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文仁 《丝绸之路》2010,(12):38-40
河西宝卷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截止2010年3月,调查搜集的宝卷有361个版本,凡150种,其中有63种为《中国宝卷总目》所没有,本文分别列出,以供宝卷研究者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2.
陈姵瑄 《民俗研究》2022,(1):131-141
神灵"三茅"同时属于道教与民间信仰系统。各系统为了将三茅信仰传播至民间,均通过《三茅宝卷》讲述神灵修道事迹。由于精神追求不同,道教与民间信仰会利用不同的叙事对宝卷内容进行不同层面的民间化调整,从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系统、三茅形象,并影响后续的神灵信仰发展。  相似文献   

3.
宝卷是唐、五代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成的一种传播宗教的艺术形式。宋元以来,因儒释道三教密切融合,宝卷成为儒释道三教得以延展的重要载体。宣讲宝卷的仪式称为“宣卷”。自明代中末叶始,闽西北已有大量宝卷流传,宝卷与该地区的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宗族社会、地方神明祭祀等深具关联。本文试以田野调查所得之宝卷、图像、教谱等材料为基础,梳理该地区明清以来宝卷流传的实际情形,以及宣卷仪式与广大民间社会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倪钟之 《民俗研究》2011,(2):105-113
虽然在建国前顾颉刚、郑振铎等先辈对宝卷已经进行了研究,但多是编目或就篇论事,并未作全面的梳理。建国后随着反动会道门的被取缔,宝卷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建国后至“文革”前对宝卷进行专门研究的似乎只有李世瑜先生一人,他先后发表了《宝卷新研》、《江浙诸省的宣卷》并出版《宝卷综录》等,奠定了今日宝卷研究的基础,李先生在宝卷研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王昊 《文献》2002,(4):201-209
一、《中国宝卷总目》的体例及贡献 车锡伦先生主要依个人之力,赖友朋之助,穷十五年之光阴,编出了《中国宝卷总目》(为论述方便,以下均称车目)这样一部煌煌巨著,实乃研究宝卷者之梯航,裨益学界不浅,可谓厥功甚伟.车目在以往学者宝卷编目的基础上广事搜求,收罗宏富,共著录了中国国内和海外公私收藏的宝卷1579种,版本5000余种,宝卷异名1000余种.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8,(6)
宝卷与民间宗教和民间俗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文史界学者对宝卷的整理和研究越来越重视。车锡伦编著的《中国宝卷总目》共收中国国内及海外公私藏书机构96家,收藏宝卷1579种,版本5000馀种,但是零落于欧美各国的宝卷仍有遗漏。笔者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发现一批宝卷,其中不乏珍品。这批宝卷的发现不仅可以窥见其在海外以及东南亚一带的流布、保存和刊行,而且对于民间宗教、民间女性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彦彦 《文献》2018,(6):77-87
宝卷与民间宗教和民间俗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文史界学者对宝卷的整理和研究越来越重视。车锡伦编著的《中国宝卷总目》共收中国国内及海外公私藏书机构96家,收藏宝卷1579种,版本5000馀种,但是零落于欧美各国的宝卷仍有遗漏。笔者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发现一批宝卷,其中不乏珍品。这批宝卷的发现不仅可以窥见其在海外以及东南亚一带的流布、保存和刊行,而且对于民间宗教、民间女性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代民国时期五路财神宝卷的主要人物都是杜平等五人,其情节结构与明清戏曲小说的"谪仙历劫"模式一脉相承。依据杜平出生地不同,五路财神宝卷可分为诞生于杭州和诞生于朝歌两个文本系统。作为财神信仰的宣讲底本,五路财神宝卷中掺入了明清商书的内容,其中记录有货品名单、贸易路线、商业街市分布等商贸知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些宝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财富观,在财富伦理中汲取了儒家、道教和民间信仰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地缘位置和政治发展的因素,导致产生了中国本土儒家和道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略论明清时期的粤澳宗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化是中西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16世纪中叶澳门开埠后,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这次传入是通过澳门——广东然后进入中国内地的。澳门作为岭南的一部分,早就流行着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但随着大批广东移民进入澳门,澳门佛教、道教与广东佛教、道教联系就更加密切了。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介绍了东南亚国家宗教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阐述了东南亚区域发展中宗教在整合意识形态、维护地区国家主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对宗教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具体建议。认为儒教、道教、佛教作为维系华人社会的重要纽带,促进着华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儒教、道教、佛教的宗教感情实际上寄托了华人的民族感情。东南亚华人宗教与中国传统宗教血脉相连,要在平衡发挥五大宗教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东南亚国家华人宗教在与中国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梦 《民俗研究》2023,(2):133-143+160
《天仙圣母源留泰山宝卷》等四种宝卷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信仰研究中未被充分关注的文本,已有研究多着眼于版本较多、流传较广的两种,而另两种稀见孤本也应予探究。首先,四种泰山娘娘宝卷体现出的稳定流传的“离家修行”叙事结构,其根源在于中国化的民间观音信仰方式,这是宝卷与俗民信仰生活深度绑定的体现,是仪式文艺源于信仰实践的又一明证;其次,作为仪式文艺的宝卷,并不只是信仰生活的被动反映和再现,泰山娘娘宝卷宣扬的叙事在地方传说中得到了延续,宝卷的叙事元素甚至直接促成了泰山后石坞“信仰标记物”黄华洞和白猿墓的产生。仪式文艺对信仰实践的反塑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被海外学者誉为“汉学中的汉学”。近二十年来 ,海外的道教研究非常兴盛 ,基本上形成了日本、法国、美国三个中心 ,尤以日本和法国最为突出。同时 ,德国、英国、荷兰、加拿大、俄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道教研究也硕果累累。一、日本的道教研究日本的道教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近二十年 ,日本的道教研究出现了持续性的热潮 ,仅从研究人数的增加和热潮波及的范围看 ,就可见一斑。这一时期 ,研究道教的日本学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增加。一方面 ,成立了几个专门研究道教的新团体 ,如 1 984年成立的“道教文化研…  相似文献   

14.
宝卷是一种集教化、信仰和娱乐为一体的特殊的民间讲唱文学样式。宝卷的宣讲(宣卷)最初源于唐代寺庙的俗讲,在元代发展成熟为民间讲唱艺术。明代,宜卷活动由北方传人江浙地区,经过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的发展,而最终成为江浙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教化和娱乐活动。 依据职能江浙一带宝卷中的神明可分为天庭神、人间神、地狱神及其它。这里先作一简要介绍。 (一)天庭神 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如来佛等在宝卷故事中往往被描绘为宇宙间的最高神,他们高踞天庭的最尊位,对于天上人间,虽不是事必躬亲,却能绝对权威地指挥着各方神明,掌管宇宙的秩序。其中玉皇大帝是宝卷故事中最常见的最高神。玉皇大帝信仰是民间、道教和国家观念三方面合流的产物。西汉时有五方帝君及太一神,东汉有五感生帝;东汉末以北极星为天皇大帝,名耀魄宫,总领天地五帝群神;自王莽以迄于唐,国家祭天大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宝卷研究有很大影响的学者有两位:一是郑振铎先生,他在《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一章《宝卷》中,把宝卷分为“佛教”和“非佛教”两大类,并认为宋代瓦子(公众娱乐场所)中的“说经”就是最早的宝卷。①另一位是李世瑜先生,他认为宝卷是民间教派的专用经卷,起于明代正德年间罗清的《五部六册》,否定了佛教宝卷的存在。②两位前辈的结论,都与中国宝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符。  相似文献   

16.
张香凤 《史学月刊》2006,(12):108-11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素有中国道教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之称的江西龙虎山,以其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统领天下道教事”的宗教地位和“北孔南张”的天师世家声誉,吸引了各地方士及高道来此修炼。经过1800余年的道教文化传承,正一道在道教经书、符箓治病、斋醮仪式、道场艺术、修炼方法、人物活动、宫观建筑和神话故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宗教典籍,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目前,学术界对龙虎山道教文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史”热的兴起和学术界开始有规模地研究中国道教,龙虎山道教文化才真正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果主要集中在早期道教思想理论、天师道的形成和发展、道教的斋醮仪式、道教的生命观、道教与医学等方面(贺绍恩:《龙虎山道教文化研讨会观点综述》,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也有学者对龙虎山道教音乐和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龙虎山正一道的道教文化传承、社会影响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现龙虎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一龙虎山道教的始末龙虎山远离都市,环境清幽,是道士炼丹修道的理想之地。根据有关传说,战国时期仙道大师鬼谷子来到鬼谷洞修道,开启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先河。东汉时期,张道陵炼丹于云锦山即龙虎山,创立中国原始道教。张道陵炼得“神丹”后,访西仙源碧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在龙虎山行医修炼30余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得知蜀中人患瘟疫,故前去救治,并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后人称其为天师道。至孙张鲁时期,天师道已建立了具有宗教、政治和军事性质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天师道组织据有川东,掌握实际的地方政权,对川东政局有举足轻重影响。汉丞相曹操深恐天师道势力的扩大,对天师道组织进行武力镇压和分化瓦解。曹操授张鲁为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五子、阎圃等为列侯”;而子张盛拒不受封,遂“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嚣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六《天师世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9页)。张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掌教天师,依托祖先立龙虎宗,正式创立了正一道。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龙虎宗正一道没有造成广泛影响,特别是在上层社会没有得到信奉和肯定者”(郭树森:《天师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82-83页)。鉴此,张盛及其后裔对正一道教义进行改造,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忠”、“孝”、“仁”、“义”作为修道之本,参用佛教理论中的因果报应以充实正一道教义,并打起“佐国佑民”的旗号,以寻求朝廷支持和民众信奉,达到扩大正一道社会影响的目的。经过改革,正一道完成了由民问道教向官方道教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从唐朝开始显露出来。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道教的“皇宗”地位。唐高宗于乾封二年(667)“幸老君庙,追号秘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90页)。神龙元年(705)中宗令天下贡举之士兼习《道德经》。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命士庶家藏一本《道德经》,贡举人加试老子策,并御注《道德经》,颁行天下。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朝廷的扶植。唐玄宗时期,朝廷对龙虎山天师相当重视。天宝七年(748)玄宗亲赐第15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贲天师符箓,同时召见张高,命即京师置坛传箓,赐金币,免租税,在京师设立授箓院。玄宗还亲自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赞其“貌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穹冥,元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魅驱鬼彻”(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十《艺文·纶言一》,第126页)。唐玄宗对张天师大加嘉奖,其后几代皇帝也争相效仿。唐肃宗曾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唐会昌中(841-846),武宗召第20代天师张湛,命以官,不拜,即赐金帛,在龙虎山修建殿宇,并御书额曰“真仙观”。唐朝从高宗至玄宗再至武宗的历代统治者大力扶植天师及其后裔,龙虎山正一道在皇权的庇护下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两宋以来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改龙虎山“真仙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2月8日,我受邀前往甘肃省图书馆,一览谭蝉雪先生捐赠的70余种河西宝卷。"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自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先生专题研究孟姜女故事开始,宝卷进入学者视野;30年代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中,将这种民间说唱艺术纳入中国文学范畴后,宝卷断续受到了学界的重视。而由于河西宝卷流行于敦煌一带,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受到数位有见识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如段平安、谢生保、谭蝉雪、方步和等,其中三位学者与我甚有机缘。  相似文献   

18.
柳建新 《民俗研究》2008,(3):206-208
水陆画是佛教举行水陆法会时专门悬挂在佛室四周墙壁上的画像。五代以后,佛教水陆法会由印度传人中国,成为佛教最盛大的佛事活动之一,至元明时流传日趋广泛。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则不断融入了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的色彩。活动自身渗入了道教和儒教的元素,表现形式也逐渐为传统道教和其他民间宗教所接受,两种文化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水陆画中也得到很好的印证:一是水陆画成为天上、人间、地府等三界组成的全像图,儒释道内容皆备;  相似文献   

19.
宝卷是敦煌俗文学的分支,广泛流传于我国的西北省份。它是盛行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地方民间说唱文学艺术,也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通俗文艺,其中尤以河西宝卷最为著名。甘州宝卷是河西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前的甘州农村最为流行,影响颇深。甘州宝卷作为一种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在民间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巴蜀地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历代高道辈出,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迄今对巴蜀道教史的全面研究仍相对滞后。已出版的几部《中国道教史》,由于其涵盖面宽,对巴蜀道教的记述均较为简略。因此,对巴蜀道教的历史及其文化的研究,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研究地域性道教历史及其文化,需要从大量的地方文献中搜寻史料,而散处各地的道教碑文,当是此种地方文献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以前在这方面一直没有进行全面的搜集、校订和编辑工作。如今喜见由龙显昭教授(四川师范学院文化史研究所所长)、黄海德副研究员(四川省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