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迟 《江淮文史》2009,(4):161-171
对于怀远花鼓灯。乃至安徽花鼓灯来说,冯国佩都属于“教父”式的人物。 在民间花鼓灯史上,他以“小金莲”饮誉江淮:在中国学院派舞蹈史上,他是将民间自娱花鼓灯艺术推向舞台,创编出一系列大型花鼓灯歌舞剧的主要人物之一,更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将花鼓灯艺术传播于世界;在舞蹈教育史上,  相似文献   

2.
蒋法武 《江淮文史》2008,(6):131-151
2004年,我曾和陈敬之、王考千两位花鼓灯老艺人促膝神聊,长达数日。时值隆冬季节,窗外雪花飘飘,室内茶香缕缕。老艺人且说且唱且舞,声情并茂。鼓声从遥远的年代悠悠飘来,令我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3.
<正>当朋友把青年画家宋崇明的作品拿在我眼前,我被幅幅生动的画面打动了。宋崇明虽出生在江苏睢宁县,但他画的却是皖山皖水,表现的却是"徽墨""黄梅调"。我很纳闷,细问才知他青年时期从苏北考入安徽省黄梅戏校美术专业。安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多少名流志士,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圣地  相似文献   

4.
许辉 《江淮文史》2002,(3):67-76
“我在江淮大地的老家”,这是我一部长篇小说的题目,拿来做这篇章的名字,我觉得也是满贴合的。我1957年10月出生于安徽珠城蚌埠的淮委医院。听上一辈人讲,解放初期,安徽分成几大片,皖北的行政中心就在蚌埠。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曾名采子、采茶、黄梅腔、花鼓戏、三角戏、二高腔、下河调、三角班、黄梅调等.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盛行的采茶歌,即茶山上广泛流行的山歌、畈腔、民歌小调,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创造,逐步发展成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宿州地区位于皖北,属安徽省淮北平原,皖北区域广大,人杰地灵,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就爆发于皖北蕲县大泽乡。皖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汉属徐、豫二州,唐属淮南道。皖北地区的气候属于温热带半温润性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7.
我认识孟家芹同志是在1950年上半年。那时他是滁县地委常委、组织部长,我是《皖北Et报》派驻滁县地委的记者,虽然工作上的直接接触不多,但在地直机关听到不少关于他的好评。大家都说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清正廉洁。  相似文献   

8.
光绪三十二年(1906)苏北、皖北发生水灾,然而两省的救济却受到了"厚此薄彼"的对待,正当苏北的救济热火朝天之时,皖北救济却是举步维艰。从苏皖两省的政治地位、财政重要性、区位差异、战争影响等方面分析"厚此薄彼"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为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一些趋利避害的经验和教训。最后,皖省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自我救济之路,不但较为成功地对皖北进行了救济,还在无意间突破了传统的荒政体制,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9.
<正>"不为情迷,不为名累,不为利动"1950年3月,我由皖北行署秘书处(后改为办公厅)内调主任办公室工作。工作人员只有我和刘康(后任省人大副秘书长)两人,此外就是一个警卫班和一个小灶伙房。宋日昌主任调华东军政委员会任民政部长后,由黄岩同志接任皖北行署主任一职。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48年自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到南京工作。1949年6月中旬,河南大学校友刘继武携干事罗振芳代表皖北军区卫生部,赴江苏招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我和阎凤仪、郑承钧、韩宗本、朱兆和、赵庚申等一批同学欣然应聘来到安徽。我被聘为皖北军区卫生部直属医院内科主治大夫,负责内科的全部诊治工作。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美国人柯普仁于1898年创办的合肥基督医院,因为工作需要,1951年我随皖北军区卫生部苏书轩部长由部队转入地方,调入该医院任内科主任。此后,该院逐步发展、扩充,1953年改制为安徽省立医院。时任院长兼党委书记王军,对我的业务水平和为人处世十分了解,信任有加。他经常勉励我,要大胆工作,加强对全科业务技术和行政工作的领导,从而使科室工作得以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1.
<正>1966年,在神州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当时,我任湖北省应城县三合区区委书记。一、难忘我的那一百本笔记我参加工作不久,就养成了写工作、生活、学习笔记的习惯,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我写了一百多本笔记,满满装了一大木箱子。我把它视为宝贝。  相似文献   

12.
胡迟 《江淮文史》2009,(2):160-170
跳花鼓灯的角儿一般都有艺名,比如“小金莲”、“小白鞋”、“一阵雾”、“石猴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等级划分模式,建立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灾害学等级划分体系,并对皖北地区洪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以此为基础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间皖北洪涝灾害频繁,其发生具有普遍、连年和集中的特征;灾害的年际、年内持续时间起伏较大;除广泛性外,灾害空间分布还有明显的区际间不平衡性;其洪涝灾害的类型以涝、偏涝为主,大涝次之,特大涝约30余年一遇。上述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形,说明皖北地区属于典型的"积歉之区"。连年范围广大的洪涝灾害,对皖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安庆黄梅戏的由来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科教师、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1960年9月17日对我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土语,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我在《养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作者注: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情》、…  相似文献   

15.
肖燕  春夏 《华夏考古》2001,(3):36-51
近年来,随着皖北、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材料的丰富以及山东南部大汶口文化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对皖北、豫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已具备了条件。本文就该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与性质等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望方家给予指正。一 本文的皖北地区是指安徽北部淮河以北,包括今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全部和阜阳市一部分。(图一)皖北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存的发现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①,20世纪60年代发掘萧县花甲寺遗址②时,就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地层堆积和遗物(曾被归入龙山文化),在山东地区确认了大汶口文化后,随即把花…  相似文献   

16.
张旭 《江淮文史》2005,(4):127-134
皖北农村是我踏入社会的起点,在那里我播种下青春和追求,收获了成熟和坚毅。时隔30余年,作为一名上海知青,往事仍历历在目。那一段艰辛中含着的甘露,劳碌中带来的快乐,失落中寻得的彻悟,成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和人生长旅中屡屡受益。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三月,我同时收到王充阎刚刚出版的两本散文集。王充闻这两年单枪匹马闯九州真是风风火火。一本是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对历史的苍茫》。另一本则是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沧浪之水入两本集子装玻设计印刷质量规格薄厚十分接近。题目的涵义似乎也有交叉,但我还是喜欢《面对历史的苍茫》。在我庸庸木木疏堕消沉的日子里它给我送来了喻世警人的清醒,让我摆脱个人苦难的牵绊,投入历史大题目的思索。苍,表示两种颜色。一是青色,包括蓝色和深绿。二是灰白。沧浪之水有清有浊,这苍茫的历史竟是蓝绿灰白的混合。充阁从题目上就避开了非…  相似文献   

18.
一、黄梅采茶戏入典年代和流播198O年5月23日,我访问了波阳县文化馆赵南元同志。据地介绍:池是1959年开始从事文艺工作的,1960年成立波阳县采茶剧团时他搞音乐,后来稿编导,剧团缺演员,也参加演出。1969年剧团撤销,他随团并入县赣剧团,现在文化馆搞创作。他说采茶戏建国前叫三角班,又名“黄梅调”,相传明代中叶由黄梅县传到波阳。解放前黄梅县经常发大水,不少民间艺人,到翻阳湖两岸逃水荒,用道情、连厢等形式,将黄海采茶戏传到了波阳。一般来说事唱一本正戏,再唱“找”戏。正本戏如《珍珠塔》、《罗帕记》、《乌金记》等,小…  相似文献   

19.
王馨可  霍美丽 《旅游纵览》2023,(13):138-141
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皖北乡村地区地理位置重要且文化底蕴丰厚,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对其地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促进文旅融合是皖北乡村地区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文旅路线、文旅符号、文创产品、文旅宣传等方面探讨皖北乡村文旅融合的路径,旨在促进皖北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动经济发展,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五一年冬,第二期治淮工程將要開工的時候,治淮委員會政治部和華東文化部,在蚌埠舉行了配合治淮救護文物工作會議。會議决定成立治淮文物工作隊,下分皖北、蘇北兩組,政治工作方面由淮委會領導,業務方面由華東文化部領導,救護因治淮出土和發現的文物古蹟。兩年來我參加皖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