部各二片。它和劍齒象及大猫熊化石存在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53,(1)
造成以上嚴重掘墓風氣,使文物遭受嚴重損失,主要是由於: (1)我們未能認真貫徹中央保護文物政策:有關文物法令,僅僅來文照轉,傳達到各縣市人民政府爲止,鄉村工作幹部對文物政策一無所知,我廳對此毫不檢查。據悉此次南昌、新建等縣破壞坆  相似文献   

14.
危岩佛影     
李凯军 《风景名胜》2009,(2):128-135
是谁,让一位来自印度的天神披上了中国古代武将的盔甲?是谁,把大足石刻的造像艺术推向了极致?又是谁,让佛、道、儒三教在这里走向了融合?重庆大足石刻,以上千年之积淀,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55,(2)
湖北省文管會在配合京山縣石龍過江水庫渠道工程進行文物調查中,在京山西南青木鄉屈家嶺、茅家嶺、司馬河、趙家坡及天門縣屬的土城、譚家壋一帶,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七處。並在屈家嶺、茅家嶺發現了包含遺存很豐富的廣大灰土層與燒紅土層。  相似文献   

16.
三、金 "金"屬於貴金屬之類,即屬於很少变化的金屬之類。它的比重是一九·三,熔點温度是一千零六十四度。金是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中所有金屬內最不易受到破坏的金屬。如果我們有純金製的物品,那麽就可以有確信地說,任何外部破坏因素对它也不能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51,(11)
西南人民圖書舘爲了使一般羣衆對西藏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與重視,從一九五○年九月中旬起便開始向有關單位及私人徵借各種材料從事整理,分類標題說明,準備舉辦西藏西康文物展覽。經兩月餘的積極籌備,於十二月三日至九日公開展出。觀衆八千五百四十二人。以後改作流動展覽四次;一是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在巴縣李家沱沙市紗廠展出,觀衆六千四百七十人;一是十二月十五日至十  相似文献   

18.
大足石窟遍布重庆市西郊大足县境内,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造像有75处。此文选择北山、宝顶山、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等五处纪年较多、保存较好的石窟寺,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将佛衣与菩萨衣分为两期,第一期约晚唐五代时期(约892-965),第二期约两宋时期(1078-1252)。晚唐五代流行中衣搭肘式和通肩式佛衣,承袭中原文化;两宋时期流行的露胸通肩式佛衣,反映了地方文化盛行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9.
《林將軍傳》是朝鮮小說史上最爲著名的歷史演義小說之一,由於朝鮮將軍林慶業反清尊明、蒙寃死亡的生平事迹富有傳奇色彩,此書在朝鮮半島廣爲流傳。筆者在梳理林慶業傳記史料的基礎上發現,朝鮮英祖年間,《林將軍傳》小說最早以諺傳的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現存的漢文本小說出現於諺傳本之後,主要分爲兩個系統:一是諺傳小說的漢譯本,一是無名氏獨立創作的漢文小說。本文以韓國所藏九種《林將軍傳》抄本作爲研究對象,比勘諸本異同,考證其相互關係,對漢文小說《林將軍傳》諸抄本之間的關係做了較爲系統的辨析。  相似文献   

20.
佛饰毫光代表佛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无上状态以及佛放光说法。大足石刻尤其注重毫光的形态呈现,出现了大量饰以毫光的佛、菩萨造像。此文意在以宝顶山石刻的佛毫光造像为中心,探讨其来源及意义。宝顶山以及夹江、敦煌等地的毫光造像是唐代西方净土信仰盛行的产物,毫光出现的特定位置、形态及所依附的尊像均有着不同的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