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青峰 《沧桑》2012,(4):29-31
纯碱工业是重要的工业门类。近代中国早期制碱工业规模较小,永利碱厂建起后,中国纯碱工业开始匹敌国外。在抗战中纯碱工业也未止步。近代中国的国情限制了纯碱工业的发展,但纯碱工业仍是成功的。中国近代纯碱工业尤其是永利碱厂的成功,对于中国工业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潘艳 《神州》2013,(8):229-230
工业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工业设计则是其表现形式。由此中国工业设计承载着"中国制造"转型"中国创造"的重要使命。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面临国际竞争的中国工业设计业。  相似文献   

3.
刘容 《东南文化》2013,(1):17-2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从产生到发展从实质来看是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延伸,存在着重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本体,轻精神文化内涵;重物质类工业遗产,轻非物质类工业遗产的倾向。当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应通过保护和营造其"场所精神"来突出中国特色。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是指它的环境特性和意义,即它承载的城市文脉和公众参与、认同。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保护的对象是其独具特色的本体和对城市与公众的意义。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营造的对象是其在新历史时期与城市发展共融的再诠释。  相似文献   

4.
胡江东 《沧桑》2009,(5):154-155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苏联对中国的基础工业进行了慷慨的援助,苏联的技术也伴随着苏联的工业援建项目大量转移到中国。通过不同方式在援建项目中转移的工业技术奠定了中国工业技术现代化的基础,但却没有形成中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工业团体--中国全国工业协会成立于1943年4月.本文分析了中国全国工业协会的缘起、成立的历史原因和开展的主要活动,指出它的成立及活动在中国资产阶级成长史上亦有着重要意义.它的出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新的分化和组合;它的成立及其活动,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阶级和阶层意识,提供了工业资产阶级与政府联系和向社会表达主张的渠道,标志着中国工业资产阶级在组织上的逐渐成熟和政治上的新觉醒.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分析中国工业旅游之开发概念、价值观、供需和组织模式等多方面与西方传统产业衰落区兴起的工业旅游之不同点。初步探讨中国目前缺乏工业遗产意识的原因,以及中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未来潜力。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中西双方的学术交流也能推动中国对其历史尚短的现代工业化遗产之旅游价值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李娟 《黑龙江史志》2014,(3):154+156
当今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更好的应对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贝尔的后工业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文章通过对贝尔后工业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内容的论述,最后得出后工业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汪明舟  沈葵 《安徽史学》2006,3(6):103-106
学界一般认为,传统商业对农业的发展有促进意义,在中国尤为如此.至近代,随着传统商业的近代转型,对中国近代工业的促进、引导作用日趋明显,近代商业资本不断投向近代工业,推动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嬗变.近代河北高阳织布业的发展即是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9.
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黄立人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科技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工业科技史上特殊的、重要的辉煌篇章,它对于战时大后方的工业乃至整个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争取抗战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战时大后方工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战时大后方所在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徐苏斌 《世界遗产》2014,(12):21-21
<正>2014年5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联名发表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导则》结合国际宪章《下塔吉尔宪章》、英国的工业遗产选定基准、国内的相关研究,并调研了部分工业遗产普查机构,对选定标准进行研究总结,供相关研究者参考。为何要研究制定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如何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华俄道胜银行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中外合办银行。该行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活动地区,除修筑中东铁路外,还在东北北部直接开办或用提供贷款的方式大量投资于面粉工业。在华俄道胜银行的资金支持下,俄商垄断了东北北部的面粉工业,控制了东北的商品市场,为俄商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同时,客观上也加速了东北面粉工业的近代化,促进了东北面粉工业的发展,使哈尔滨成为近代中国的面粉工业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近代水泥工业的开创者之一。在《张文襄公全集》中有四份资料,显示了他和黄石水泥事业的密切关系,记录了这位中国近代工业先行者的足迹。  相似文献   

13.
上海近代工业产生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距今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工业场地、工业建筑、机械设备等,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痕迹,它们的价值是不能被忽略的。近几十年来,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表现出后工业化趋势,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布局调整以及城市扩张对于土地的迫切需  相似文献   

14.
汉冶萍公司的诞生使大冶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汉冶萍公司大冶钢铁厂的兴建使大冶成为中国近代以钢铁为核心、门类齐全的民族重工业基地,以汉冶萍公司为核心的大冶重工业西迁促进了西南重工业基地的兴建,汉冶萍公司国有化的完成使大冶成为战后国民政府新建的最大重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高冲 《神州》2013,(11):9+11
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一直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传统也是一种时尚。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不断蜕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发展也日趋成熟,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的解读,并着重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工业设计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吴熙祥 《江淮文史》2007,(2):146-159
早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张謇、周学熙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众多的近代民族工业,成为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南张北周”,他们倡导的实业救国理念也一直激励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实业救国的大潮中,陈范有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  相似文献   

17.
陈美杉 《神州》2013,(20):260-260
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着来自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国民经济,成为了大局谋划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不容小觑。根据统计,中国汽车工业出口呈现良好态势,世界总体汽车行业同样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的出口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自主品牌汽车在整车出口中占有较高比重,一方面表明“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世界并得到认可,另一方面督促中国汽车制造业注重自主研发和所有权掌控。  相似文献   

18.
正武汉与上海、天津、广州等同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清末民初,武汉后来居上,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成为仅次于上海,与天津、广州、青岛、南京、苏州、无锡等并驾齐驱的近代工业城市。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初期撰著的《建国方略》中,论述了武汉工业成就:"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展望武汉未来,认为"必须定一规模,  相似文献   

19.
第二轮志书的记述时限大多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这段时间恰好是中国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并实现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的时期。工业门类增多,工业规模扩大,工业体制、企业所有制发生深刻变革,是这段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第二轮志书工业编在充分反映这些特点的同时,在编目设置和内容记述上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驱动世界秩序转型的物质佐证和逻辑形制,中国工业遗产亦经历近似于西方遗产语境中发生的工业遗产话语变迁历程,并表现出速率更高、密度更大、范围更广的本土化特点。在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数接近其城市总数的11%、部分城市及地区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初期及其工业遗产面临全球大遗产语境中的话语显示度困境等背景下,以2006年为标志性时间节点,中国工业遗产从三个方面开启了话语变迁历程:政策话语的多层次聚集、专业化的话语内容及多层次的话语场,并表现出四个方面的话语特质:镌刻显性的红色基因与民族情怀、呈现中国工业化布局的历史变迁、强调遗产项的适应性再利用及彰显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中国特色。而该变迁的发生主要基于三大文化条件:强有力的物质与非物质支撑、多维的社会基础及可持续性的情感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